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演讲稿大全 > 演讲稿 > 关于张海迪的演讲稿3篇(2)

关于张海迪的演讲稿3篇(2)

时间: 王燕648 分享

关于张海迪的演讲稿3篇

  还有第四个原因,就是我又一次来到亲爱的朋友们中间,心里多么快乐。从五岁患病到现在,我已经和病痛相伴44年了。这44年中我记不清经历了多少磨难。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看病的情景,我害怕再一次动手术。我靠在妈妈身边,能感到她微微的颤抖,她怕我承受一次次的疼痛。而我就是那时开始懂事了,做什么治疗也没有叫过一声,更没有因为治疗的疼痛掉过一次眼泪。真的,我没有因为病痛哭过,还学会了自我鼓励,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我也懂得了勇敢、顽强、坚毅、无畏、乐观、豁达的含义。但是,痛苦并没有因为我对那一切的理解放过我。去年12月19日,我外出开会,摔伤造成了左腿骨折。健康人骨折是非常痛苦的,而高位截瘫的病人再骨折就更痛苦了。最初的十几天,我的腿被穿进钢针做牵引,每天每夜只能直挺挺地躺着。我真的失去了自由?那是我最困惑的日子,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些日子。我又在想,要是世界上原本没有我多么好,那样就不会感受苦痛了。那一百多天,我总是回想能坐轮椅的日子,几十年过去,我早就不再像童年一样幻想去奔跑了,我只希望坐在轮椅上工作学习,甚至做一些家务。可是我什么也做不了了。我着急过后,就又开始让自己忍耐,让自己有信心,一定会好起来,我一定还能回到生活中,一定还能和大家在一起?今天,是我骨折后第一次出远门,在路上看到春天的美丽景色,真的觉得活着多么美好,生活多么美好,要是能健康地活着那该是怎样的幸福啊?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那天决定要来山东农业大学,我先浏览了学校的网站,看到了美丽的校园风光,还有各个学院的介绍。特别是看了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园艺学、动物微生物学、土地资源学等等,我想起了很多往事,也许都和我喜欢农业大学有关系。我在少女时代就对知识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我那时候喜欢看一本杂志,叫《我们爱科学》,还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那时的阅读丰富着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打下了一点为社会服务的基础。

  我十五岁的时候跟着我的父母,下放到莘县农村,那里很贫困,我就自学医学为那里的乡亲们治病,还治好过一些瘫痪病人。后来人们还让我给鸡和猪治过病呢。十五岁的我心里整天燃烧着热情的火焰,一心想的就是怎么多为乡亲们做点事。记得有一次,我们村西头的奶奶来找我,她说,你看病看的这么好,快去看看俺家那些鸡得了啥病。我去了,看到那群鸡都蜷缩在墙角,流口水,羽毛松散,翅膀耷拉着……我就说,这是鸡新城疫,就是鸡瘟?村里的人还是第一次听见鸡新城疫这个词。而我却是在书里看到的。虽然我不会治这种病,但是却见识了鸡新城疫这种病。又一次,另一家的奶奶让我去给她家的猪看病,奶奶说,小猪仔喂了好几个月,吃的倒不少,不光没见长膘,还越来越瘦了。我看了,想起在《实用儿科学》里看过小儿有寄生虫的症状,我就让人买来驱蛔虫的药给猪吃了,结果半个月后那头小猪就长肥了。我还给一只母鸡做过手术,它吞下一块很大的咸菜,怎么也消化不了了,我把它的嗉子切开,又缝上,它很快就又下蛋了。

  一晃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成为一个专业作家。从八三年至今,我已出版了长篇小说、散文集,还有翻译作品。我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喜爱,现在已经第十一次印刷了,里面的一些文章还被选进中小学课本。我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了。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绝顶》,这本小说也受到读者的喜爱。在文学的田野里耕耘之后,我获得了中国作协的庄重文文学奖,三次获得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奖的图书奖,两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等等。

  我一直很清楚,与很多作家不同,我文学之外的名声大于文学创作的本身。但是二十年来,不管生活多么喧嚣嘈杂,我始终保持沉静的思想,认真读书写作。我对我的每一位责任编辑都说过,只要对书稿不满意我就修改,或是重写,不要因为我是张海迪就在文字上对我宽容,更不要因为我有病痛,就降低对我作品艺术水准的要求。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严格要求自己,我也希望出版者严格要求我,出版好作品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至于病痛,它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应该有勇气战胜它。身体有障碍也许不可抗拒,但是艺术想象的翅膀却能带我飞越千山万水。有病痛的人参与社会生活总要付出代价,重要的是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也会像所有健康的人们一样,拥有美丽的人生。

