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大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介绍

时间: 玉凤2635 分享

  大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此其个大色黄故名。

  别名:川军、锦纹、生君。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

  概述:大黄分布地区很广,以青海、甘肃、四川为主产区,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过去甘肃所产的大黄,均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县中吉,清水瓣子等,又各分若干等级。青海、甘肃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但原植物的分布地区,不能截然分开,四川也有掌叶大黄分布。为了简化繁锁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于1965年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

  性状鉴别:1、西大黄。系指青海、甘肃、甘南自治州,岷县等地所产野生品种,俗称“西宁大黄”,有蛋吉(个匀、整,形如鸭蛋者);片吉(根头部,纵切瓣呈片状者);中吉(根茎叶部的横切段);苏吉(指尾根部、稍加闯光,并具原性状的楔状形),等。表面黄褐色,每块上有一阴干前穿绳的小孔。体重质坚实,断面槟榔碴,呈现红肉白筋、纹理清晰不乱(绵纹)。气清香,牙咬有砂砾感,味甘微苦。是大黄中的优良品。

  西宁大黄箱黄与包黄两个规格,箱黄直径不得小于0.3厘米(中节和粗大的块根内碴不好的不做箱黄)去净粗皮和细皮闯光。包黄中兼有中节或药块,取净栓皮,表面黄褐色兼有暗棕色,体重质较松。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或黄色,纹理红白,气味同箱黄,长短大小不等,但直径不得小于0.15厘米。兼有糖心糠心不超过15%。

  2、凉黄。系指甘肃武威(凉州),张掖及河西地区所产的野生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似狗头俗称狗头大黄),或纵切成瓣,不去栓皮。表面黑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体重质坚。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红肉白筋,纹理混乱。气清香,味甘苦。牙咬砂砾感更强,并有粘牙感,品质优,是大黄中的珍品。

  3、铨水大黄。系治甘肃礼县、岷县、宕昌、武都等地(栽培品)酚蛋吉、片吉、中吉、苏吉四等。去净栓皮,表面黄褐色,质坚体重。断面红白相兼(槟榔碴),射线纹理清晰,涡形射线小点多数,呈不规则的环形排列,气清香,味道微苦涩,亦属大黄中优品。因其红度好,出口为主。

  4、文大黄。系指甘肃武都地区及州、杆毗邻地带,包括清水。系根茎的纵切瓣段块。去净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体重。断面红白相间(槟榔碴)或黄色,气香,味苦涩,品质略次。

  5、雅黄。系指川西,德格及云南地区野生产品。商品呈马蹄形的块状,分为四等。1、2等去净栓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或内外均呈黄绿色。质坚体重或质较轻松。断面无红肉白筋的纹理。3、4等不去栓皮。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质较轻松或轻泡,断面黄褐色或绿褐色。4等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分,兼有根黄。(气微、味苦,习惯认为品质较次。)

  6、南大黄。系指川东与湖北,贵州与陕西毗邻地区的雅黄栽种产品。根茎横切段,去净栓皮。表面黄褐色。质坚体重。断面黄色或黄绿色。气微香味涩而苦。

  此外尚有:

  ① 水根大黄:系大黄的较细支根及主根尾段加工而成。直径在二厘米左右,长约5~10厘米。栓皮未去净。表面黄褐色,多纵皱。断面显绵纹。兼有部分闷碴黑褐色。是甘肃大黄的次品。

  ② 西藏大黄:昌都地区的产品,一部分与雅黄类似。但近年发展的地区如那曲、林芝的产品。规格尚未定型。多为长条瓣状,长6~15厘米,直径约3~6厘米,带皮或刮去栓皮不等。表面棕黄或棕褐色,多属用绳索穿挂,阴干或晒干,内碴多显绵纹。由于采挖时间恐怖不严,故内碴色泽深浅不一,质坚泡不等。加上原植物的种属杂乱,混进了部分非药用大黄,有待今后改进。

  各种药用大黄均以体质量坚实,切瓣均匀,断面槟榔碴,气香、味甘、苦而不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1、蒽醌(enkun 读恩昆)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大黄酸(C15H8O6)、芦荟大黄素(C15H10O5)等;2、大黄鞣甙类,主要为葡萄没食子鞣甙(C13H16O10)。此外还含有游离没食子酸。(注:化学数字在右下角)

  功效与作用:1、泻下。大黄酸为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作用较缓和,服后6小时左右排除软泥状粪便或粥状稀便,缓下一次后即止。排便前后可无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与行气药(如厚朴)配用,能加强卸下和减少腹痛的副作用。

