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有关闲暇教育的随笔:当代社会的一门重要课程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在关注学生的闲暇教育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闲暇教育:当代社会的一门重要课程》这篇文章吧!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个十分强势而普遍的观念一直在影响着中小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那就是把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曲解成了“根本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尽管课程结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课程改革的视野依然显得十分狭窄。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课程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关注“空无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空无课程”(the null curriculum)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概念。艾斯纳把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空无课程”。他分析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极为重要的课程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位置,变为“空无课程”。他指出,有些“空无课程”是学校和社会出于某种需要而有意识排除的,也有些“空无课程”是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未意识到其价值而导致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不仅应思考现行的实际课程的合理性,还应思考学校教育中的“空无课程”及其成因如何,以增强课程变革的目的性和合理性。而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主要地表现为课程价值观的功利化。课程凸显成了驱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不断去参与考试竞争的工具,而课程“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彰显。

  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第一条如是写道:“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可见,这种“在无意识中开始”的在广阔的生活视野中存在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这种以“不知不觉”、“自由自在”为特征的教育——“闲暇教育”,就不能不进入我们的课程视野。这就是一种长期被学校“正式教育”所忽略或排挤在外的,而恰恰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空无课程”。

  闲暇教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和古希腊时代都十分重视闲暇教育。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就专门论及闲暇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认为闲暇是一个重要的,甚至高尚的概念,它的涵义并不是无所事事,纯粹玩乐,而是一种自由的、有意义的活动。近代西方“学校”(school)一词即可溯源于希腊语“skholk”,其原意即为“闲暇”、“休息”。在东方,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论著《学记》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藏、修、息、游”的教育思想,主张把敬德修业与休闲游乐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着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科学世界的教育逐渐取代了生活世界的教育,闲暇教育也渐趋式微。

  马克思曾把时间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为“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两类。在工作时间内,包括“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两种。在这里,从广义上讲,“自由时间”仅指工人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的时间部分,也即“闲暇时间”。他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时间的增加、人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揭示了闲暇时间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马克思还肯定“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一个“精彩的命题”,并断言“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

  近代以来真正的“闲暇教育”设想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首倡的。他认为,人的生活以重要性程度可分为:“(1)于维持自己生存上有直接关系的活动;(2)为获得生活上的必需,于维持自己生存上有间接关系的活动;(3)关于抚养教育后嗣为目的的正常活动;(4)关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5)当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为顺利完成这些活动提供知识。相应地,教育应当“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做好准备”。他预言,当生产的办法愈臻完善,劳动达到最经济的高度时,闲暇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就会大大地提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一个中学生毕业之后,若不升学,应有下列之要素:“(1)应付社会环境所必需之人格;(2)制裁天然环境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生利所必需之知识技能;(4)消闲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可谓目光深远!

  20世纪20年代以后,闲暇教育在美国迅速兴起,到了60年代,闲暇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1974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并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闲暇教育会议,1984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有关闲暇问题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在关注学生的闲暇教育问题。即使在新世纪以后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闲暇教育依然是一种被淡出教育者视野的“空无课程”。我国的闲暇教育与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教育现代化需求是根本不相匹配的。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少有人去关心学生的闲暇状况,学生“读书苦、活动少、负担重”,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顽症。我们所能看到的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教育者(包括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大包大揽式的教育尽管看起来是有条不紊、高效率且富有积极意义的,却往往又是以限制学生的人格发展,丧失学生的主体精神,牺牲学生当下生活质量为代价的。今天,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设法精简中小学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发展个性的时候,我们却依旧死抱着“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不顾一切地迫使学生疲惫不堪地跋涉于书山题海之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把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看成是“创造宝贵财富”。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 遗憾的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我们的周围至今依然难觅踪影!

  伴随着闲暇时间的日渐增多和终身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那种“学习——工作——休闲”式的人生旅程将被这三者和谐统一的形态所取代。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不会合理安排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不会学习和工作。正如桑新民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21世纪的教育舞台上,闲暇教育不仅会在物质生产的彼岸演奏真善美统一的迷人乐章,而且将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旋律感染与影响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的广阔领域,使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教育、生活更加和谐地溶为一体。”

  终身学习社会关注的必定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潜能。而闲暇生活中的自由性、自主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恰恰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潜能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可以预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积极推进闲暇教育,让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将成为教育者乃至全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重要内容。闲暇教育将以其独特的风采介入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中来。

  相信闲暇教育定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出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定将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开辟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崭新天地!

作者:朱建人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