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8篇

时间: 於宝21274 分享

  不知道各位同学们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分析能力如何呢?平时有没有在练习阅读理解这个比较耗费精力的题型呢?下面就是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阅读理解的题,希望大家能好好阅读哦。

  一、古诗词阅读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争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分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前后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答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青壮年们不顾烈日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了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的太阳炙人了。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繁重的赋税,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忍受,再热再累也要忍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这是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抒写的场面、人物、事件,体会作者情感倾向和价值观,进而组织语言答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一)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指出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答案】〔 1 )通“措”,置。(2 )道歉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

  4.判断下列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用法。D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到 / 介词,从;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C项,介词,用 / 连词,因为。

  5. 翻译文中的两个划线句。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案】(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时要注意“加”“易”的解释;(2)翻译是要注意“以”“徒”的解释。

  6.结合上下文,分析秦王说的“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答案】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我一发怒就会发动战争,发动战争就会死很多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深刻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上下句,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里,亲王为了达到侵吞安陵国的目的,在威逼唐雎接受所谓的换地协议。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故乡红叶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8篇

  ,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

  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7.文章以“故乡红叶”为标题有何种用?

  【答案】“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这是目前中考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8.文章开头以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 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解析】句段作用题;首先回归语境(见文中划线句子),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

  9.作者在文中两处提到了“惆怅”,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作者产生这种心里的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答案】①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

  ②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老。

  【解析】“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

  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10. “故乡红叶”在文中象征什么?

  【答案】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解析】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里人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即可。

  1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答案】“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

  【解析】本题是对人物形象题型的考查。可以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注意需要具体分析。

  12.认真阅读,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议论文阅读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有删节)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诚伪是品行,却又是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以考查概括归纳文章或文段的内容的能力。

  14. “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是可理解句子中难懂词的含义。本题中“大方”“合身份”和“贱”用了拟人手法,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注意正反表述。

  15.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作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解析】本文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展开。

  l6.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答案】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仅是虚伪的。

  老先生开口闭口开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 “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解析】首先分清论述的范围,明确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注意到本题有些

  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是证明“有些人

  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而后者又是证明“一般人似乎

  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的。注意分值的提示作用。

  17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答案】(1)辩证(对比)思维,本文通篇使用辩证思维,开头作者就列举出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这是人情世故。然后又指出率性也同样要辩证的来看待,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同时指出诚实有时也需要做戏。

  (2)包容原谅态度

  【解析】此题考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通读全文,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不能只抓一点以偏概全。

18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