  2、抗菌。有效成分为蒽醌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抑菌的原理是:这些蒽醌衍生物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明显抑制作用。

  3、收敛。由于鞣酸所致,故大黄致泻后常出现便秘倾向。

  4、健胃。取其苦味健胃,服小量粉剂(0.6g~0.9g)即起作用。

  5、利胆。实验证明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适用于治疗胆石。

  6、抗肿瘤动物实验证明,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素对小鼠乳腺癌,大黄酸对艾氏癌(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但临床尚未应用单味大黄作为抗癌药(某些抗癌的中药复方有用大黄)。

  炮制:切片,生用。酒炒、醋炒、炒炭。切1厘米块,加酒蒸熟(熟军)。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泻下通肠,行瘀破积、外敷清火消肿。

  主治:肠胃实热积滞,血分实热证,黄疸,水肿, 瘀血积聚。外服痈肿疮毒,水火烫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通便、泻热、消炎。1、用于热积便秘。在许多热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的中期或极期,出现便秘、胸腹满闷、高热、谵(zhan 读占)语、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证候时,可用大黄荡涤积热,常配枳实、厚朴同用,如小承气汤,或与其他清热药通用,如凉嗝散。如果失水严重,须配养阴药生地、麦冬等。方如增液承气汤。

  患者服上述泻下剂通便后,往往收到退热和全身情况好转的效果,其原理可能由于:①大黄本身和其他清热药有抗菌消炎作用;②便秘时,由于肠内腐败物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液,加重全身不适,通便后可免除这一不良作用;③通便后,能接触腹满胀闷等症状,使患者感到轻快。

  2、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如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甚至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有黄疸、腹胀、便秘时,可用大黄、配栀子、茵陈、厚朴、枳实等,有消炎清热作用。

  3、用于热泻(如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早期。此时患者虽有腹泻,但泻而不清,便可不畅,肠内迭积存有腐败物质和有炎性病变,可用大黄把肠内有形的腐败积存物排出。有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症。大黄的这种用法叫做“通因通用”,以泻止泻。例如治热痢早期的芍药汤就有大黄。但药注意在热泻的后期,只有炎性分泌物时,则不宜用大黄。

  4、用于寒积便秘。治疗便秘而有腹痛和全身虚寒证候,可用大黄,配温里祛寒药附子、细辛等,以散寒、通便、止痛,方如大黄附子汤。

  5、用于治疗急性眼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等所谓“血热在上”的证候。此时有发热、头胀目赤、咽肿等症状,通过用大黄泻下,使腹腔充血,反射性地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因而有助于减轻上述炎症。每与黄芩、黄连等清热药同用,较重者用凉膈散。

  6、用于凉血止血,治疗热性出血。如痔疮出血等由大便热结、肠有热滞而引起者,单用大黄12~15g炒黑后水煎服;鼻出血兼有便秘者,可用生地9g煎服,冲服大黄(研末)4.5~9g。

  7、用于治疗胆管结石。配金钱草、栀子、枳壳等。

  8、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取其有活血行瘀(调整血液分布)作用。例如腹部挫伤后,瘀血停滞、大便干结时,可在跌打方剂内加入大黄3~4.5g,或单用大黄研末用酒调服。又用大黄、甘黄(10:2)的极细粉末,可治下肢溃疡。

  使用注意:1、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泻实热;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较好;体虚或用制大黄也比较适宜。

  2、胎前慎用(因有促进子宫收缩的所用);产后和月经期间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哺乳妇忌用(因大黄在肠道吸收后随血流分布到乳汁,影响胎儿。哺乳妇如多服大黄,乳汁也会变黄)。

  3、用于泻下,大黄不宜久煎,故须后下;用于清湿热,则煎煮时间可稍长些。

  4、习惯性便秘一般不宜用大黄,可用润下药。

  用量:常用量3~12g。泻下往往要用9~12g,如果配有行气药,有时也额可只用6g,如为加强其他攻下药作用,甚至药用到12g以上。请湿热和消炎用量宜少,成人6g,小孩3g,幼婴0.9~1.5g。

