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高中政治四本书关键重点句与高频考点

高中政治四本书关键重点句与高频考点

时间: 慧良1230 分享

高中政治四本书关键重点句与高频考点

  现在高三有很多考点很重要,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高频考点及解析

  1.商品

  考点剖析:(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①统一: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对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备考锦囊:(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两点:

  ①交换体现的是买卖关系而非赠送关系。

  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例如,消费者在购物时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生产者要销售产品,实现价值,就必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质量观念;国家重视产品质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2.货币的职能

  考点剖析:(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②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货币的基本职能指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区分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强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时空上不分离。支付手段强调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时空上分离,如税收、利息、债务、租金(房租、地租)、工资的支付。

  3.外汇和汇率

  考点剖析:(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变动。

  ①外汇汇率上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②外汇汇率下跌,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三点:

  ①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利: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地位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有利于我国进口,有利于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办厂,有利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购物、留学,有利于减轻我国偿还外债的压力。

  弊:不利于我国出口(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标价上涨,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内销困难(进口产品增多,竞争加剧);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和吸引外国游客。

  ②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③我国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国家及区域间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也有利于反对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推动改革开放;对稳定国内物价及人民币币值,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影响价格的因素考点剖析

  考点剖析:(1)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供求影响价格;

  ③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影响价格;

  ④国家政策影响价格;

  ⑤纸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

  ⑥国际因素的影响。

  (3)反映物价涨跌的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掌握技巧,拿足基本分,力争得高分,会解的题拿够分,不失冤枉分。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饮食合理,生活有规律,以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去迎考。

  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

  ①如何辨别影响价格的因素:看到成本、劳动生产率等信息,要考虑价值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看到规模、减产、灾害等信息,要考虑供给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看到节日等信息,要考虑需求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看到利率变动、税率变动等,要考虑国家政策因素对价格的影响。

  ②从影响价格的因素角度分析保持物价稳定的措施。

  5.价格变动的影

  考点剖析:(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①一般来讲,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反之,则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备考锦囊:(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既定商品价格上涨,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该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③需求曲线中,价格与需求呈负相关;供给曲线中,价格与供给呈正相关。

  ④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图中,如果没有第三方的影响,变化是曲线上点的移动;如果是价格和需求(供给)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等,则变化是曲线的左右平移。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综合分析如何应对物价上涨:

  国家: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

  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值决定价格)

  ②优化产品结构。

  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消费者: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6.影响消费的因素

  考点剖析:(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社会贫富差距影响总体消费水平。

  (3)重要因素——价格。

  (4)其他因素——国家政策、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

  备考锦囊:(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影响消费的因素复杂多样,不要局限于教材,回答具体问题时符合实际情况即可。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把影响消费的因素与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联系起来:

  ①针对根本因素——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或大力发展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针对主要因素——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消费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③针对重要因素——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④针对其他因素——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国家政策需具体分析,如出台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政策等。

  7.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考点剖析:(1)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备考锦囊:(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消费对生产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实际分析扩大消费的意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考点剖析企业如何经营成功:

  考点剖析: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诚信经营、树立品牌(履行社会责任);

  ④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⑤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⑥依法经营、公平竞争,遵守市场秩序和规则;

  ⑦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

  ⑧利用国家优惠、扶持政策发展自己;

  ⑨多种渠道融资;

  ⑩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诉和维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备考锦囊:(1)复习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时要考虑两个维度: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灵活,可将相关设问转换为企业这样做的意义或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普遍性的做法集中到某一个企业上。

  9.劳动与就业

  考点剖析:(1)为什么——为什么重视就业(意义、原因)。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④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⑤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怎么做——怎样解决就业问题?(抓主体: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①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就业环境。

  企业:①提高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

  ②遵守法律、诚信经营;

  ③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劳动者: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根据自身实力合理选择就业或自主创业;

  ③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备考锦囊:分析就业的意义和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时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即分析主体要全。

