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阅读推荐 >

有关亲情的感人文章:异乡的父母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异乡的父母》是一篇有关亲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那些跟随子女生活在陌生城市的父母,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亲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林徽因这句本意描写爱情的句子,我突然觉得用在那些跟随儿女远离故乡生活在天南海北的父母身上特别的合适。

  2000年我父亲刚刚从工作岗位上内退,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就商量着父母搬去他工作的城市生活。考虑到弟弟一个人在外地,无亲无故,独自一人打拼,弟媳又要生了,工作生活确实需要添把人手,父母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随着滚滚的车轮,卡车满载着家具,一声长鸣,别离了飞扬的亲切的故乡尘土,在我泪眼迷离的目光里,渐行渐远。从此在异乡定居,生活。

  父母刚去那几年的生活情况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在我心目中他们还那么年轻,去哪都一样,肯定适应没问题。儿子尚幼,自己创业,成天忙的焦头烂额,节假日例行公事的去看看,也因为担心店里的生意,坐不住,没工夫和父母好好唠唠嗑,父母只叫我好好生活,言语之中反而因为离我远了,帮不了我一点点事而愧疚的很。

  一晃二十年,弟弟因为父母的陪伴,没有了过多的牵挂,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中,不断的激励着自己努力,成功的晋升教授,成长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弟媳在市医院工作也很稳定,唯一的孙女乐观健康,是一名优秀的高三应届生。

  儿子打拼于此,父母爱上了这所城市,一直在寻找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就像花苞等待时令的季节,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

  他们已经悄无声息的把自己融入了这个城市,母亲不遗余力的照顾着孙女、家人的饮食起居,在这个离老家不远也不近的城市里,父亲和母亲各司其职。一刻也没闲过。没有多大学问的父亲干过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他还年轻些,应聘到当地的建行干了一份勤杂工,父亲身上始终带着煤矿工人的吃苦耐劳,朴实能干,整整干了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得适应学习,绝不能给孩子添麻烦,他们自己在外打拼,不容易呀,我和你妈既然来了,就是孩子拼搏的脊梁,就有无形的依靠,哪一方水土不养人,哪一方土地不埋人,孩子在哪扎根,哪就是家吧!

  随着当地银行的搬迁,父亲失去了这份工作。我和弟弟却窃喜:他老俩终于可以歇歇了,都有退休金,孙女也上高中了,享受享受生活吧。

  没想到父亲却是怅然若失,觉得自己身体如此硬朗,闲着玩真是浪费资源似的。成天嚷嚷着再找个工作。

  生活又是如此的善意。凭着自己不太显老的外貌,居然应聘到小区不远处的一个小公园的环卫工作。从此父亲又忙碌起来。在创建卫生城的时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橘黄的身影穿梭在每一个淡雾氤氲的清晨,每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从此,我也爱上了那抹暖黄,倍感亲切。

  一转眼,又是一年春已至。“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阳。”读着这首思乡的诗,也许因为年龄的原因,对父母的挂念没来由的让我坐立不安 。

  遂决定即刻动身。心想着去父母家住一晚上吧。

  在此记录的是父母在异乡生活了二十年后,和父母共度的一段小小时光 ,感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一个个生活片段。

  琵琶遮面的春日,花开半暖。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也没觉的累,到了小区前边的公园,恰好看到父亲,他正在打扫路牙石边的杨絮,他是那样认真的做事,细腻的感觉像在打扫自家的院子,好像打扫完了要有贵宾经过似的。

  除了冬青的苍绿,公园里的新绿还不是很多,春寒依然料峭,连翘却泼泼洒洒的热情洋溢的怒放着,看着不年轻的父亲认真的干着自己的工作,心中涌上一种莫名的感动:纵使时光带给我们的是山重水复的思念,是充满肩头的疲惫,抑或花开花谢的无奈,只要心中有爱,我们还渴求什么……

  “梅子,这么快就到了,走,我们赶紧回家休息。”长这么大了,父亲对我一直延续着儿时的叫法。

  和父亲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介绍着路边那些小吃店的风味特色,问我要不要尝尝。路过一座座特色建筑,流利地讲解它的典故。一路上碰到熟人,竟然用熟练的当地方言打着亲切的招呼。回过头来,父亲还是和我说着家乡的话语。

  “厉害呀,爸爸,”我和他打趣。

  “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第二个家吧。”

  在父母心里,能够和孩子在另一个城市里相依偎,已经是最大的给予了。

  如此,这个城市变得是那么安暖。

  说着道着,已经到了家门口。一眼看到母亲在厨房忙着,一丝不苟的头发已经花白,记忆中母亲很早头发就白了许多,可是她很爱好,总是染着,暮然间看见母亲这么多白发,有些酸酸的感觉。

  “娘…….”