  处方举例:1、小承诺气汤(《伤寒论》)。生大黄12g(后下),厚朴6g,枳实9g,水煎服。

  2、凉膈散(《局方》)。生大黄9g(后下),芒硝9g,栀子9g,连翘9g,黄芩6g,薄荷3g(后下),竹叶6g,甘草6g,水煎服。

  3、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生大黄9g(后下),芒硝4.5g(冲),水煎服。

  4、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9g(后下),附子9g,细辛3g,水煎服。

  注:土大黄:别名羊蹄,牛西西。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大黄的干燥根部。全国皆产,天津、北京有分布,野生。主根圆锥形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有顺纹,质坚硬,断面淡黄白色,显放射状纹理。味苦。有清热、止血、杀虫、治癣效用。

  根据《天津中草药》记载。本品适用于各种出血疾病患,如对肺、胃、肠、子宫、泌尿系统出血及外伤等,水煎服或制针剂注射,均有较好止血疗效。

  附:非药用大黄,本品为蓼科波叶大黄及同属植物的根和根茎。多供出口外销,野生或栽培,如山西、河北的野生籽黄;栽培的台黄、祁黄。陕西、内蒙古野生的峪黄及甘肃的庄浪大黄。这些产品的性状,多数为节段,已刮去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紫棕红色或淡黄棕色,显锦纹,呈放射状纹理,并显数层同心环纹,而无涡状星点。气特异、腥香、味苦。出口作为工业染料的原料。

  据经验认为本品力猛,有横劲,服后使人肠腹胀痛,故不药用。但有少数地区作兽用泻五药,以上数种非药用大黄,其原植物科属是否同一,化学成分是否一样,有待今后研究。据《中药志》记载,本品在萤光灯下显蓝紫色萤光。

  大黄的介绍

  大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欧洲及中东的大黄主要指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属泻下药,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1]

  药源相关编辑

  考证

  大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吴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今四川北部)或陇西(今甘肃西部)。”《别录》亦谓:“生河西山谷及陇西“。”可见自古大黄就以甘肃、四川北部为主要产地。《本草图经》曰:“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叶似蓖麻、根如芋、开黄花的特征,与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相符,而开青红似荞麦花的特点与掌叶大黄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黄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图经》所附大黄附图,基生叶具长柄,叶宽卵圆形,具浅或深裂,根茎粗大,具残存托叶鞘,与大黄属掌叶组植物特征吻合。综合上述大黄的产地、形态、附图,可以认为古今所用大黄是一致的。[2]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1]

  名称

  大黄:dài huáng(注意:《中药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医药典籍均注音为dà huáng,很多医药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读为dà huáng,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注音为dài huáng。在普通话中必须以权威的字词典的注音为准。(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经将读音改为dà huáng。)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拉丁植物名

  Rheum palmatum L.

  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Ex Rngel.

  Rheum officinale Baill.Radix et Rhizoma Rhei.

  炮制

  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

  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成品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

  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3]

  采收储藏

  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 3、4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0cm厚的大块,然后抗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炕子即成。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4]

  药性论述编辑

  性味归经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本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3]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3]

  功能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4]

  ⑴老年习惯性便秘、消化能力差、纳少。

  ⑵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胃炎等。

  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

  ⑷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黄用于治疗CRF主要原于其泻下作用,CRF时,肾脏的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含氮的代谢废物潴留体内,通过泻下可促进其从肠道排泄,减轻氮质血症,从而缓解CRF的临床症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内服: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注意:孕妇慎用。[4]

  药用宜忌

  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脾胃虚弱、虚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长期服用。

  用该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该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大黄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曾有报道2例老年患者因长期服用(2年)大黄苏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到5-5.6g,当减少用药量并补充铁等维生素C后恢复正常。通过炭末在肠道内转运时间和排泄时间研究以及肠道内水分测定等证明,大黄作用部位在大肠,是一种大肠性致泻剂,而铁主要在大肠中吸收,认为导缺致铁的原因可能为,大黄导泻作用干扰了铁的吸收;大黄鞣酸可能与Fe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了吸收;苏打中和了胃酸;干扰了铁与维生素C螯合,妨碍了铁的吸收。还有报道1例哮喘病人服大黄苏打4片后,出现皮肤痒疹、红斑,哮喘加重,经斑贴试验证实为大黄致敏。

  《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3]

  《本草纲目》: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伤寒脉弱及风寒未解者禁用。

  《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3]

  《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3]

  《本草新编》:大黄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症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欲其上升,须加酒制;欲其下行,须入芒硝;欲其速驰,生用为佳;欲其平调,熟煎尤妙。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缓也。

  《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恶干漆。

  《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3]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应用选方编辑

