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谚语>

家乡汾西的谚语智慧

时间: 若木631 分享

  民间蕴藏着许多养生智慧,聪明的中国百姓通过总结、提炼了自己或他人的养生经验,以简洁、通俗、易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被广泛传播,演化成养生谚语。

  家乡谚语智慧多

  家乡汾西的谚语中,就既有共性的谚语,也有许多加入了地方元素的谚语。庄户人家,特别关注天气和雨水,这样,有关气象的谚语也就分外多。"惊蛰刮风百天风","六月立秋下霜早","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前半年风多,后半年雨多","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冬至一天天气好,今冬明春雨水好","一日东风三日雨,东南风,雨祖宗"……它们是祖祖辈辈经验的总结。而"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则更带有地方特色。因为在我们那里,农历五月是收割麦子的时候,当然下不得雨,否则麦子就要遭殃了,而农历六月,正是秋田需要雨水之际,当然下雨是好事情。

  老百姓关心地里的收成,收成的好坏有许多因素,其中经营管理很为关键,所以有这样的谚语:"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麦在种,秋在管","三分种,七分管","锄头下边三分水","谷锄五遍无糠"。至于生活,也需精打细算,"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穷死人","男人是个耙耙,婆娘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齿,就怕匣匣没底底"。

  有一些谚语,则是说出了事物的关联。“枣收来年夏,杏收当年秋。”就是说,如果今年枣儿结得多,那么明年麦子就会收成好,如果杏儿结得多,那么当年的秋天就会丰收。还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喂母猪,栽桐树,三年成个小财主”,“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等等,讲的都是事物的关联性。

  人际交往是门学问,家乡的谚语这样说:“人不能全,车不能圆”,即不要求全责备;人要懂礼貌,不可牛皋式粗蛮,“出门不施礼,枉走几十里”;要济人以困,“饥时喂一口,胜过饱时给一斗”;要与人为善,“垒高墙,喂恶狗,不如十字路口交朋友”。在家里,则是要“当面教子,背后劝妻”。

  “庄稼户的钱万万年,做买卖的钱只十年,贪官的钱纸糊的船”,看似有局限性,但实在是说出了世间的至理所在,即财富是靠劳动创造的,做买卖只是起流通的作用,而贪官刮地皮敛财,最终必落个声败名裂,人财两空。

家乡汾西的谚语智慧

民间蕴藏着许多养生智慧,聪明的中国百姓通过总结、提炼了自己或他人的养生经验,以简洁、通俗、易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被广泛传播,演化成养生谚语。 家乡谚语智慧多 家乡汾西的谚语中,就既有共性的谚语,也有许多加入了地方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长寿秘诀的谚语
    长寿秘诀的谚语

    民间蕴藏着许多养生智慧,聪明的中国百姓通过总结、提炼了自己或他人的养生经验,以简洁、通俗、易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被广泛传播,演化成

  • 夏至日各地天气谚语
    夏至日各地天气谚语

    民间蕴藏着许多养生智慧,聪明的中国百姓通过总结、提炼了自己或他人的养生经验,以简洁、通俗、易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被广泛传播,演化成

  • 养益身心的养生谚语
    养益身心的养生谚语

    绝大多数养生谚语是科学的,因为它们与中医的养生理论相吻合。举个例子:为什么民谚睡前烫烫脚,胜吃安眠药的说法与中医养生理论相符?因为足太阳膀

  • 二十四节气谚语俗语之立夏
    二十四节气谚语俗语之立夏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

13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