  10.投资与融资

  考点剖析:(1)投资。

  ①投资的形式: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

  ②投资应注意的因素:收益和风险(设计合理的理财方案)。

  (2)融资。

  ①融资的含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

  ②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

  备考锦囊:(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投资方式时,应根据收益和风险进行选择;

  ②关注融资,教材没有具体讲解融资,但它是生产的重要环节,即获得资金的方式,是一条暗线;

  ③投资理财的主体通常指居民,融资的主体则是企业生产者;

  ④融资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①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引导小微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②小微企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收入分配方式及分配公平

  考点剖析: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四个思考角度:

  ①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举措。

  ②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初次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

  ①不同分配方式搭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能混淆。

  ②注意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高中政治教材看,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多角度分析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等)

  1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考点剖析:

  (1)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不能调、调不着、调不动的地方。

  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市场调节的弊端是固有的,无法克服;

  ②凡是追求自身利益而违反道德、法律的不良行为都属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体现在生产上一哄而上、一哄而退的行为,滞后性则是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13.市场秩序

  考点剖析: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措施: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与市场调节、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紧密结合,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掌握市场秩序的重要作用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

  14.宏观调控

  考点剖析:

  (1)必要性: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更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手段还有经济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②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入、支出,税收等方面的内容,主体为财政部;货币政策涉及的是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的规模方向等的调整,主体是央行。

  ③国家宏观调控常打组合拳,各种手段综合运用。

  15.科学发展观

  考点剖析: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当前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当前热点,如“央企重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碳生活”“和谐社会”等。

  1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点剖析:

  (1)为什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综合分析,此内容可拓展到企业经营、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具体来说,经济生活涉及国家和企业、财政与税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政治生活涉及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党科学执政,人大立法等知识。

  17.对外开放

  考点剖析:

  (1)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2)做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国际经济合作是“双赢”,要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找到利益结合点。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与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国家利益联系起来

  18.“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考点剖析:

  (1)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2)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引进来”指引资、引技、引智(进口≠“引进来”)。

  ②“走出去”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走出去”≠出口)。

  ③“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④海外并购、境外投资属于“走出去”。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相关时政分析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②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③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19.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考点剖析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特别注意: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行使这个权利的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监督权的监督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0.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考点剖析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

  (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在守法上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

  ②公民在现实中的种.种差异,有可能影响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程度,但不影响权利和义务的多少;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④公民的权利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

  21.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考点剖析

  (1)民主选举:我国当前人大代表的选举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这两种选举方式均为差额选举。

  (2)民主决策:具体途径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

  (3)民主管理: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合法渠道有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为直接选举,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为间接选举;

  ②公民可以参与决策,但不享有决策权;

  ③村委会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基层政权。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我国当前政治生活的实际,如民主管理形式的创新,民主监督的广泛开展,四种参与途径分别发挥的作用等。

  2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考点剖析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

  ①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政府在履行职能一定要分析负责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否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如果主体是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或人民政协,则不是政府在履行职能。

  ②我国政府是有限政府,不是全能政府,不能包办一切。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同“三去一降一补”、简政放权等热点结合起来具体分析。

  23.我国政府的根本宗旨

  考点剖析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具体表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备考锦囊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区分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三个表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了为谁服务的问题,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了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三者统一于政府的工作过程中。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①从国体上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从政府性质上看: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要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旨,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常喝奶,多吃豆制品。 体力活动和食量要均衡,即根据体力活动来安排食物的摄入量。

  2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考点剖析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准确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准确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②如何回答“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政党制度的”:首先要明确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其次要明确材料中的信息能够反映哪些方面,最后要把所能反映的方面与相应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25.中国共产党

  考点剖析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区分开。

  ②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包括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依法执政,政党制度等。

  ③在回答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原因类设问时,一般要调用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和依法执政等知识。

  ④在回答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措施类设问时,一般要调用党的宗旨、指导思想和执政方式等知识。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剖析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3)核心内容:自治权。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民族自治地方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享有民族自治权的自治地方。其人大和政府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地方行政区域的有限自治,而不是“高度自治”。

