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优秀作文 > 优秀记叙作文:做文本的旁观者

优秀记叙作文:做文本的旁观者

时间: 晓琼996 分享

优秀记叙作文:做文本的旁观者

  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那启示我们要想看清一个事物的真相,需要看全貌。要想看全,就需要与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大概,距离产生美,也是包括这个意思在内的。看课文,同样需要远观的视角。走得太近,就容易被眼前的内容所迷惑。于是处处都想看,就像刘姥姥,结果就看不清自己究竟看的是什么了。往往我们面对文本时不自觉就成了当局者。

  昨天有老师和我讨论二上《乡下孩子》教什么。走近了看,很容易就被乡下孩子的自由、快乐所感染。于是教学内容往往就是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中乡下孩子的快乐。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丰富诗歌的画面。这样教,未尝不可。但实际上,冷静地反思一下,学生能够得到的是有限的。充其量,是帮助孩子对诗歌的主旨刷上了更浓重的色彩。学生是有收获的,但这个收获仅限于这首诗歌的内容,没有指向课堂外的,指向语文能力的。如果让自己站得远一点,就会看到第2节诗的特点:一共8行,实际上是4句。每一句都由一个动宾短语开始,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准确搭配以及这种短语结构,对二年级孩子来说都是值得积累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后半部分的结构又是有变化的,前两句是“能……”,后两句则是继续用一个动词开头。实际上,这两种句式是可以调换的。比如:捉一只蝴蝶,编织出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吹奏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能撑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能乐坏馋嘴的猫咪。这种调换,看似是语言游戏,实际是对内在的构句规则的把握,是一种语感的训练。如果课堂上带领学生发现这些规律,进行仿写,是很有价值的。这些,需要离文本远一些才能看到。

  前两天教《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一节课一篇,两天教完。看图、朗读、讨论、想象、朗读,按部就班的古诗教学套路,似乎课堂也挺热闹。教完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两首诗同是描写秋夜月色下的美景,一首写湖,一首写山;两首诗传达的情意也是类似的,都为大自然的迷人而沉醉。两首诗还有个类似的特点:《望洞庭》中为了变化,对洞庭湖的称呼有“湖”“洞庭”“潭”,作者运用曼妙的想象,又有了“镜”“白银盘”的称呼;《峨眉山月歌》中则令人惊讶地填入了“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5个地名。对于仅仅28字的7绝来说,刘禹锡和李白在对语言锤炼的功夫上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令人叹服。然后才有点明白,为什么这两首诗编者把它们放到一起。突然就有了一个主意,假如两首诗一起读,让孩子比比、找找两首诗的异同,那应该会是一节很有趣的课堂。

  当然,这也是自己离文本远了一步后自己才看到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离文本再远一步。


  【本文作者:田小秋 。(微信公众号:时间的流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