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教学札记:以游戏精神改造课堂语文活动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以游戏精神改造课堂语文活动》讨论的课堂游戏性的话题。让教学活动充满游戏性,才能创造无限的可能。

  杜威说:“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中的体验。” 真实体验,是生命自由的歌唱和创造,也是游戏之所以为游戏的精髓。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语文学习首先要给孩子乐趣,要让孩子在语文中找寻到欢欣的元素。

  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目标性特征。但高明的教学活动,其学习目的意义往往不易察觉。当游戏完成,学习的目标也自然达成。而且学习目标越被隐含,其教学效果往往越好,这就是好的语文课堂的魅力。

  如有位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好语文,叫大家去背成语词典。开始学生觉得新鲜,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就感到乏味。这些强迫自己记下来的成语因为缺乏联系和运用,而成为消极词汇。后来老师改为课前3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比赛来积累成语,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通过游戏活动体现出来,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学习,大脑形成了最佳的兴奋中心,对知识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学习也就自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雨的色彩》的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位优秀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中操:

  小朋友,想不想跟着老师去田野听一听小鸟们的争论,那就让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春天的美景吧!(音乐响起,学生起立,跟着老师一起走。)小朋友,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柳树也绿了,我们来学学它们的动作。(小朋友跟着老师的一边做一边说:我学小草钻一钻,向左钻,向右钻。我学柳树弯弯腰,我学柳树跳跳舞。)小朋友,春天到了,许多花儿开了,跟它们打声招呼。(教师出示写有花名的卡片,领着小朋友读。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打招呼。)小朋友,春天到了,许多小鸟也飞来了。(小朋友跟着老师学鸟飞:我学燕子飞呀飞,我学麻雀飞呀飞,我学黄莺飞呀飞。)嘘,大家快坐好,小鸟们到到齐了,他们的争论开始了,大家可要仔细听了。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与教学的“自然”语境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显然和游戏一样——是儿童自己内在的力量在起作用。课中操在这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唤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僵化形式,它已经拥有了更多的语文教学内涵。学生不仅玩起来动起来了,更妙的是在这个课中操中还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课中操里提到的小草、柳树、各种花的名字、各种鸟的名字都是后面课文即将出现的生字。在游戏中,小朋友无意识地和它们都打了个照面,为后面的正确朗读课文降低了难度。

  我们经常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科魅力缺失而迷茫。上述案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确定了正确的教学内容之后,需要的是挖掘、处理和合理的包装。而游戏是重要的设计元素。游戏本身的轻松与自由的特征能满足每一个儿童的需求。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是诗意的欢聚。游戏就有这样的魔力。

  同时,游戏精神观照下的教学过程观是语文教学应当是充满智力挑战的脑力活动。游戏如果没有风险,游戏者就会无聊,甚至退出游戏。同样学生在课堂中,如果缺乏挑战和刺激,学生就会游离于课堂,就不能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我们的学习目标要定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不会让学生望而怯步。具体到教学过程的展开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然学生的挑战和探究的欲望就会消弭,继而退出教学。例如每课都要进行的听写字词,容易让孩子们厌烦,如果设计成猜字、词游戏,孩子们的兴趣就上来了。

  有的时候,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游戏。如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执教《景阳冈》课始时,先拿出了一份人才中心的《自荐书》:“现在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自信,需要自我推荐,老师认为:写自荐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推荐自我的办法。假如武松现在还健在,而且年富力强,他肯定也会写一份自荐书送到人才市场,他的自荐书该怎么写?同学们有兴趣替武松写一份自荐书吗?

  这是一个充满着游戏精神的教学设计。要介绍武松的主要业绩和本领当然要仔细研读课文。可以说虞老师在这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其实就源于老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作为游戏,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就意味着教学充满了无限的创造性。课堂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游戏精神导引下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匠心独运,以激发学生学生创新探究、参与学习的欲望。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