  “闺女,来了”,急急的走过来。

  “你那腿怎么了,一拐一拐的呀?”

  “没事,人老了,哪个不是瘸儿吧唧的,没事,过一阵就好了呀!”

  一瞬间,有雾蒙了双眼。倏尔浮现出母亲常常穿着她那件心爱的双排扣的白西服,穿着她那双半高跟鞋,笔挺的身板,我俩一起出入在大街小巷,身后听到:这娘俩真像姊妹俩呀!言语犹在耳际,时光却已远去……

  “姐,来了,”“姑姑好!”

  言语间弟弟和侄女来了。父母已经把饭菜摆上了桌。经过时光的打磨,工作的历练,弟弟看起来老成了许多,再也不是少年时的淘气包,镜片后的眼睛显现出睿智和成熟,一举一动透露出男子汉的担当。侄女高挑清秀,一直是高中优秀生。临近高考,寒暄几句,到另一个房间做作业去了。奶奶把切好的水果端给孙女,爷爷慈爱的摸摸孙女的头。

  “别累着了,孩子!”

  “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呀。”

  老俩满脸爱意的看着一手带大的孙女,满足感漾在心头。

  因为工作繁忙,饭毕,弟弟匆匆走了。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在这所城市里因了家人的携手拼搏,弟弟和父母都有了自己的房子。终于不再是异客,安居的地方定了,就扎了根,不再漂泊。每一个窗口都飘出温暖的光芒。

  但万家灯火又怎么能替代的了父母一家的亮堂和温馨呢?

  灯下,细细端详日夜操劳的父母渐渐衰老,他们的鬓角泛起了霜花。母亲像所有的老人一样爱回忆过往,给我絮叨她曾经的欢乐与悲哀,幸福和遗憾,还告诉我她迟迟没有出去旅游过的遗憾。

  父亲开始讲述我小时候的趣事。讲我2岁时,大雪纷飞,我高烧不退,深一脚浅一脚背着我去找庄东头的神婆婆,给我叫魂退烧。我有些惊讶,其实,内心深处,一直对父亲,少些亲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爱是缺失的,他在煤矿工作,几个月都不回家一趟,只是年年墙上多张大红的生产标兵类的奖状而已。可这些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远远不及那些坐在父亲自行车大梁上飞速的孩子来的实在和风光。儿时,内心里是有怨的。

  如今,豁然懂得,在那个年代里什么是一手抱子,什么是一手抱砖……为了给我们姐弟俩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已经尽己所能。

  一遍遍的听我讲述老家的变迁,老屋已经被政府统一喷成了青砖黛瓦了。建成了仙月湖风景区。我们村已建成了民俗游乐村。父母忘情的听着我的描述,有种恨不能马上归的神色。

  蓦然懂得,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想叶落归根,乡愁是一缕深藏的思念,牵着儿女,挂着故乡。

  看着父母满足的神态,心中五味杂陈,还好,不算晚,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树欲静,风恰好止;子欲孝,而您刚好在。

  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叫醒了我。惊诧的发觉,经常失眠的我,在异乡父母的床上,母亲的身边,竟然香香甜甜的睡到清晨。

  “今年,这桶水,我怎么突然就提溜不了了呢?”

  “我来,我来。”

  听到对话,原来是母亲把纯净水装到一个烧水的懒汉炉里,父亲提到楼下,母亲再下去用木柴烧开。

  “用煤气或者电烧就行,费这么大劲…….”

  “我们年纪大了,又挣不多,能省点就省点,将来,好给你姐弟俩减减负。”父亲笑着说。

  骨子里的脾气到哪都改不了。

  一切都如我当初的父母所为。

  我要踏上归程。父亲变戏法似的,摆出一大堆当地的土特产,装满了我的后备箱。

  我依然还在接受着父母的又一次馈赠。内心充满了感恩,父母在,家就在,无论天涯海角。

  挥别了我亲爱的父母,挥别了这个略微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车轮滚滚,高速路边,迎春的梅花不断的向我挥手。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指儿女,可如今,跟随我们远游的是我们的父母。又有多少位父亲和母亲,为了帮着带孩子,来到陌生城市,白天留给儿女孙辈的是笑颜如花。夜深人静,才偶尔翻出自己的心情,思念独自在家的老伴是否吃好,年迈的老母亲是否也想念自己。带着缕缕清愁入眠……

  让我们爱自己的至亲,倾尽余生。

作者:张艳梅

  公众号:临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