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一九八四读后感范文800字

时间: 巧绵1291 分享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一九八四》为其最著名的传世作品之一,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本书甚至曾经遭到封杀,足以见其批判讽刺的意味。

  一九八四读后感1

  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对于一个经历过,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因为纵观世界历史,下等人起来反抗,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农民起义,或者是无产阶级的所谓革命,实质上仅仅是权力的又一次更替,因为他们反抗的理由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他们被别人压迫,现在他们受不了起来造反了,一开始是为了自由,为了改变黑暗,但最后他们又会去压迫别人,这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只是权力更替,原地踏步,毫无进步,所以我不认同书中那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只存在在无产者的手中”。

  但是1984的世界彻底根绝了除统治阶级自身发生问题之外的其它导致权力丧失的所有情况,首先他控制了所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东西,甚至用了消除自由上帝等词汇的存在导致这些思想无法传播(这是我见过最牛的办法),也就是更根绝了强大中等人集团起来反抗的可能性,接着,那个社会只存在三个国家,每一个都处在这样相同而又诡异的社会状态下,各自明白大范围战争对统治的不利,但战争又是存在且必须的,因为他们把战争看成了一种控制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当粮食等必须品产量过剩将会导致很多人摆脱整天为了满足温饱问题而奔波而无暇顾及其它的情况时,政府将会用战争来解决这些“过多”的资源,从而达到国内的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战争即和平。所以,统治权只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而极端的个人崇拜也间接消除了统治阶层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极端稳定的社会。

  可以说这是或者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最终进化版本,而在这种极端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继续发展科学,而不导致科学的一些客观理论和统治阶级的理论,如11=3产生冲突,统治者又发明了一种很牛的东西,双想,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观的思维模式,起初我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的种.种事例,或者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存在证实其实双想的大规模存在时很有可能性的。

  比如当你刚想发表一个不同意见但却发现所有人说的话都和你相反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附和他们,虽然最初的想法还存在,但是它却被你压在了心底,并且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还会不由自主的去排斥它,且潜意识还会告诉你甚至强迫你去相信大多数人的想法,而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既是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屋子匮乏腐败黑暗的时代,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个时候面临的压迫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意见的不合,甚至是肉体精神上极端的摧残,所以在表面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毛主席始终都是中国的红太阳,所以双想作为政治制度方法的存在是具有可行性的。

  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发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维。

  做一个比喻,古代社会的一辆马车,这几乎是贵族才能拥有的,而对于现在机械横行的社会来说,一辆马车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但客观来说这同样是一辆马车,所以,科技在发展,但人类主观上来说,科技带给人类的乐趣,并没有向客观上那样在发展,所以科技的发展亦或者说物质的发展绝对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活着本质标准。但是我们是否发现,欧几里得的几何,孔子的论语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始终能让我们体会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思,维的乐趣,这种乐趣绝不会因为时光变迁而有任何改变,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性,所以社会的进步在于使人们在思想上能享有趋向于有平等的权利,能有发现与获得任何乐趣的权利,让这个社会变得参差多态(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对这种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幸福进行彻底抹杀的极端,就是1984中的世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有人对此进行抵触,它违背了人存在的客观规律,它违背了本性。

  所以真正发达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拥有无尽的资源,而是人人享受思维的乐趣并进行分享与探讨,这样的个体才是伟大的,而这样的种群,将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因为富有好奇且对乐趣充满兴趣的精神是永恒且不会改变的。这,才是科技的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也才是评定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而1984这本书所存在的意义,相信是希望这个社会,向前进。

  一九八四读后感2

  书里的一九八四年,是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状态。表面上三个国家为了保持相对意义上的独立安全,连天战火永远无休无止。然而实际情况是,谁也不知道战争是否存在,谁都不清楚今天的盟友是谁,敌人又是谁。只是街道上每间隔一段时间总会落下一颗威力不小的火箭弹,让人相信战争的存在。新闻一直在报道胜利的战况,让人相信胜利的存在。一切都是真相,一切都是假象。

  在这里,思想自由是死罪,独立自主的个人不复存在,每一个人的思想均受到全天候严密的监控,每一个个体都犹如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机械麻木,没有自我意识,如同行尸走肉。

