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读后感书评:美国佬在亚瑟王朝

《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读后感书评:美国佬在亚瑟王朝

时间: 子文834 分享

《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读后感书评:美国佬在亚瑟王朝

  编者按:在《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依然秉承了一贯的幽默,使得故事虽然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但是也不完全是令人失望的。

  马克·吐温所著的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中文译作《误闯亚瑟王宫》,又译《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写于1889年,讲述了一个来自新英格兰的“美国佬”Hank Morgan无缘无故“穿越”到公元六世纪的亚瑟王朝,并把人家的封建王朝统治闹个天翻地覆的故事。故事巧妙运用戏剧的元素,嘲笑、讽刺了封建王朝的制度与人们思想的落后,很容易让人觉得马克·吐温是在为自己的民主国家感到自豪。然而故事叙述者Hank Morgan的叙述中虽然充满了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但是实际上他的形象也不完全是积极正面的,比如他的自大就令人怀疑他叙述的可信性。而到故事的最后,如此自豪于“现代民主”的Hank实际上却怀念在亚瑟王时代的日子,更使得“马克吐温是在借亚瑟王的故事推崇美国民主”这个论点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与其说他在推崇美国民主,倒不如说Hank在亚瑟王朝的经历是个对现代、民主等观点抽离出来,在另一个时空进行探索与思考的过程。

  如果读过Malory的《亚瑟王之死》或者其他中世纪作家写的故事,就会发现这些故事很刻板或是很模式化。马克吐温在A Connecticut Yankee中也借故事的叙述者Hank Morgan之口狠狠地吐槽了这一点。在第十五章Sandy’s Tale里面,他就用Sandy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了对中世纪故事没头没脑的叙述的恼怒。有一天Hank和Sandy一边走路一边随意聊天,结果Hank不小心问了Sandy一个问题,她马上开始讲起两个骑士的故事。Hank这时候说:“我立刻意识到了我的错误……她的故事通常没有铺垫就开始,故事结束了也没有结果。”

  对于中世纪的故事比较陌生的读者可能读了这段不会有太多感觉,但是熟悉亚瑟王圆桌骑士的故事的我看到这里简直就要笑倒了。在我还在本科上Medievalism这门课的时候,期末论文写的就是关于这个“俗套”的故事情节。在中世纪的骑士故事里面,你会发现这些故事开头简直一毛一样,全部都是某个骑士在他的某段征程中途(虽然我们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他要踏上这段征程,他在哪里,也不知道他要去哪里,走了多久,还要走多久)遇到了另一个骑士,两个骑士没有什么原因或是因为一个很无厘头的原因就开始决斗(又叫joust),但是一般打了两下突然就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打了做朋友吧。于是两个人或者好几个人一起踏上了不知道去哪不知道要走多久的征程……最糟糕的是,这些故事还特别长而且重复(“她讲三十天都讲不完。”)作为迷Medievalism的我在这里要插一句,这种“俗套”剧情,看似无厘头,实际上到现在在电影电视剧等还会经常见到,特别是那种一行人一起上路的“旅行”“冒险”类日漫。(一下子就想到了《犬夜叉》)

  不过,马克吐温虽然取笑了一番古人没有想象力,但是实际上他的A Connecticut Yankee也在很多元素上不着痕迹地模仿了传统。比如“征程”是骑士故事里不可或缺的环节,于是Hank的故事也是由旅游串起来的。在和装扮成农民的亚瑟王游历各地的过程中,Hank看到了中世纪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贵族的傲慢,并趁机做出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落后的封建制度的评价。使用旅行的方式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不但能让主人公最合理地接触到所有的社会阶层,同时作为中世纪的故事,旅行叙述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叙述方式。

  戏剧化在本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Hank刚发现自己来到中世纪、还不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过去,以为自己在一个疯人院的时候,叙述的戏剧化很容易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比如这一段:

  “我悄悄地躲到一旁,拍了拍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古代人的肩膀,用充满深意的神秘语气问——

  ‘朋友,帮个忙。你也是这个疯人院的病人,还是你是来探访之类的?’”

