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

地理高一必修二57个知识点(2)

时间: 慧良21230 分享


      3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

  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32、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

  3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②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和科技水平高,;政府鼓励支持:距海港近,海运便利,市场广阔。

  ⑵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羊毛);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⑶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⑷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改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播种豆科牧草并施肥;牧草与作物轮作

  ⑸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③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34、季风水田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饮食偏好,人多地少,粮食市场需求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单位产量高。

  ⑵生产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等);生产作物:水稻

  ⑶特点:

  ①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35、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地租低;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⑵生产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国营》);生产作物:小麦、玉米

  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6、大牧场放牧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广人稀,土地资金低(拉普拉塔平原);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国际);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水陆)。

  ⑵生产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牛》)

  ⑶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地广人稀,草场广阔。

  ⑷发展措施:

  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鲜技术、冷冻船);

  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草;

  ③开辟水源;

  ④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⑤种植优质牧草和饲料。

  ⑸借鉴:

  ①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②保护草场,开辟水源,建立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

  ③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研究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

  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提高畜牧业的产出。

  37、乳畜业:

  ⑴区位因素: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⑵生产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的大城市周围);生产作物:牛奶及乳制品

  ⑶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38、工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政策;科技;运输;市场;资金;能源;机械设备。

  39、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构成的成本也就不一样。

  因此,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40、工业类型导向:

  ⑴原料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

  ③典型工业部门: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④优势发展地区: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⑵市场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消费市场;

  ③典型工业部门:(食品厂、棉布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④优势发展地区: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⑶动力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水电站);

  ③典型工业部门:(电镀厂)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④优势发展地区: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③典型工业部门:(所有加工组装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④优势发展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⑸技术导向型工业: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③典型工业部门:(生物工程、电子制造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④优势发展地区: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41、几种特殊的工业类型:

  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油田);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4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性因素)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世界: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中国:

  鞍钢(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

  43、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区位因素:

  ⑴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即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⑵污染程度:

  ①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②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③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⑶污染类型:

  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44、工业联系:

  ⑴工序上的联系(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概念: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概念: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⑶信息上的密切联系

  45、工业集聚:

  ⑴概念: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⑵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⑶优点:

  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②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⑷工业集聚的两种情况:

  ①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工区)原因:

  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聚集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②技术专业化生产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原因:

  在生产上没有联系,是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

  46、工业地域:

  ⑴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⑵分类:

  Ⅰ.【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原因: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基础: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目的:降低生产成本;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基础:有工序联系或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目的:吸引投资者建厂,降低生产成本。

  Ⅱ.【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举例:食品工业):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低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举例: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生产规模大、协作企业多、发育程度高潜力大,多为综合型,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4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⑴原因:

  ①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分散迁出;

  ②原材料少,产品小;

  ③寻找最优区位。

  ⑵表现: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结果:形成跨国公司;趋向:公司的规模为中小型,且全球化)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⑶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工业的地域联系

  ⑴条件:

  ①工业分散的现象,引起了工业的地域联系。【必要性】

  ②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可能性】;

  ⑵意义: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重要性】

  48、传统工业区:

  ⑴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俄罗斯欧洲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等。

  ⑵特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①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②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⑶历史: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⑷面临的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

  49、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⑴区位: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法国的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德国、西欧)。(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⑵衰落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

  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⑶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

  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优化环境。

  ⑷借鉴:

  ①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的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挑战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③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网;

  ④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装移一些污染严重而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大规模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⑸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①铁矿、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消费市场广阔;

  ④水资源不足、市场体制薄弱。

  50、新兴工业区:

  ⑴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⑵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⑶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⒈发展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⑥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⑦交通方便。

  ⒉发展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

  ④生产高度专业化;

  ⑤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⑷工业小区:

  ①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②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51、美国“硅谷”:

  ⑴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①从业人员水平高;

  ②研发费用高;

  ③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⑵崛起原因: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交通便捷;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

  ⑤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5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⑴铁路运输:

  ①优点: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②缺点: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③适用范围:运输大宗、笨重的、需长途运输的货物。

  ⑵公路运输:

  ①优点: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②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③适用范围:运输短程、量小的货物。

  ⑶水路运输:

  ①优点: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②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③适用范围:运输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⑷航空运输:

  ①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②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③适用范围:运输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货物。

  ⑸航空运输:

  ①优点: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②缺点: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③适用范围:运输大量流体货物。

  交通运输方式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发展。

  53、交通运输布局: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⑴自然(最基础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

  ⑵技术(可行性因素)

  ⑶社会经济(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民族团结、国防需要、资源开发、完善交通网的需要等

  ①交通运输网: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综合运输网)

  ②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③南昆铁路的建设:

  ⒈决定意义: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⒉意义:

  ⑴经济:把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激活了我国的铁路网。

  ⑵社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战略: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4、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⑴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主要交通线的影响表现:

  ①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②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表现:

  ①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⑵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和位置。(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山区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交通运输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沿公路分布。

  2.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干线。3.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和衰落。

  55、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及选制原则:

  ⑴港口:

  ①自然条件: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

  ②经济社会技术要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③选址要求:要求河宽水深,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湾位,位于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⑵公路运输:

  ①自然条件:地面平坦开阔,位置适宜;

  ②经济社会技术要素: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③选址要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⑶水路运输:

  ①自然条件: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②经济社会技术要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③选址要求: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

  56、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⑴采集渔猎时代:

  ①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②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缓慢;

  ③人地关系思想:崇拜自然,恐惧和依赖;

  ④人地关系:

  a群体采集、狩猎;

  b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c人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适应自然;

  d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e环境问题:生物资源破坏,如物种灭绝,但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⑵农业文明时期:

  ①人口增长:迅速增长;

  ②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地关系思想:改造自然,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④人地关系:

  a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b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c人类对自然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d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不协调,但对于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

  e环境问题: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人类靠迁徙逃避自然惩罚。

  ⑶工业文明时期:

  ①人口增长:增长很快;

  ②生产力水平: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③人地关系思想: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④人地关系:

  a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b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

  c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⑤环境问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⑷新技术革命时期:

  ①人口增长:人口激增;

  ②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持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③人地关系思想: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④人地关系:

  a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b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⑤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突出。

  ⑸环境问题:

  ①原因:

  ⑴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⑵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②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③分类: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④分布特征:

  a全球性: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b局域性: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发展水平差异。

  57、可持续发展:

  (一)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③原则:

  ⑴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

  ⑵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⑶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参与);

  ④必然性:

  ⑴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⑵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⑶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⑤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⑥.战略重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到集约型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概念: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②:(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核心):提高生态效益;(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意义)资源得以再生、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③清洁生产:

  ⑴概念: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以管理、技术为手段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新型生产模式;

  ⑵效益:

  ①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污染,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②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和调整工业结构。;

  ⑶意义

  a原材料开采: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使原料无毒无害;

  c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减少;

  d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产生的废物易于回收、使用和再生,易处理和降解;

  ④生态农业:

  ⑴原理:(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纳入协调统一的轨道;

  ⑵方式: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副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⑶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⑷典例: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南方山区立体农业(千烟洲立体农业);华北平原低洼地台塘农业(辛店洼:鱼塘—台田模式);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

  ⑸意义:

  ⒈多种经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⒉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有机肥料还田,保护土地资源;

  ⒊节省矿物燃料,净化环境。

  ⑤一般措施: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

  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


地理高一必修二57个知识点相关文章:

1.地理高一必修2知识点

2.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4.地理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5.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6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