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晏子使楚》观教师执教有感

《晏子使楚》观教师执教有感

时间: 玉凤635 分享

《晏子使楚》观教师执教有感

  玫瑰的魅力

  ——观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有感

  注: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网名“玫瑰”。2005年9月25日,在常州实验小学,我有幸观摩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小学语文课《晏子使楚》。那时我还是一个“有志青年”,喜欢追星,窦老师在教育上卓有建树,自然成了我的偶像。听完课后,记下了这些想法。时间已经过去12年,常常回味,意犹未尽。

  等到快要上课了,窦老师才在杨校长的陪同之下,风尘仆仆地赶来。

  课前,窦老师连忙准备着上课要用的一些课件并自己调试了话筒。一个学生的带领全班同学背诵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岳飞的《满江红》。在这个过程中,坐在我后排的两位老师的对话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互相询问窦老师是哪里人。看来,很多老师并不熟悉,我当然不是觉得每个老师都要去考证名师的来历和对名家顶礼膜拜,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小语界的领军人物居然如此陌生,多少有点令人失望,可见他们对名家的了解有多少了。

  在杨校长简单的介绍后,窦老师并正式开始上课了。

  师生之间的问候,也很简单,窦老师主要强调了要有“精、气、神”,用掌声彼此鼓励了一下。可以看出,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时常都会有掌声,不仅是给自己的,还有给学生的。而且这样的掌声在课堂上的确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课堂上始终是激情洋溢,活泼互动的。窦老师自己在谈到课堂教学的度时,也曾说课堂要有“温度”,从我们的现场感受来看,温度的确不低。课堂中,每当学生有精彩的回答,老师便极其“煽情”地大声说道:掌声!请原谅,这里我还无法找到一个比“煽情”更合适的词语。尽管窦老师在评价自己的课堂时曾谦逊地承认,她的课堂可能有些过热。但是我想,语文课,如果没有情感,那么语文也就只是枯燥的文字游戏或者是空洞的说教了。学生的激情,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老师的唤醒与保持。老师的语气语调极富感染力,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不禁被窦老师的情绪所感染,真难想象,一个刚从车子上下来的老师,一个历经了舟车劳顿、旅途疲惫的老师,一旦走上课堂,那精气神就一下子爆发出来,这是对孩子,对课堂是何等的痴迷与执著!当然,这是一节小学语文课,如此煽情,也许是合适的。但是,我对中学以上的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吆喝学生鼓掌,持不支持态度。

  窦老师课后一再重申,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对“文字”“文学”“文化”的体悟与玩味,这从她开始所出示的一个投影中可见一斑:规圆距方。乍一看,我似乎并不能理解窦老师如何把这四个字与本课的教学扯上什么关系。等到后来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才不得不佩服窦老师的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真正在打造深度语文的课堂。课堂上,经老师一点拨,晏子使楚故事中所蕴含的深意也呼之欲出。晏子的智慧回答,明显地诠释了这一个观点,书法作品中的“矩”中多了一“点”,这在古人看来并非闲来之笔,更非笔误所致,而是蕴含着更深的含义,那一点,可是点在人们心中的“尊严”!而这尊严从何而来,在窦老师的引领之下,我看到了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读懂了“尊严来自实力”!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参悟文字背后的文化价值,其实正是呼应了老师所追求的“文化”意蕴。因此,窦老师的课不仅具有温度,还具有一般老师难以企及的深度。

  我一向不赞成在语文课上进行假冒的“人文教育”,而赞成润物无声的浸润。所谓“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教育就失败了”。因而,最欣赏的是,教者在启发学生从个人的尊严升华到国家的实力这个过程中的循循善诱,也许我们觉得一个小学生,跟他们去谈什么爱国之类的、尊严之类的,是否有些拔高。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只记得在课堂上,学生们侃侃而谈,发自于心,全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一些所谓的人文旗号下的语文课堂,往往会异化为思想品德课,还有时,我们希望在课堂上让人文的光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可是我们还是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是所能做的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避而不谈。其实,还是我们修炼不够。