  等级分明的社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子和环境中生活,不论发生什么,似乎都是理所当然。掌握着权力的人们,终极目标便是无上的权力,掌握一切的权力,并对其顶礼膜拜。

  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英社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与老大哥的画像一样,无处不在,到哪里都有它们在盯着你。人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表情和思想,效果或许比戴面具还要好上几分。你永远无法猜透对面那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连自己的思维也无法看透。因为就连自己都不自知自由的思维是否还存在于脑海中。

  双重思想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历史和真相究竟为何,已无从知晓,也无人去探究。“很有可能,历史书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甚至人们毫无置疑地相信的事情,都完全出之于虚构。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成了真话。”读后感.温斯顿以为自己和裘莉亚是有着自由思想的人,却没料到最后的结局,与其他人并无二致。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落入了这个巨大的圈套,一个忍耐蛰伏多年才显出真实面目的圈套。所谓的自由,不过是他们的错觉,也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刻意为他们营造的一种错觉。

  失去自我意识自由思维的人,已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人。二加二可以等于五,也可以等于一二三四。所有个人,皆成为了牵线木偶。

  一九八四已经过去,我们当然知道书中描写的种.种并没有成为事实。然而这样的极权主义思想,并没有彻底消灭。在我们看不见的某些地方,同样的事情极有可能正在发生。对于这些,或许我们感到鞭长莫及,但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只要你想,便有可能。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为自由致敬。希望这样的一九八四永远不会存在。

  一九八四读后感3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观,让我感觉是从宇宙中一个金字塔尖的一粒沙砾开始介绍,起初只看到这粒沙砾的我们,看到的是完全荒诞无稽的社会架构,恐怖压抑的环境氛围,愚蠢呆板的人民大众,因为这粒沙砾完全悬空,我们没有现实生活中任何经验去佐证它,因而觉得悬空的无稽与愚蠢,但当我们一步步看下去,却发现社会体制的面纱在一层层被揭开,就如同我们渐渐发现了沙砾下的一层层塔台,这个社会有了根基,也因而生出蓬勃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最恐怖之处。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不仅英社的标语,更是这个社会维系的循环系统。战争不再是战争,是为了消耗历史潮流不得不到来的工业时代的生产品,以求得社会资源短缺的现状,社会资源短缺,人们生活永远的关注点在满足生命需求,而非精神需求,精神不发展,对于政权就无影响,即和平。

  在消息十分封闭的大洋邦,你无法得知你是否和以前相比更幸福,也无法得知别国情况,英社告诉你生活美好,只要你顺从英社,那么就好吃好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双重思想虚构的美好生活,你生不出反叛的思想)你就自由了,而实际上是被英社奴役着。

  无知的大洋邦普通民众只知道为一柄铁锅大打出手,而英社成员重复着捏造历史与仇恨节目的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就是监视父母而服务英社,一个没有高级知识的人是最容易轻信和盲从的,也是最容易掌控的,无知的力量让大家对于英社没有叛心,默默痛恨却不敢改变,就是对英社扶持的最好力量。

  这本书构造的社会是完全反价值的,“你出卖我,我出卖你”被挂在嘴边,思想警察来处理思想异端,不是死亡,是培养双重思想。

  双重思想就是22=5,一套即知道英社是错误是伪造是虚假但仍能在脑中构建出一套英社的言论中实现了那个社会并深信不疑。我知道是假的,但我假想他是真的并相信假想的思想方法。听起来荒谬,实际上可怕。

  英社的聪明在于,它知道历史存在于人脑中和文字记录里,只要没有文字记录,并能在每个人脑中虚构一套完美的社会体系,那么历史就不存在了。这让我想起笛卡尔的二元论,我们看到的世界都并非真正的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认知,真正的世界是客观的,客观的如上帝。当我们的意识改变,很大程度上说是社会改变了。而这正是英社统治大洋邦的准则。书中还讲到许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但和现代社会去很相近,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生活都是生活的表面,至于生活的真相,我们也许不知,就像文中的普通大众一样愚蠢。

  而对于朱莉娅,一个只有下半身是叛逆的人,她没有双重思想,却生活中逃避现实,钻体制的空子的生活中,她宁愿像老鼠一样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也从不想努力去改变社会,这和现在的我们多么像,讨厌某些体制,却从没有想过要改变,实际上也是为体制顺从的一种体现。

  最可怕可悲的是结局,原来兄弟会并不存在,原来以为是最懂我的人,实际上是最可怕的思想警察,以为我的爱超过一切,却在身体的恐惧下出卖所爱。所有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徒劳的挣扎和无声的溺死。最后终于养成了双重思想,并活着虚假的荣誉感中,这才是最可怕,是这个社会的可怕,无声的狞笑着。

  睡前想: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我们是活在意识中还是真实中?