  一边是货真价实的中世纪人看到一个穿着谈吐都很奇怪的人问他听不懂的问题,另一边是一个现代人以为自己来到了疯人院,互相都看彼此是个疯子。但是叙述者对于自己动作和语气还原的精准程度让这一原本就戏剧的冲突更活灵活现(原文是 “slipped aside privately” 和 “in an insinuating, confidential way”),也更让人忍俊不禁。而且,因为读者在最开头就已经通过他的记叙知道他确确实实是来到了亚瑟王朝,也就没有了在这个场景中偏向Hank的可能。在这个背景下,他的形象和小男孩一样滑稽,甚至比小男孩更滑稽。回到最开始我提到过,Hank的形象很多时候并不是很光辉正面,甚至在细微之处还会感觉到作者在取笑他,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故事叙述的戏剧化虽然是马克吐温创造幽默效果的常用手段,但是有的时候故事中的角色也会刻意利用戏剧化的效果,这些效果在故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Hank就曾在日食发生的时候,当众人的眼光还在太阳上的时候,他就“知道他们的目光最终会转向(他),而当这发生的时候,(他)已经准备好了。(他)处在自己最宏伟的姿态,高高举起手臂指着太阳。”想象一下作为围观群众,看到一个人举起手就把太阳给遮住了,自然吓得不轻,从此Hank的形象在众人眼里就是个高强的魔法师。但是Hank机智的地方在于他懂得利用周围环境(日食)来产生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他知道人们的目光会往哪里转,所以他“准备好了”。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他在帮村民们用“魔法”修复一口井的时候用尽了华丽的姿态,咒语和舞台布景一个不少,好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以致于最后Clarence也学到了他的表演效果,在一场盛大的救援中,五百名骑士用酷炫的车技骑着单车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排出现。Clarence事后对Hank说:“是不是很惊讶?我就知道你会喜欢,我私底下让他们训练了好久,现在终于有机会展示给你看了。”

  Clarence作为Hank的第一把手是最了解他的人,在这句话中也点出了他对视觉戏剧效果的热爱。(他大概会很喜欢张艺谋吧。)这也体现在Hank的叙述风格中。他很享受人家对他投来的羡慕或是钦佩的目光,有的时候甚至刻意去表演自己的形象到了自恋的程度。除了刚刚提到的他给自己塑造的大魔法师形象,他在一次华丽的聚餐上让人当着所有参与聚餐的人念出了佐料和需要的钱财。周围的人出于对他付不起的担心,“苍白而可怕的沉默”,而他不但意识到了他们的震惊,还故意用“完全冷静的口吻”说:“就这些?”随后在众人的惊叹声中给齐了全款。这种明知自己特殊还要假装不经意(实则故意装出来)的“老子有钱”“这点钱不算什么”的态度,体现了Hank的自恋和优越感。

  当然Hank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虽然有着许多现代人、特别是当时刚脱离英国统治不到一百年的美国人对于寡头政治(monarchy)的蔑视,但是同时也十分自大。这种自大作为当然放大了封建社会的缺点,不过,他自认为高人一等,常常把这些“古代人”称为“傻子”或说他们“愚蠢”。就连最后变成他最信赖的盟友和手下的Clarence,最开始的形象也是个傻男孩。他第一次叫住Clarence并问他这里是哪里的时候,Clarence 的反应是这样的:

  “He looked me over stupidly.”

  看你就看你,还非要加一句人家蠢蠢地看着你。更不要说这一段只是开始,在后面的章节里,Hank更是花式嘲笑古人,蠢的方式有清新脱俗的(Sandy)、呆头呆脑的(众农民)、心高气傲的(亚瑟王),反正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描写不出的蠢。很多时候,即便他理论上是对的,作为读者依然会觉得他居高临下的态度令人讨厌,这也是另外一个Hank不算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不过在把工业化带到亚瑟王朝方面,Hank的形象绝对是积极的。他把属于当代美国的商业和工业技术带到了6世纪的英国,创立了自己的工厂、建立了教授当代英语的学校,甚至还计划着推翻天主教堂,建立一个“想来就来”的清教徒教堂。当然这一切在历史的潮流下并不能够得以保存,而造反想要推翻一切工业生产的领头人正是天主教会。从Hank最后和Clarence的对话或许能够看出这场战争的端倪:Hank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工人们”如此轻易地就被教堂煽动,他明明对他们进行了很多教育,他们现在都说流利的现代英文,也懂科学。Clarence说,这些人的改变都只是表面的。唯有那些孩子,从小在这种教育下长大,才能对此深信不疑。这可能是马克·吐温想给我们的最大警示。只有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价值观才能够被慢慢改变,并不是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内就能让一个民族拥有现代化和科学的思想。

  文中还有很多引人发笑的地方,例如Hank用的美国词汇一开始不为当时的英国人所理解,但是后来他的“门徒”已经能在他的报纸里面写出跟现代八卦新闻一模一样的文章了。这个就等你们自己去发现啦~

  文 | 铲屎中的羊

  公众号: OurAurora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