《晏子使楚》观教师执教有感

  人文教育当然不可或缺,但是,语文课是要借助语言文字去达成。显然,窦老师是深谙语文教学之道的,她要展示的是一节语文课。于是,窦老师在课堂上以语言文字为缰绳,带着学生驰骋在语文学习的原野上。她抓住几个词语关键词语让学生重锤猛打,比如换词,“不敢不”能否换成“不能不”“不得不”“必须”“只好”“只能”;晏子“看了看”为什么不是“想了想”?而《胯下受辱》中韩信却是“注视了好一会儿”,可以看出两者有什么不同?从补充教材中请学生找到对应的句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文章中有三个成语,能找到吗?我们讶异于老师的补充材料的相得益彰的同时,更为欣赏实验小学学生的文学功底,其中一个学生竟一下子找出了“张袂成荫”“摩肩接踵”“挥汗如雨”。还有后面对晏子的评价,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积累说出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以及文章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教者都能信手拈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同时,又没有落入带着学生去研究文字而不是文章学的窠臼之中。三个故事的学习后,教者引导学生用歇后语归纳出此时此刻楚王的窘境:搬起石头——( );( )——有苦说不出。还让学生自己补充一个。窦老师课上时常会设计这样的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总能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叹为观止,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也就是永远不脱离的语文味。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白此时楚王的心境,窦老师又不厌其烦地请学生来“把自己当作楚王”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声。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创造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出来。

  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每一次都是逗号而不是句号。这个逗号,正是给学生自主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视野,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于生活对话中才能真正产生体验和灵感,在吟哦讽诵中,读出文章的精彩,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其中疑问。窦老师的课堂中,始终在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氛围。在课文的学习中,老师总是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不被既定的结论和权威的解释所左右。在这堂课上,窦老师先后三次出示外交官、历史学家、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或者说结论,来触发学生的思维的神经。每当呈现一个观点,老师并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免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导向,而是用“赞成”、“不赞成”、“说不清”,让学生思维产生一次次激烈的碰撞,迸发出闪亮的火花,学生没有因为面对高深研究的观点、铁板钉钉的说法而裹夹起自己思维的翅膀,而是大胆直率地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尤其是这个环节中的“说不清”很让我们大开眼界,一般地说,我们的课堂上也有让学生观点碰撞的时候,也会给学生阐发自己见解的机会,但是我们却往往只是让学生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中做出一个抉择,而这个抉择现在想想可能又会导致思维的狭隘与偏颇。很多是事情,岂能简单地认为不是这样就一定是那样呢?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异彩纷呈,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多元的,学生的思维结果本来也应该是开放性、多角度、多层次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还不如来个标准化的选择题让学生直接去打勾打叉呢。这里,正是由于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创设了这个良好的给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头脑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愿说。他们或是赞成,或是反对,或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老师都予以积极评价和适当肯定。思想和创造都是被宽容出来的,即使有学生谈及内容是那样的幼稚与可笑,但是,窦老师依然以微笑来鼓舞学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生长的是生命的活力与智慧,开掘的是开放的意识、探索的心态、包容的气度、多元的观念、虔敬的情怀,而不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答案,做一个文抄公。从窦老师的课堂上,我真正地看到,对话是一种“介入”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从对象思维向关系思维转换”的认知方式,是一种“从独白走向对话”的交往艺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注重体验往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策略,在体验中,更深刻地把握语文的内涵,同时,也是让语文从教材走向生活,亲近生活,悟对情感,升华人生的一个渠道。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体验情感,进而与作者、文本乃至于更多人产生共鸣,产生思考。窦老师的课堂上,时常把学生从文本中拉回现实,来一个真切的体验,而不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隔靴搔痒或冷眼旁观。在比划晏子的高矮的时候,她随手请一位学生站起来问他的身高,然后告诉他,晏子就跟你这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差不多高。因为教材中所用的乃是古人计量方法,今天的学生未必能够理解究竟有多高,如果只是一般的个头矮小,这个故事的“故事性”就要大打折扣,所揭示的晏子智慧恐怕也就难以显现了,因为用矮小与强大之间的反衬,让晏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在这里,窦老师不乏跟学生幽默了一下,说今天我们的靓女酷男可多了,如果再派这样的人去充当大使,是不是会因形象不佳而影响国家的声誉?学生在笑中,陷入了沉思,其实这正是作者的伏笔,因为下文写道,“到什么样的国家就派什么样的人来,我是在楚国是最差的人了,所以……”“嘿嘿……”课堂里发出了阵阵的笑声,学生在笑中若有所思,很快就能领悟到了其中的妙处。老师抓住契机,让学生来模仿体验一下这时的“笑”是什么样的“笑”,有学生说“笑里藏刀”“得意”“智慧”“讥笑”“嘲笑”“无奈”“苦笑”,学生在模仿中揣摩了当时人物的心理,准确地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出来,这是对文本理解的最高境界。同样,这个环节赢得了听课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样的掌声,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也能看到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掌声是自己吆喝而来,听得出大多是出于给老师的面子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窦老师的课堂给我的启示远不止拙笔所表述的这些。我常常想,现在的特级教师称号已经可以说批发了(我也忝列其中,惭愧),然而如窦老师这般有自己的建树并能够亲自走进课堂去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能有几人?我们期盼专家学者所谓的引领,可是当他们百度一下,把别人的观点拿来贩卖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时,总觉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早就脱离了教育教学的一线,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习惯了颐指气使的批判,甚至各立山头,相互吵架,又令一线教师们无所适从。他们讲起理论来一套套,满嘴晦涩艰深的术语,在点评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也总能发现其中的若干问题,可是,你若问他该怎么做时,则又语焉不详或者是极其不屑地说:上课是你们的事。这样的话,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说实话,在听窦老师的课前,我也在想,窦老师曾经以她的“三个超越”享誉全国,多年前,我又曾在昆山听过窦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我也像很多在场的人一样为之心潮澎湃。当时就想,窦老师的课堂是怎样的呢?会不会如我们所常见的那些徒有其名的特级们?窦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对成长于一线又扎根于一线的专家的敬意油然而生。

