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美文欣赏 >

感悟人生美文:与世沉浮

时间: 家志1175 分享

  学习啦:作者发表了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美与丑,富与贫,清高与沉沦背后人性的光芒。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与世沉浮》。

  我想了想,如果我身边有个像老王一样把我当家人,而关系又不是很亲密的朋友,我愿意接受他的善意,但实在是不会给予他同等的温暖。

  就像丑陋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纵然心灵再美,又有谁将之当成亲人、爱人?老王出生卑贱又生不逢时,还长了一张可怕的脸,而人的本能就是疏远丑陋的事物,亲近美丽的事物,实在怪不得杨绛的疏离给他带来伤害。

  可杨绛感到愧怍不安,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觉得是因为杨绛一家原来和老王相处得不好不坏,一方想着亲近,一方想着拉开距离,但倒也和和睦睦,她甚至还颇为好心地拿自家并不充裕的钱救济一下老王。也许她自己也觉得她们一家虽遭受迫害却仍关心底层百姓的精神很可贵,可老王死前一天去找她算是托付“遗产”时,她却避之不及。她对老王的印象和对话都充斥着沉郁、压抑和尴尬。就这样,老王对人世最后一点期待、温情与留恋都被杨绛扼杀了,他大概也没想到生命即将终结处,杨绛竟然还要和自己保持距离。杨绛愧怍的,是自己的那番言行让老王不能安息。

  老王死去十多天都没人转告杨绛,直到她亲自找上门。老王的同院老李甚至还挺有“闲情雅致”地讥讽她,“就是到您哪儿的第二天”——死的。这话说的,就好像是杨绛害死了老王一样,而杨绛可能也是因为李老头儿的话作祟而反思自己的。她把老王的死归咎到自己身上,归咎到自己的胆小怯懦和不由自主的疏离上,以此来忏悔。

  至于那个将自己降为“货物”的老先生就是钱钟书,杨绛却选择用隐晦虚构的方式落笔,是因为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事事用钱打点老王、帮助老王剥夺了他作为穷人的最后的尊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绛是站在文人清高的位置上俯视老王的,即使她本意是善。而这份善意会因为两者的阶级地位悬殊发生微妙的转变,到了老王心里,他会觉得在杨绛眼里,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他在接过杨绛给他的钱的时候,会暗自面红,觉得自己可耻,觉得自己在杨绛一家面前抬不起头来,他永远无法得到这家人的认可,认可自己是他们家的一份子。自始至终,老王都只被当成一个车夫,仅此而已。那他的心里活动如此丰富,为什么不为了尊严和双方的差距而拒绝这些钱?是因为他真的缺钱,没有人会因为所谓的骨气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和目前最需要的东西——钱过不去,这正是他最悲哀的地方,我不知道杨绛有没有因此而恶意地猜想过,老王的那句“你还有钱吗”其实是欲拒还迎。

  他要和生活对抗,在贫苦中挣扎,还渴望得到爱与平视,像朵浮萍一样地在这个世界上沉沉浮浮,漂泊不定,结局也必然和浮萍无二——在风吹浪打下碎为齑粉。不过老王还是有着他的小幸运的。很多人一生克己而活,但到死都被人误解,没有人愿意去想他的结局是不是由于苦衷,是不是该把惨烈改成壮烈,只是嗤笑着一笔带过。不是人人都能被众人铭记,不是人人都能被载入史册。但好在还有杨绛记着他,在悼念,在忏悔。

  那个时代的人,不管他们地乐观豁达地自以为幸运,还是心怀愧疚地愧对对方,都只是时代的缩影,映射了所有人命运的沉浮——“”时卑贱如泥,劫难后猛兽般的反扑。他们与世沉浮,休戚与共,有人选择糊里糊涂地过去,有人选择清醒地洞察,去发现劫难后,人心未泯的光。

  公众号:看得见的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5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