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2)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2)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

  如此一来,很多疑问都迎刃而解了。首先,理性作为一种自足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它是不需要和人进行交流的,也没有沟通的渠道;而感情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当一个人处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时候,就会对别人的遭遇真正“感同身受”,这种感受是由感情诱发的,却最终内化为人内心的感触,这样的感触的叠加就为感情的爆发积蓄了能量,最终会集体迸发,而这种迸发就是展现人最真实的时候,也是最本真面目——辛德勒在最后,泣不成声恰恰是这种情感的迸发,却以最脆弱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而也正是因此他完成了与辛德勒犹太人的最重要的情感交流。其次,理性的普世指向性,使得其目的指向很单一,也就意味着其应该具有稳固性,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而情感则不一样,情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极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情感又经常以情绪的面目释放,在辛德勒的生日宴会上,他情不自禁的亲吻了那个犹太女孩,在那个纳粹军官在海伦面前是语无伦次,都是瞬间的情绪迸发,当然这种情绪最终也会内化到自己的内心经验,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辛德勒告别犹太人时候一直自责,也正是他的这种情绪的爆发。最后,理性的自私的本性与倾向,意味着理性要以自己的生存为最低的限度;而情感是没有这样的限度的,也就是说在情感的支配下也许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最后辛德勒的犹太助手颤抖着说他们破产的时候,辛德勒却显得很从容,正是因为他把全部的感情倾注到了救助犹太人这一事业中,并不在乎自己的财产了。他此举的确不是一个会拥有理性的人可以理解的,却是一个拥有情感的人的不悔选择,他真正的人性也就在此时绽放了。

  在电影的最后,每个人都容易被辛德勒的举动感动,觉得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我却觉得他是个人性很美的人。对于说他伟大,是因为他以一己之力,救了很多人的性命;至于说他道德高尚,是因为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血汗钱,做了自己开始不可能做的事情。这两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为了自己不愿为之事,如果这样的行为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在康德看来是真正的德行,那么也就可以说他是个有德性的人,而德性被认为是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的,是自足的,也就是说辛德勒的这一切选择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的论断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是总让人觉得中间有一些大的跳跃难以衔接。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在他的这一系列的选择中,理性并不是决定的因素,而是受到情感的影响更大一些,更直接一些。

  当然,我们也可以忽略在电影当中很多让辛德勒感到纠结的细节,把他从始至终的选择都看成是理性思考后的选择。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以预见未来的人了,那是一个神人,他的理性同样会告诉他,纳粹最终会失败,他只有解救犹太人才能在纳粹失败后生存下来,他的一切活动只为获得最后的生存……这样的分析,显然是很煞风景的,如此一来辛德勒也毫无德性可言,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也会轰然倒地,是一种十足的失败的分析。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说,既然感情是一种易变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辛德勒走下去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情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情绪、情怀等都经常构成一系列的概念丛,其中最易变化的是情绪,最不易改变的是情怀,当一种情感上升为一种情怀,则会对之后的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而这种情怀又往往促使人形成某种行为习惯,人对这样的习惯具有依赖性,一旦形成就不愿意轻易做出改变。我们可以看到,辛德勒与他的犹太人助手感情非同一般,是因为在他赚钱的时候他的助手帮他赚了不少钱,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依赖助手的习惯,一直不能改变;后来在他决定解救犹太人的情感成为一种情怀的时候,他就义无反顾的去执行,最后救助犹太人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无法改变,直到最后反思到自己没能多救几个人的而痛哭。

  到此我们可以说,辛德勒面临的更多的不是道德的拷问,而是人性的考验,他的人性在他的情感中绽放出了美丽的花。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 箫爻

来源公众号:风雨书桌

38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