  人们常说,观念改变行动。的确如此,一堂语文课,首先要让听课者感觉到有某种教育理念渗透其中,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娴熟应用。自然,我从窦老师的课上,也能看到一些技术性的操作,语言、表情、声音以及一些体态语,尤其是北方方言的特点,幽默风趣加上大嗓门,说学逗唱的基本功,都与课堂教学的需要水乳交融。所有听课老师想必都不会忘记最后窦老师那一曲荡气回肠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虽然我对语文课的表演不太赞成,但是,能像窦老师这样,恰到好处地使用“行为艺术”的表演,动静结合,使“无声”胜“有声”,让语文课脱去“古板”的旧衣,换上一件“有声有色有形”的新衣,让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窦老师的语文课令人陶醉,诗意而快乐,活泼而发展,激越而跳动,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思冥想,时而张弛,时而舒缓,跌宕起伏,回味绵长。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向这样的小学课堂学习。窦老师的语文课,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语文的“文字”“文学”“文化”诠释,不仅是由“温度”“广度”“深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不仅是女性中所难得一见的颇具功底的板书,不仅是她声情并茂的说与唱,更是她魅力不尽、风采照人的对语文教育的卓越追求,以及散发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玫瑰气质。

  窦老师荣誉等身,成果丰硕,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魅力来自于她的实力。窦老师说:“岁月让我们容颜变老,激情却使我们青春依旧。”她是一枝铿锵玫瑰,充满激情;又是一枝芬芳玫瑰,美丽高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 梁增红

  来源公众号: 梁增红

387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