  一九八四读后感4

  奥威尔预测了未来?

  奥威尔的《1984》,被不少人称为神作——这是因为,这部创作于1949年的小说,似乎成功预测了多年后在神州大地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然,在奥威尔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神州大地旗帜的颜色都尚未确定——说他是“预言家”,更多的还是读者的臆想。实际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推知,《1984》更像是对纳粹和斯大林式集权统治的批判——它无意预测未来,它只是在设想,如果纳粹和斯大林式集权统治被推向极端,这个社会到底会变成什么模样。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奥威尔成功预测了未来呢?那是因为,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仿造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走过一条集权之路。

  《1984》是苏联模式的极端化,我们又是苏联模式的翻版——这样,人们从《1984》中看到六七十年代的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此我想特别提一点:我们在看一些写于冷战时期的书籍时,会发现有的作者或思想家对“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深恶痛绝——须知,他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指的是当时苏联式极权统治。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曾模仿过苏联体制,但经过三十年的实践后,我们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十年是最集中的体现),于是开始进行改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苏联“正统”社会主义而言的。综上,许多西方思想家所说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码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正统”社会主义的扬弃,切不可随意混淆!)

  “双重思想”

  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概念,莫过于“双重思想”。所谓“双重思想”,就是指同时接受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例如说,你既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又相信“民主是错误的,不值得追求。”

  “双重思想”实质上反映了极权政府对民众思想的强力控制——它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它说的话即使自我矛盾,那也是对的,且同时都对。

  可能有人会说,矛盾律不是逻辑的基本规律吗?极权政府就是再任性,也不能否认自然规律啊!

  历史上,极权政府还真的就这么任性。这不,苏联还搞过什么社会主义的物理学、社会主义的生物学(李森科了解一下)。那我给你弄个社会主义的逻辑学,这个又有何不可呢?

  唉,“真理”在权力面前,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福柯甚至断言:“真理和权力是一致的。”

  “历史”存在于何处?

  《1984》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历史”到底存在于何处呢?

  “历史”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吗?显然不。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可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被人记录下来,因而成为“历史”——没有人知道,荒无人烟的亚马逊丛林中的某一棵树是怎么长大的;读后感·没有人知道,那些生活在地下的,我们看不到的蚂蚁究竟在交流什么。没有人的观察,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没有人的记录和传承,也不会有“历史”。

  “历史”可以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吗?可以,但这种存在是不稳定的——如果不能及时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以口述的方式传递给他人,它就有可能被忘记,又或者因人的死亡而彻底消失。最稳定最牢固的“历史”,一定是书面化的“历史”。

  然而,当所有的书面“历史”都可以被篡改,就像《1984》中真理部所做的那样,“历史”到底存在于何处?篡改“历史”,就等于消灭“历史”。人们可能尚能记得篡改前的“历史”是怎样的,然而,他们脑子里的“历史”到底有多强的说服力?他们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历史”,或许“历史”从被记载那一刻起就已经遭到篡改。他们即使就是“历史”的记载者,也有可能因为观察能力的不足,或者因为遗忘,有意无意地扭曲“历史”。

  这么说来,所谓的真正的“历史”,根本不存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谓“历史”,不过是一家之言——更多的只是统治者所认可的“历史”。统治者的力量如果足够强大,便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甚至创造“历史”——这应了《1984》的那句“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一九八四读后感5

  一九八四的世界是一个畸形的可怕的醒不来的噩梦,他们颠倒黑白,他们抹杀过去,他们剥夺人思考的权利、保持清醒的权利,甚至是存在的权利。

  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二十四小时的监视和被捕后的严刑拷打,更在于人们在无处不在的精神灌输下不自知地全盘接受世界上最荒.唐的东西。那些可怜的人失去了自我,忘记了曾经存在过的自由和人性,他们只有对哥德斯坦无限的仇恨和对老大哥无限的崇拜中获得病态的满足。

