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

时间: 慧良1230 分享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点1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1.“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吾帝禹之子也’。”

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答案 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

材料反映了哪种政治制度?

答案 分封制。

3.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贾母的这种思想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 宗法观念。

夏朝

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

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

(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3)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归纳总结: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子制度正式开启。商朝时期形成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统治效果加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1.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用唯物史观理解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考点2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秦朝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什么?

答案 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2.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君主权力的加强。

3.据《宋史》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二府”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4.“成祖即位……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说明内阁实际上是什么机构?

答案 皇帝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

汉朝

中朝: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南书房:康熙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归纳总结: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逐渐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从秦汉至明清,中枢权力体系几经变化,从三公九卿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及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考点3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秦朝

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答案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为解决它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案 郡国并行制。实行推恩令。

3.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案 行省制的设立,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汉朝

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

推恩令: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节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通判: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开始,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行省制度: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这里的家国变化主要反映了秦汉时政治上的哪一变化趋势?

  归纳总结: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变革地方行政制度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秦朝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沿革

制度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

诸侯国相对独立,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

行省制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考点4 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成熟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察举制的弊端。

2.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文中的这一“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答案 科举制。

3.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这种管理的有效性有哪些?

答案 提高了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战国、秦朝和汉初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衰落: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产生:隋

确定:唐

发展:北宋

衰落:明清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归纳总结: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中华帝国走向繁荣。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使土地、政权和血缘结合

  D.扩大了国家疆域

  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3.周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邦君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邦君家族的姻亲关系。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

  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C.原始社会的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

  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5.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6.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到了秦汉时期则用“若千石”称呼,如郡守是2000石,则习惯上称作“二千石长史”。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消亡

  B.官僚体制确立

  C.粮食产量剧增

  D.爵位制度废除

  7.“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根据以上材料,作者认同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宗法制

  8.清朝有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学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A.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9.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材料中“空前之世局”指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0.《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的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11.“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A.导致了七国之乱

  B.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削弱了王国势力

  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12.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3分,第14题19分,共42分)

  13.(23分)选官制度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

  材料二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出版)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国至秦选官“出于客”的原因。(5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上的变化。相对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这种变化的主要进步意义何在?(8分)

  (3)材料四所说的“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主要会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借鉴怎样的经验?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说明作者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10分)

  14.(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6分)

  材料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

  材料三 “大臣法,小臣廉”,“大臣贪浊而日在高位,则小臣得于观感之下者,将无不唯利是图矣。京官贪浊而安处无事,则外官被其鼓动饮风者,亦无不唯利是图矣”。

  (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材料三中提出的反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6分)

  材料四 历来的统治者都说要反贪,但是在专制制度下往往成效不彰,处在衰败时期的清帝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第一,有些行贿受贿活动已成为官场习惯,人人如此,法理和是非界限已经模糊。第二,“近日言官卖折之风甚火。大抵皆以贿陈奏者也。明言官多争意气,今朝言官多因贿赂,可耻之甚!”第三,没有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它们都不过是行政系统的附属物。最后的裁决权掌握在专政政权的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手中。第四,社会生活没有民主化,民众维护自己权益的现代公民意识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独立的新闻舆论监督。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3)据材料四,概括晚清政府反贪成效不彰的原因。(4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反腐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它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的是政治等级制度之下土地、政权和血缘的结合。故选C项。

  2.答案解析:从材料“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可知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规格的待遇,等级越高规格越高,等级越低规格越低,这体现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故此题应选C项。A项错误,都城的大小和经济实力并无直接的联系,经济实力强大也不能任意扩大都城的规模;B项错误,秦朝时期才出现集权体制;D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庙坛。

  3.答案解析:“邦君”是指诸侯,“作器”可以理解为邦君为母、妻、女做一些可以体现其身世的东西。就题干而言,这种做法其实反映的是诸侯势力的膨胀,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4.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王的种.种行径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A项的“开始”、B项的“彻底”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故选D项。

  5.答案解析:A项错误,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以清朗雍正设立军机处为标志;D项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B项符合题意,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选B项。

  6.答案解析: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这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汉时期的“若干石”即官员的俸禄,这一变化说明完成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故选B项。

  7.答案解析:材料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之外。这段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对郡县制表示了认同。故选C项。

  8.答案解析:材料“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失……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意思是江河两岸合治,降低区域封闭性,使流贼流窜更易,提高了地方治安难度,显然不是指行省制度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不是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而是指其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即可排除A、D两项,选择B项;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C项。9.答案解析:材料中“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说明民族融合为统一强盛的王朝奠定了基础,只有隋唐之前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符合该材料,所以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故选C项。

  10.答案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

  11.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这一措施,解决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即削弱了王国势力,故选C项。

  12.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明朝内

  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说明明代内阁尽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也能参与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设内阁的初衷相悖,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和题意特征。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如“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5分)

  (2)变化:方法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到以考试选官;标准由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为主到德才兼备以才学为主。或: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作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选官、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要标准。(4分)

  意义: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不仅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官方式上的客观、公正、公平。(4分)

  (3)经验: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2分)说明: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功成名就的儒生、仕人往往成为执政者维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奴仆;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注: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所以,作者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8分)

  解析:第(1)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选官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归纳;第(3)问从科举制优点方面去分析第一小问,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状况及东西方区别的角度来认识西方的特点和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弊端,由此分析“移植”原因。

  14.答案(1)核心观点:通过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2分)

  佐证: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立刺史,成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宋代在地方设置通判监察地方长官。(4分,任答2点即可)

  (2)前提:最高统治者自己要首先做到廉洁自律,方能贯彻政令,建立廉洁政府。(2分)

  思路:治贪以高官为重点。(2分)

  原因:高官影响大,对下面起示范作用,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2分)

  (3)原因:行贿受贿成为官场习惯;反贪人员本身贪腐;缺乏独立的司法和监察系统;缺乏民主和舆论监督。(4分)

  (4)认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领导同志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廉洁自律;反贪不能完全依靠官员的自律,建立相应的制约权力的制度,才是治本之策;应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发挥民众监督作用等。(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问核心观点从材料一中概括,两个实例结合所学古代监察方面的知识列举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归纳;第(3)问据材料四,围绕行贿受贿相关内容思考归纳。第(4)问综合材料内容,谈自己对反腐败的认识。


二轮复习计划: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练习题相关文章:

1.2017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2.高考二轮复习: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3.政治二轮复习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专题与例题

4.2017高三文科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5.2019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的要点,这些很容易做到

8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