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在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刻,我们迎来了新学年的开学典礼。那么你想知道复旦大学老师在开学典礼上是怎么发言的吗?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希望你喜欢。
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1】
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
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对复旦总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本意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似乎进大学,或者说进好的大学、进好的专业成了唯一的奋斗目标。我想,我们,包括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冷静和思考。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戴上复旦大学的校徽,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而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
你们已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复旦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老校长李登辉曾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所以,虽然你们已戴上了复旦校徽,但要成为真正的复旦人,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气质。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精神。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一个在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
这个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记得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和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我的老师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甚至一直延续到工厂的大众浴室里,我们冲着澡时还在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一种取向。
复旦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存续了类似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和高尔基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在复旦,各个书院和各个书院的导师,为你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条件,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浓厚的人文情怀上。复旦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大学有何区别,我想,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或许差别不大,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所说:“University is a place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 (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更重要的是教你一种具有巨大普适性的知识。大学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更要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拥有相当高尚的品德,能够引领社会走向美好。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复旦学生走向西部支教,并在那里带出了第一位复旦的新生,他今天就坐在这里。我看过这个支教的教育片,这是他们拍的短片,在宁夏西吉,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饮水都成了问题。我为我们支教的学生感到自豪,为这样的地方带来了我们复旦的新鲜血液。
复旦学生不仅走向西部,走向全国,还在走向全世界。真正的复旦人到复旦来学习,绝对不是仅仅为了一个漂亮的分数,或为了拿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作为出国留学的敲门砖;也绝对不会仅仅只是为了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挣一份象样的薪水,组建一个似乎温馨的小家庭。真正的复旦人会从这些生活琐事的背后,思考其更加深刻的意义,会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会恪守良知和道德。
复旦老校长对某些人曾有这样一段评价:“世间最可怕的凶,不是那种专制蛮力的人,而是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他们凭借鬼蜮的伎俩可以杀人而不必血刃,他们的智慧实足矣增加他们的罪恶。”所以我在今年7月份的毕业典礼上曾经说过,作为复旦人,每个人都要管住自己心里的那只老虎,把它关得紧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做人的最基本底线。做医生,复旦人应该就是正谊明道、服务人群的好医生;做科学,我们只会把现代科学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而不会为害于人。复旦人如果从商,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儒商形象;复旦人如果做官,那么他应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他们对复旦的爱,不是仅仅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去恭维一个复旦的研究人员,说你最近做出了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他会对你淡淡地一笑,告诉你“我后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你如果跟复旦的老师说,看看哪一个兄弟院校在某方面发展得比你们好得多,复旦的教师会淡淡地一笑并问你:“是吗?”但复旦人心里绝对永远是热火燃烧的,而且是为着学校的发展在尽心尽力。
总之,复旦人很容易为外界所识别,不论大家喜欢与否,你喜欢也好,你不喜欢也好,这就是复旦人。无论是适应时代也好,或者选择有点落后于时代也好,但不管怎么说,这就是复旦人的气质。复旦人的气质是一代代的复旦人所塑造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复旦人的气质,也在不断地改变。从今天起,你们也成为了复旦人,你们将继承复旦人的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将改变复旦人的气质,而且创造复旦人新的气质。
最后,我想把徐志摩评价他自己在剑桥大学的生活所写的诗句,我把他改一下,可能更适应复旦。我改了以后,我是这样来作的:
你的眼睛,将是复旦教你睁开;
你的求知欲,将是复旦为你拨动;
你的自由意识,将是复旦给你孕育。
我祝福大家,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教授老师杨玉良在2017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 篇【2】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下一页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