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优秀作文 > 高中“语文报杯”获奖作文1200字:王安石的“矛”与司马光的“盾”

高中“语文报杯”获奖作文1200字:王安石的“矛”与司马光的“盾”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高中“语文报杯”获奖作文1200字:王安石的“矛”与司马光的“盾”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对抗,二人皆惊才艳艳,私底下亦为好友,但却有着几乎对立的政治主张。一人持矛,一人握盾,一人展望着新体制的开辟,一人坚守着旧法度的延续。矛与盾的碰撞,绽放出了思想的火花,也在历史的海面上掀起了滚滚波涛。

  北宋,汴梁,深夜。

  躺在书房的榻上,想到每年送给夏、辽、金三国岁银,以求得短暂和平的做法,王安石辗转反侧。那一年比一年沉重的赋税如同铁链一般铐住了百姓的手脚,也铐住了他的理想。改变、改变!他的内心呐喊着。他掀开被子,披上外袍,快步走到书桌前,铺纸、提笔、蘸墨。饱满的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那锐利的笔锋隐隐透露出他的决心,明灭的烛光似乎在昭示着——新法就要到来了。

  年轻的皇帝看到王安石的奏折时,欣喜若狂。而皇帝的支持便是王安石最锋利的矛。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开源”,朋友、亲人的反对也阻止不了他了,他带着他的驴脾气执拗地奔赴向了荆棘之途。怀着对新制度的展望,他用手中的长矛刺向了“流俗”之辈,挥断了祖宗之法,在他的身后,青苗法、保甲法诞生了。即使苏洵将他与王衍、卢杞之徒相提并论,预言“天下将为其所祸”,他也不在意,固执地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的展望是对新体制的开辟,但激进却是其掩饰不住的瑕疵。他太急切了,以至于选拔人才时忽略了对德行的考虑。吕惠卿此等小人怎堪大用?

  新法的推行如同平静海面上出现的漩涡之中,即使是司马光也无法逃离。他知道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但看着因被迫向官家贷款却又因还不起债而遭受牢狱之灾的农民,他痛心、他悲愤,憋着心中的一口气,他劝告神宗“节流”,直言青苗法的弊病,要求废除新法。或许司马光也知道他如同飞蛾一般扑向了熊熊篝火,但他毫不犹豫,跳动的火焰见证了他为心中的坚守演绎的悲壮。这一刻,笔在他的手中化为了坚硬的盾牌,掩护着一生的坚守。

  然而当看到好友范镇因反对改革被罢官时,他终于满心失望又满心颓废,于是出汴梁、过河南、抵洛阳。司马光负手而立,眺望着远方,他明白他不能妥协,身后是传承千载的古典;是他向神宗讲西汉历史时“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张;是当神宗罢黜王安石重召他回朝主政时,他那句“皇帝要立即废弃新法吗”的固执。此时,司马光的背影仿佛与十数年后那位全面废除新法的宰相重合了。

  如果说王安石是中国帝制激进的改革者,那么司马光无疑是顽固的保守者。他的坚守是对祖宗之法的维护,但先哲的法度体制,自两汉以来、魏晋而下,历经千载,与当时的局势已有所不符,一味固守绝非良策,变通才能“践三皇五帝之涂”。

  汴梁城上的最后一抹余晖徐徐落下,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时代也已过去。我们无法判断在矛与盾摩擦产生的思想的火花中,新世界的大门是否曾经打开过,但至少有些许感悟。坚守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也需要变通;展望并不代表着轻率激进,也应当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如同漫漫长河,我们乘着一叶扁舟小心翼翼地前行着,时起时浮。只有不断地回首历史,我们才能纠正航向,平稳地驶向未来。

  (指导教师 赵琳)
  高2016级2班 周进宇 省级二等奖


  【本文作者:高2016级2班 周进宇 省级二等奖 (微信公众号:之间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转载!】

383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