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时间: 燕纯0 分享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课件出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课件出示)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课件出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

  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 (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 人之相与 (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

  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 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三

  课题名称 《兰亭集序》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课时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文章,品味重点词句,掌握文言实词“岁、会、修、期、次、极、或、曾、致”等实词的含义及重点句的翻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情感关键句分析及适当的相关背景延伸体会王羲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 1.教学对象是子江中学高一平行班的学生。

  2.作为高一平行班的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文言文兴趣不大,且文言基础较为薄弱。

  3.学生刚刚学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且有初中三年的基础,基本具备了阅读浅近文言文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掌握 文言实词“岁、会、修、期、次、极、或、曾、致”等。 2 积累 判断句、省略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3 理解 文章由“乐”、“痛”、“悲”情绪变化。 4 领悟 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的含义,重点句翻译 利用幻灯片和优化设计,落实字词句式。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分析关键词句,适当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教学环境要求 有多媒体播放设备。

  学生在课前预习全文,能基本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激趣 多媒体 朗读视频 D G 朗读示范 4分 网络 2 激趣 多媒体 展现书法作品 B H 审美感知 2分 网络 3 激趣 多媒体 两晋时期的名流逸事、相关诗作 B G 了解 5分 网络 4 掌握 多媒体 重点句翻译 A G 掌握 15-20分 网络 5 掌握 多媒体 重要实虚词 C G 掌握 15-20分钟 网络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痛————悲

  景色之美 人生短暂 珍惜生命

  天时之佳 世事无常 把握时间

  雅集之趣 教学策略阐述 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文字词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之前所学及整体感受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关键处的理解,教师设置问题来激趣导引,并适当拓展延伸来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乌衣巷》,讲解。 学生做笔记。 课件演示

  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对王羲之其人其事的兴趣。 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老师播放王羲之书法作品 学生欣赏 课件演示 了解王羲之的成就,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学习课后附文。 学生初读,提问,做笔记。 书本 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 朗读视频 教师播放并跟读 学生跟读,正音正字 网络 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字词积累 教师讲解,播放课件 学生回答,做笔记 课件演示、书本 积累重点实虚词。 重点句翻译 教师提问,播放课件 学生回答,做笔记 课件演示 掌握重点句的翻译。 小测巩固 教师播放课件 学生解答 课件演示 巩固知识点 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课件,讲解魏晋清谈之风 学生阅读 课件演示 了解“悟言一室之内”的魏晋生活 教师播放课件、讲解刘伶、阮籍等名士的逸事,提问 学生阅读、回答 课件演示 了解魏晋名士为何“放浪形骸之外”。 教师播放课件,讲解讲解“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学生阅读、回答 课件演示

  了解王羲之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深入探究 抓关键词“乐”、“痛”、“悲”提问:为什么“信可乐”,怎样由“乐”转“悲”,如何理解作者的“痛”。 学生交流、回答 书本 把握王羲之的思想轨迹,理解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人生的体悟 教学流程图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个性化教学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拓展延伸与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介绍王羲之其人时穿插教师自己的《兰亭集序》摹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形成性检测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背诵课文 评价量表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

高三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读《兰亭集序》有感优秀范文

2.兰亭集序默写题

42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