  药用配伍

  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可减轻内毒素性低血压,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血浆、肺、小肠等内源性一氧化氮的水平,降低肠、肝、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增加,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进入血循环等等。临床可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MODS等危重病预防及治疗胃肠功能衰竭。我们的经验:生大黄30克煎成100ml,灌肠或口服,100ml,1-3次/日,亦可灌肠和口服并用。直到肠鸣音恢复开始减量。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250克(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100克。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150克,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50克,官粉50克,将前项大黄末50克,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100克,麻黄200克。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150克,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100克。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25克,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100克,黄连、黄芩各50克。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50克,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治小儿饮食过多痞闷疼痛 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并治妇人气滞血结经闭不通 大黄八两(为末)三棱、莪术各一两(湿纸包裹煨 为末)。先将大黄银石器内好醋渍令平慢火熬干 入二味为丸如麻子大 或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九食后温水送下。大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卫生宝鉴》三棱煎丸)

  临床应用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大黄12g,甘遂6g,阿胶6g,水煎顿服。其血当下。本方中大黄,甘遂虽是峻猛之药,但由于所主之证并非爆发性的急症,所以药性并不像陷胸汤,十枣汤那样凶猛。[4]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协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水煎服。方中大黄开闭泄结,通便攻积,为臣药。与附子合用,大黄籍附子大热,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得存,荡涤胃肠,攻下寒积。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少腹肿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现用于湿热瘀滞的急性阑尾炎,妇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大黄12g,牡丹3g,桃仁9g,瓜子12g,芒硝9g,以水煎,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方中大黄苦寒降泄,其泄火解毒,荡涤肠中热毒之力尤强,且能活血化瘀以通滞,最宜于热结瘀滞之内痈证。为君药。[4]

  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及止血用:酒洗大黄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制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对血小板减少症每日1次,手术后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黄45克,石灰50克,文火炒,直至石灰呈灰粉红色时取出,加入明矾(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矾0.6克)共研细粉。将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荡后沉淀过滤。用时取棉球浸药水压迫出血处。经应用于500余人次外伤出血,证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此外,对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黄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细白糖)30克共研细末,小量分次干吞(于1天内吞完)。治疗10例,均达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动。服用该药后可见恶心消失、胃部舒适、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并无迅速腹水蓄积后遗症出现。

  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③治疗烫伤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黄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著效果,且疗程短,无副作用,愈后无疤痕。

  治疗臁疮(下肢溃疡) :用生大黄5~7钱,研成极细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约为大黄的1/5量,共研极细。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撤布药粉,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页,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如有渗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换药1次。轻者换药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需每日一换。当结痂牢固时会发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5~7日或7日以上,痴盖自然脱落。治疗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达13年,经用药粉6日,贴千层20余日,便结痴而愈。

  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25克,炒至微黄的米粉15克,蜂蜜100克,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治疗肠胀气:用大黄50克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临床观察6例,一般敷药后一小时即出现肠腔蠕动感和肛门排气现象,自觉腹胀减轻,有肠鸣音。[1]

  治疗肠胀气:用大黄1两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

  各家论述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吴普》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 苦,无毒;李氏∶小寒,为中。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御览》)。

  《名医》曰∶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广雅》云∶黄良,大黄也。

  现代研究编辑

  化学成分

  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作用为强.蒽醌甙有: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酚甙(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甙(Emodin- -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 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Emodin diglucosi- 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Aloe-emodin diglucosi- de)、大黄酚双葡萄糖甙(Chrysophanol diglucoside)。 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E、F(Sennoside A、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 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5]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

  大黄又含有大黄鞣酸(Rheum tannic acids)及其相关物质, 如没食子酸(Gallic acid)、儿茶精(Cate- 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大黄根状茎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衍生物,均无致泻作用。另含以上物质的葡萄糖苷及番泻叶苷A、B、C等结合状蒽醌衍生物,均有致泻作用。此外尚含鞣质等。大黄根状茎及根有清热泻下、破积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为峻下药,炮制后使用为缓下药。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剂量服用时有健胃、收敛作用。[5]

  大黄含有蒽甙,故呈黄色,有通便之效。又含近40%的草酸钙,故多硬渣。其他成分还有大黄素、胶质、树脂、大黄酸、大黄泻脂和具收敛性的大黄鞣酸。[5]

  临床研究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 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 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 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 引起婴儿腹泻.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 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

  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作用更明显,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 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与西药组疗效一致, 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大黄含苦味质, 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 )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5]

  药理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⑴泻下作用: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⑵利胆、保肝。

