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的学习感悟:痴语《论语》前三章

时间: 晓晴0 分享

  今天又参与了宋老师的国风社,还邀请了我的小伙伴金媛同去。与宋老师及众多爱好国学和文学的同学们共同重读了《论语》学而篇的前三章。作为一个成天自言爱好国学,喜欢古代文学的人,其实颇惭愧的是连《论语》这部最基础的国学经典,也不曾细细研读分析过,只是走马观花,不解其味。能够有幸和宋伟老师及诸位同学静下心来,重读这部著作,让我感到快乐。

  引用另一部儒家经典《大学》里的话吧,“知止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说《论语》学而篇的前三章作为开篇的几句话,即使没有研读过也看过不下十次,教学中也讲过“学而时习之”。可能是之前都不是静心所读,所以没什么所得。今天在宋老师的指引下,我仅对这三章,就联想到很多。回来后不禁想把自己在课上的即兴发言整理一下。毫不学术,或许与文义本身也毫无关联,全然当作痴语即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可是我们却从未认真思索过,这其中谈到的快乐究竟是何滋味。

  孟子也曾说过他的人生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首先孟子就摆明了态度,”王天下“和这三乐的境界是没法比的,其次又从家庭,为人,教育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因为现在自己亦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因而对这第三乐更是深有感触。当初选择教育行业,就是觉得桃李天下,塑人灵魂远比统治天下,禁锢灵魂快乐的多。(当然,客观原因也是自己公务员屡屡考不上)现在更觉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说回到孔子的快乐,首先就是学习,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使人快乐。我们常言学习是快乐的,可找到学习快乐真谛的人少之又少。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们更是没几人能真心享受现在的学习。其实,如果我们从广义上谈学习,那学习的确是一件乐事。人类之所以为高等动物,是因为学习,人类在许多方面不如动物,他们不会展翅翱翔,亦不会鱼翔浅底,更无法像蚂蚁一样搬动重自己几十倍的东西,人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但真因为人有了思想,学会了学习,并为之付出漫长的时光,人类才得以成为现在蓝色星球上的主宰。从这一点看,对全人类来讲学习都算的一件乐事。再具体而言,我们感到学习无趣是因为我们往往被逼迫学习一些自己不想学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学习让你愉悦的东西,并没有考试这个讨厌的工具来束缚你,相信我们都能感受到”不亦说乎“。当然《论语》从不告诉你盲目的学习,它总是告诉你许多学习的方法和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当然也有对老师教育方式提出的要求。这些道理绵延两千多年,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复习就是孔子最看重的一条学习方法,反复咀嚼读过的一本书,反复钻研一个学过的知识点,最后达到温故知新的境界,那学习之乐自在其中。牛顿不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没有什么理论不是靠反复学习并复习之前的知识和理论而凭空得出的。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更狭义的被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人与人不是电脑,能够通过USB互传数据,复制粘贴思想,因而能够找到与你产生共鸣的那一位朋友远道而来,亦或是你千里迢迢最终寻觅到一位这样的朋友,实为一件乐事,而这样的知己,一生得一二足矣。初识宋老师就颇有这种感触,我们二人不论从对文学的爱好,对语文教学的观念以及带班的想法都不谋而合,当然,我对于国学的认识与宋老师相比实如九牛与一毛。今天才从他那里学到学习”习“字和”本“字的造字法解读。当然,除了这种对知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乐,还有一种就是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许多秘密,或许再亲近的人你都无法言说,如果不遇一个沦落人,那些自知的冷暖只能烂在肚子里。但或许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陌生人,你却将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有着同样的快乐和痛苦,尤其是沦落的痛苦,那相逢真的又何必相识呢?

  至于独行人群中,别人不了解我,也没什么值得生气的,花开如火,也如寂寞,那些开得耀眼的花,自然要经受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学会独处,享受寂寞。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儒家把孝悌列为人之根本,中国人重视根本,讲求个落叶归根。中国人重亲情,尤其父母孝道,兄弟之情,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父母,有时甚至要让自己的理想作出一些牺牲。不过在礼崩乐坏的今天,儿女与父母翻脸,兄弟之间为争遗产老死不相往来的违背伦理之事也时有发生。不同的文化对亲情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父母过早的对子女放手,也无需孩子们尽孝道,双方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伊斯兰文化把兄弟之情放在了超过父母的位置,穆斯林学会的第一个词是兄弟。所以沙特才会出来那么多王子。而他们的情义似乎最近也开始摇摇欲坠了。至于中国,自古把忠孝联系在一起,尽管也时有忠孝难两全的悖论。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却不那么提尽忠这件事了,而大言孝道,《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抓住当时统治者的这一心理,顺利的辞官,放弃“尽忠”,全身而退。这个朝代就是晋,因为他们就是靠篡位当的家,所以哪还敢成天大言忠字了。而今天的我们,应该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孝道,讲求入则孝出则悌,但也理应摒弃愚忠愚孝。哪怕对于父母,老师,我们应该尊敬,但我们也应更爱真理,敢于推翻老师和权威,只要讲求方式方法。历史的何不就是在“犯上作乱”的车轮下滚滚前行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和令,其实都是形容美好的词,可这就如同我之前所讲,我们总把真善美放一块儿说,可美的一定真,一定善吗?

  巧言令色,而无一颗仁心,皇帝新装的话题就又要搬出来了。不得不说,如今这个社会,还是巧言令色者更能如鱼得水,而讷于言敏于行者却常常怀才不遇。似乎如果能把仁义之心加以巧言令色的表达就更好了,但这二者其实本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忠言想顺耳,真的很难,而巧言令色,往往令众人都皆大欢喜。选择你所追求的吧,这有时也是人的一种本性,有人生性或许就会说那种让人皆大欢喜的话,只要不娇柔做作,其实也不能就全然断定这是一个没有仁心之人。尽管何老师也想学习那种马屁拍得不露声色的本领,但我见了领导还是本能的想躲避,因为实在是学不会巧言令色,唯有一副可笑的木讷之相和与多多关照的尬聊了。爱情路上更应该”巧言令色“些,可何老师就会说大实话,何时才能学会会讨女孩子芳心?


  【本文作者:何源老师(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何老师的三尺讲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4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