  ③民族自治地方不包括民族乡,自治机关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7.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考点剖析

  有关国家利益的原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国家利益不总是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

  ②各国有共同利益,但不能理解为各国的根本利益一致。

  ③对我国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所作出的决定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我国作出该决定的出发点是什么;

  第二,我国作出该决定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我国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共同利益。

  28.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考点剖析

  (1)总体表述: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备考锦囊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看到我国的做法能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一般可以认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看到我国对主权和领土的维护,一般可以认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看到我国发表自己主张,不受别国干涉,一般可以认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高中政治四本书关键重点句

  必修一《经济生活》关键词句归类

  一、基础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二、根本、基本、重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三、途径

  ◇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四、本质、实质、性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标志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重要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六、特征、特点、属性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七、保证、保障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八、最、首先

  ◇我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九、核心、中心、关键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十一、原则、准则

  ◇理性的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订立保险合同应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开放发展要遵循共建共享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非歧视、公平竞争、透明度、自由贸易原则。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十二、体现、表现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十三、决定、规定、注重

  ◇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生产决定消费、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十四、目标、目的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十五、来源

  ◇贷款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十六、动力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七、主体、主导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

  ◇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十八、宗旨

  ◇绿色消费以保持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

  十九、职能

  ◇货币的五项职能是: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二十、比喻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市场调节是“看不见的手”。

  二十一、关系

  ◇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必修二《政治生活》关键词句归类

  一、“性质”、“宗旨”、“本质”、“实质”类

  ◇国家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从本质是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主张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二、“核心”、“关键”类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三、“根本”、“基本”、“重要”类

  ◇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障。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力,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这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国际社会中,最重要成员是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四、“前提”、“基础”、“保障”、“保证”类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基础。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集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五、“原则”、“准则”类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负责的实行民主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首要原则是民族平等,根本原则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六、“监督”类

  ◇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公民的民主监督途径,主要有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我国初步建立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内部监督(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一般是指在决策之前征求意见,民主监督一般是指在决策之后的建议与批评,参政议政一般是指主动建议)

  ◇全国人大的监督: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一委”。

  七、“决定”类

  ◇国家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对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八、关于“组成范围”

  ◇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组成范围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政党身份参加。此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

  九、关于“特点”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舆论监督的特点是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基本特点。

  ◇国家主权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十、“主体”类

  ◇依法行政的主体——政府。

  ◇依法执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

  ◇我国权力行使的主体——国家机关。

  ◇外交政策的主体——主权国家。

  十一、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必修三《文化生活》关键词句归类

  一、基础(基本)

  ◇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根本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三、集中

  ◇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决定

  ◇一定的文化由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P104)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五、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六、关系

  ◇人与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文化影响的客体。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七、特点(特征)

  ◇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

  ◇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八、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九、途径

  ◇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途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核心(标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十一、独特

  ◇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十二、特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十三、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传递、沟通、共享。

  ◇教育的特定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十四、动力

  ◇文化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十五、主体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十六、实质(本质)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主要(重要)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十八、正确态度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十九、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发展传统文化的要求: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二十、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二十一、形式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二十二、包括

  ◇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传统思想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十三、内涵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十四、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关键词句归类

  一、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根本、基本、重要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实质与核心),基本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三、途径、方式、形式

  ◇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辩证的否定。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本质、实质、性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五、特征、特点、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实践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六、保证、保障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七、最、首先

  ◇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征。

  ◇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运动(或哲学)。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八、核心、中心、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想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九、前提

  ◇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生物的反应形式。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同一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

  十、体现、表现

  ◇地理环境、人口要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十一、决定、规定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十二、目标、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十三、源泉、来源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十四、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十五、精髓、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勇于批判、不断创新。

  十六、主体、主导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十七、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客观标准是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真理。

  十八、

  ◇意识是人脑特有机能,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最基本观点是实践观。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意象。


高中政治四本书关键重点句与高频考点相关文章:

1.2017新课标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

2.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梳理

3.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4.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5.高二政治必修四课本重点内容

4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