  ⑶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⑷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⑴止血作用: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止血有效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止血作用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⑵降血脂: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具体方法:首先肥胖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先用热毛巾热敷腹部[有条件的可用红外线灯或用离子喷雾器照射腹部5-10分钟,灯距25-30cm]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注意避免灼伤皮肤)。再将大黄涂布于腹部,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或从脐上方约三寸处起,双手上下按摩,使大黄涂布均匀,由黄棕色变为乳白色,直到被完全吸收为止,这个过程需用10-20分钟。[5]

  抗感染作用

  ⑴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谱: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⑵抗炎、解热作用

  ⑶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⑷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5]

  毒副作用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现代医学证明,该品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大黄素(emodin)在进行二年的口饲大黄素实验研究中,大黄素在280, 830, 2500 ppm食物含量中,对F344/N雄性大鼠无致癌性,对F344/N雌性大鼠有可能诱发Zymmbal腺癌的发生,对B6C3F1雄性小鼠,有可能发生少见的肾小管赘生物(renal tuble neoplasms),但发生率较低;大黄素在312,625,1250 ppm食物含量下,B6C3F1雌性小鼠未发现有致癌性的证据。大黄素可导致雄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renal tuble hyaline droplets)和染色(pigmentation) 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雄大鼠肾小管染色的严重性增大,可导致雌雄小鼠肾小管染色的发生率增加,导致雌性小鼠肾病的发生率增加。

  蒽醌(Anthraquinone) 通过两年给药研究表明,基于肾小管腺瘤(renal tubule adenoma)、肾脏和膀胱迁移性上皮细胞乳头瘤(transitional epithelial papillomas)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雄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肝细胞瘤的发生与给予蒽醌有关。基于肾小管腺瘤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雌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膀胱移行性上皮细胞乳头瘤或/和癌的发生率以及在雌性大鼠出现的肝细胞腺瘤均与使用蒽醌有关。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蒽醌可增加雄性和雌性B6C3F1小鼠肝癌的发生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上的甲状腺滤泡细胞瘤(Thyroid gland follicular cell neoplasms)的产生可能与蒽醌的使用有关。使用蒽醌两年,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大鼠肾、肝、脾、骨髓非肿瘤性损害增加,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小鼠肝、膀胱和脾非肿瘤性损害增加,也可导致雄性小鼠甲状腺和肾脏的非肿瘤性损害。使用蒽醌可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减少。[5]

  毒理学

  临床毒理学研究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国外曾报道1例长期服蒽醌类泻药,导致结肠膨胀,手术切除结肠标本可见变黑,肌层神经元消失,平滑肌萎缩。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还可能引起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大黄的临床毒副作用除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引起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报道正常人(男12,女11),年龄自24-66岁,分3组每晨服大黄醇提片9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1g)共服7日,IgA、IgG、IgM均较服药前降低,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降低(P<0.05),C3补体和总补体也降低(P<0.001),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无变化。服5片组在dl4所测定的IgA、IgG、IgM均降低(P<0.02-0.001),C3补体及总补体也降低(P<0.05),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P<0.001)。服2.5片组在dl4与服药比较:IgA、IgG、IgM均降低(P<0.05-0.001)、C3补体与补体也降低(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P<0.05)。然而这些数值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短期服用较大量的大黄不会明显降低免疫功能。[5]

  药材鉴别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1]

  鉴别: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性味:苦,寒。[1]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检查,土大黄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5.0%。总灰分 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8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不得少于0.05%。

  用药鉴别: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治疗。大黄炭则多用于止血。[1]

看了“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人还看了:

1.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2.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4.中药穿山甲的功效与作用

5.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6.中药大黄的功效和用量

7.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8.大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9.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0.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介绍

大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大还魂的功效作用 大还魂的介绍
    大还魂的功效作用 大还魂的介绍

    大还魂别名鸭咀花。爵床科鸭咀花属。灌木,通常高23米,很少至小乔木状。小枝有短柔毛。叶片长5一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两面都有

  • 大腹皮的功效与作用 大腹皮的介绍
    大腹皮的功效与作用 大腹皮的介绍

    大腹皮,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大腹皮的功效与

  • 大风艾的功效作用 大风艾的介绍
    大风艾的功效作用 大风艾的介绍

    大风艾,别名艾纳香、冰片艾,大风艾Blumea balsamifera DC.,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以根、嫩枝、叶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阴干。大风艾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

  • 大飞扬草的功效作用 大飞扬草的介绍
    大飞扬草的功效作用 大飞扬草的介绍

    大飞扬草,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的带根全草。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