  但是,创作的每一天毕竟都是艰苦的。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我伏在桌前一行一行地写,或在计算机前苦苦思索,常常一坐到天亮。2001年之前,我的屋里冬天没有暖气,我的腿血液循环不好,一连几个月都是浮肿的,还有身体的麻木,总是把我拖得十分困顿。我想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1998年,我和我爱人应约翻译美国长篇小说《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初稿译完后,我又逐字逐句地修改,稿子先后打印了六遍,近三十万字的小说改六遍就要看一百多万字。我觉得对精神产品更要做到精益求精。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就再版了。1999年,作家出版社邀请我改写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三十四万字的小说也是重写和修改了六稿,我还用计算机为小说画了八幅人物肖像,你们知道,photoshop软件中的铅笔不能像普通铅笔一样画素描,很多地方只能用像针尖一样的点连接起来,画一幅肖像不知道要点多少次鼠标,那些天我的眼睛总是流泪,视力也更加模糊。后来读者来信说,我喜欢你的书,也非常喜欢你的插图,真希望那些美好的形象还能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本书在日本最大的文艺出版社新潮社出版后,也受到读者的喜爱,横滨中央图书馆还专门为盲人录制成听力读物。有一个青年女读者来信说,请问,您书中的黎江最后和谁结婚啦﹖我想,读者真的把书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的朋友了。

  写《绝顶》时我曾想,一个作家在艺术上应该敢于创新,给自己寻找更高的艺术山峰,并且有勇气超越新的高度。我做了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完成了一次艺术和人生的双重追问。很多朋友都问我,你怎么想起写《绝顶》的﹖为什么写这样遥远和不可逾越的雪山﹖这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的精神追求还有多高﹖在物质诱惑中人是否都能把握自己呢﹖《绝顶》写了四年,也是改了一遍又一遍,小说完成后我真觉得筋疲力尽了。我有时问自己,这样以损耗健康为代价工作究竟为什么﹖我想,我对自己的每个字负责任,就是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呕心沥血才能磨砺出优秀的作品。

  我今年出版的散文集《美丽的英语》写作过程更是艰苦。为了准确表达,我经常一遍遍地翻看很重的各种大辞典。我还用计算机为这本书做了大大小小七十幅插图。很多读者给我来信,他们有的人说,一定克服困难学好英语。我想这就是我真正的快乐!

  从事文学创作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多年来,我从没放弃过学习,并且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1991年我做过癌症手术,就开始攻读研究生课程,1993年我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系的硕士学位。很多年前,有关方面曾为我安排学习的机会,也有朋友说,海迪你是名人,给领导提点要求还不容易解决吗﹖但我更愿意,也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扎实的知识服务社会。我从不用我的社会名声给谁提要求,更不做沽名钓誉的事。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永远做一个正直的人。

  除了繁重的文学创作,我也参与了很多社会工作。十年前,我第一次获得了五万元稿酬,当时我的生活环境很需要改善。我回济南曾住过十六年没有暖气的房子,一直盼望冬天有个温暖的写作环境。我知道那笔稿酬可以帮助我,可我还是把五万元钱送给了我下乡的那个村子,帮助那里的孩子盖了八间教室。我还送给贫困灾区的孩子一万元,让他们买书本好好读书。作为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我有时也去老人之家、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帮助残疾人兄弟姐妹解决各种困难,同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用话语、用歌声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

  这些年,我所从事的文学创作和担任的社会工作,对我的身体而言是沉重了一些,假如我这样的病人躺在床上,决不会有人说什么。可那是另一种生命状态——只是活着,而我希望自己不但活着,还要活出意义来。

  今天,在我来之前,校领导说要授予我一个荣誉,名誉辅导员,或是别的什么。我说我什么也不要?我不要虚名。假如说送给我什么,我觉得今天农大同学们年轻的笑脸和火热的心就是给我的最美好的礼物。你们会让我重新感受青春的美丽,会让我在新的作品中充满激情。也更让我感到自己飘逝的青春岁月是多么宝贵。尽管青春一去不复返,但我是骄傲的,因为没有虚度每一天,也希望你们不要虚度每一天。

  亲爱的同学们,我的话就要结束了,我希望还能有机会再来看你们?最后愿老师们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愿同学们奋发努力,争取好成绩。

  关于张海迪的演讲稿篇3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1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她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学习她的顽强的精神!

关于张海迪的演讲稿相关文章:

1.演讲稿追求成功三分钟5篇

2.关于好习惯的演讲稿300字3篇

3.关于人生的演讲稿3篇

4.有关励志演讲稿3篇

5.关于挫折的演讲稿3篇

6.我以班级为荣演讲稿800字3篇

7.演讲稿追求成功三分钟3篇

6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