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 燕纯20 分享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一

  【教材概述】

  1、内容分析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思路方法】

  1、教学思路: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3)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4、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 1、故事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2、 名句导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孟子关于治国方略的著名言论,意思是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这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共同探究仁政的具体内涵。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 基础知识

  (1)、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不义的战争,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3)、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衣帛(yì bó) 庠序(xiá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饿莩(piǎo) 不入洿池(wū)

  (4)、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莩”通“殍”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信息筛选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第一段:

  提问:“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明确:“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提问:“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明确:“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

  ②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孟子如何层层深入进行论述;

  ③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之”的用法;

  2.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实词“数”、“胜”等,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把他们并称为“孔孟”,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更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子的篇目,所以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关键词:孟子,亚圣,民本思想,仁政)。

  三.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看出是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梁惠王在问孟子关于自己执政的问题;那么孟子作为一个普通人(臣子),他在面对君王的提问时会如何回答,如何在君王面前把自己的主张阐述清楚呢?本文的论辩艺术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二课时会解决以上问题。今天我们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尤其是“之”的意义和用法,整体把握文意,为下一课时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孟子的论辩艺术做准备。

  四.诵读全文、正音,强调重点语法现象:

  (文言文的诵读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是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结构思想的前提,这一篇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所以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师生齐读全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正音:

  生僻字:数罟(cù)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涂有饿莩(piǎo)

  多音字、异读字:然而不王(wàng)者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王好(hào)战

  学生再读,读准字音、停顿,尽可能初步感知孟子的语言特色、把握对话两人的情感。

  学生自由读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解决老师给出的文中的重点的字、词,直译重点的句子(下面划横线的地方),如果有不明白的字词句,标示在课本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数罟cùgǔ:密网。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ū池:池塘。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不可胜(shēng)食也:(胜,旧读shēng,意为尽。做“胜利”讲的时候,读“shèng”)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语法知识】

  一词多义:

  ·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 河南 济源 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2)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5、常用虚词

  ·然

  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助词,……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复习

3.北师大版高二语文上册《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4.高二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视频

5.高二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6.《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7.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8.初中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案

9.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

10.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4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