  在这种变态思想的控制下,7岁的孩子会“大义灭亲”地举报自己的父亲犯下了思想罪,邻居同事都在以正义之名互相监视,党员们接受政府在自己家里安装24小时监控的电幕,夫妻间的性行为被等同于为党创造新的劳动力,男女之间最原始的互相吸引不被世界允许。这种.种卑劣的、可鄙的、丧心病狂的规则被当作亘古不变的真理被所有党员遵守。那位被捕的父亲为孩子对党的忠诚感到欣慰,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正是党摧毁了家庭原本的意义,对孩子畸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更先进的监视工具,家庭从此分崩离析。亲情、爱情不再存在,一切的情感诉求都可以化为对老大哥的极端忠诚。

  “即使在钱币上,那双眼睛也在盯着你。硬币上、邮票上、书籍封面上、旗帜上、海报上、烟盒上——老大哥无处不在。那双眼睛总是在看着你,那声音总是包围着你。不论是睡着还是清醒,在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洗澡还是在睡觉——都逃不掉。”

  这些画像同时传达了一个信息:老大哥在盯着你。

  他们不仅被电幕盯着,被思想警察盯着,还被这个高高在上、补课亵渎的老大哥盯着,嘴角的一个抽搐、眼中的一丝光亮、内心的一个念头,全都会被知悉、被惩罚。没有人能逃得过。没有人。

  党的中心思想是三句话: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其中的对事实的混淆不言而喻,可这正是人们每天高喊的口号,坚定不移的信仰。

  是什么让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完全矛盾的理论呢?

  “双重思想,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具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而且两种都接受。”党通过控制所有的传媒系统,来对整个社会洗脑。迫使他们无条件地相信党所阐述的一切。当报纸上、新闻里的内容与记忆或者本能有矛盾的时候,人们只有运用双重思想来调节,或者说掩盖两者间的矛盾。就好像一阵风吹起了窗帘,房间里的孩子们看到了窗外破败肮脏的世界,这与父母告诉他们的截然相反,可是他们什么也没想,只是欢快地用木条封死了窗户,然后毫不犹豫地继续相信,即便这是谎言。

  所有的报纸、书籍都由写作机器写成,所有不同的字最后都能转化成一句话:党是永远正确的!老大哥是永远正确的!

  也许历史确实有其既定轨迹,而乔治?奥威尔恰巧窥破天机。

  温斯顿最终死了,“纯净”地死了。

  他被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折磨打败了,他无法推翻一个比他更聪明的疯子——奥布莱恩的谎言。

  看破了权利的运行机制又怎样?在酷刑下,温斯顿还是学会用双重思想自我欺骗。在栗子树酒吧里,他郑重的写下二加二等于五,他为前方战场传来的喜讯感到高兴,他开始和其他人一样虔诚地崇拜老大哥。他,终于赢得了被处死的资格,带着对党和老大哥的忠诚“纯净”地被处死。

  在温斯顿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献给未来或者献给过去,献给一个思想自由,人与人各不相同,不再孤独一生的时代——献给一个真理尚存,做过的事情无法被撤销的时代:

  致以来自大一统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的问候!”

  幸好,他的生命中有一刻是清醒的。也许,每个人都清醒过,只是后来选择了或者被迫选择了自我欺骗。一生做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实属不易。

相关文章:

1.《1984》读后感:每一个内心渴望的自由都是不尽相同的

2.《岛上书店》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3.《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作文七篇

4.2019年国庆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篇观后感范文

5.《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800字

6.《岛上书店解读赏析》

一九八四读后感范文800字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一九八四》为其最著名的传世作品之一,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本书甚至曾经遭到封杀,足以见其批判讽刺的意味。 一九八四读后感1 但是对我来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一九八四读后感范文5篇
    一九八四读后感范文5篇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小说。 一九八四读后感1 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乌托邦小说。 乌托邦是人类

  • 疫情正能量句子80句
    疫情正能量句子80句

    最近的一次疫情波及了十多个省份,只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平平安安!致敬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正能量句子

  • 高三语文知识点下册
    高三语文知识点下册

    十份信心,十份努力,十份成功。学习成绩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小编给

  • 高考高三语文知识点
    高考高三语文知识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

34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