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海豹六队观后感850字作文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海豹六队》是美国经典的军队题材的影视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豹六队观后感850字,希望你会喜欢!

  海豹六队观后感850字:顶尖力量

  看到海豹六队,我顿时来了精神。因为,我知道这是全球特种部队中最顶尖的一支力量之一。而且,随着更多关于击毙本拉登的信息披露,正是海豹六队实施了这次打击任务。这样一个故事,将会是多么得过瘾呀!于是对于这样的影视作品,我很是喜欢!

  但是看过后,我实在是想说,我被骗了!这个影片制作的水准实在是太低了。从专业的角度看,此片唯一的特点就是漏洞!先说发现本拉登的那两个巴基斯坦人。号称CIA的专业人员,监控的技术太不专业,装备实在是太简陋了。要知道,美国人不惜为了本拉登发动战争,找寻了他十年才最终找到他。这其中基地组织的反侦察设施和手段是很到位的。可是,两个巴基斯坦人,紧靠电视上那一点点的伪装,就能在本拉登的栖息地周围,找到那样一个优越的监控位置,并且似乎是明目张胆地进行监控,这一点就有些意淫的成分。而号称世界上最尖端,最顶级的全球情报中心CIA的总部,在处理关于本拉登的情况时,仅仅靠三个官僚的相互扯皮,并且在一只看似一样的AK突击步枪上就能决断有可能牵涉到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严重政治事件的重大决定。这一点也只能用扯淡来形容了。要凸显海豹六队的方面,感觉也是意淫的厉害。两个海豹突击队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怎么看怎么不伦不类,在这样的行动中,决策者怎么可能允许有这样不协调的关系存在呢?并且,参加如此绝密行动,每个成员竟然还能玩手机什么的。即使手机是没有连接到通讯网络上,在这样额绝密行动中,也是不准携带私人物品的。要知道基地组织的情报网络也不是盖的,在这么多年的对抗中能够存活并且一直处于活跃状况,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他们的情报网渗透得是很厉害的。

  整个电影的基调看上去就是一部单季迷你剧罢了。整个影片的漏洞,就好像是导演一边写着剧本,一边拍的。到处看到的都是凑合。好在,在一些军事方面还是出了血的。不然,此片真是让人难受死!

  海豹六队观后感850字:扎实

  捕杀本•拉登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看点:军事、恐怖、悬疑、政治、科技……所以距离这事发生一年后,美国就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两部传播广泛的影片:《海豹六队》(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两部影片都采用了仿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表现了美国于2011年5月1日如何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把本•拉登击毙在其藏身地——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城中一座普通而防护森严的民宅里。把两个影片对比起来看很有趣。当然由素来善于拍摄强硬的军事题材的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执导的Zero Dark Thirty,看上去要扎实、硬朗得多,主题也比较引人深思。

  《海豹六队》聚焦于具体执行捕杀任务的“海豹六队”的三四名核心战士,从他们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主调是激励、褒扬,体现了对美国反恐行动、英雄主义的赞颂。影片用英雄人物接受媒体的访谈片段、奥巴马的演讲以及某些新闻报道的片段来凸显“纪实”的质地。战士和CIA情报人员访谈的片段在整部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与情节的展开互相交叉,似乎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说、评论,在整体架构上起到框架性地突出“纪实性”特征的作用。

  不过,“纪实”只是一个外壳,《海豹六队》的整体风貌还是一个故事片——我的意思是,其叙述结构和影像表现的手段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包括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宏观”方面:美国政府,从CIA到白宫,如何侦查情报、分析情报,经过反复讨论,做出决策,并着手培训演习,最终取得胜利。“微观”方面:海豹队6队的战士,如何面对困难、创伤,如何与家人告别,如何相处,最后完胜归来。两个方面交织叙述,其走向一致,主调也一致。无论是情节叙述还是画面风格都很平滑顺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疙瘩,也就没有太多惊喜,总之最后就是一路平稳地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高唱凯歌。可以说是个平庸的故事。

  《猎杀本•拉登》采取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它讲述CIA的女工作人员玛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如何锲而不舍,坚持追查本•拉登的行踪;最后在变幻的政治局势下,经过困难重重的上报、等待高层决策与批复,最后经过海豹突击队的行动而完成任务。这名女情报人员,在《海豹六队》里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名为薇薇安(在故事里都是化名,不过现实中确有真实原型)。《海豹六队》也突出了她的顽强、敏感和韧性,不过同样经过了比较扁平化、戏剧化的处理。而《猎杀本•拉登》对她的表现,更复杂细腻,其形象不是伟光正,而令人不安。因为这不是一曲颂歌——却使我们对人物的可贵之处印象更为深刻。

  《猎杀本•拉登》,看似没有一个清晰、平滑的故事框架。其实其“故事性”还是有的,只是比起通俗的剧情片而言,隐藏得比较多。导演采取了小标题来切分情节进展,比如:“人为的失误”、“金丝雀行动”等,但每一阶段情节的推进,并没有常见的戏剧化的转折和提示;常常只有日常情景的过渡、地点的切换、事件的转变——涌现的是大量的场景、人物看似没有一定方向的行动。

  之所有造成这种效果,一是故事讲述的方式避免了通常的起因-发展-高潮的展开,二是镜头画面呈现的方式。比较一下《海豹六队》就很清楚。作为军事、间谍题材的电影,《海豹六队》展现了技术性的看点:如何跟踪、如何侦察、如何进攻,还有政治决策的过程:如何说服、如何决议。跟踪和侦察在几分钟时间里把发现敌人、跟踪以至于最终发现目的地的过程交待完毕;进攻的过程也表现得颇有戏剧性:演习、部署,敌人的尖叫、反抗……总之都很中规中矩。而在《猎杀本•拉登》里,技术性的场面表现得很少。跟踪的场景常常在人物的近景和闹市的全景中反复切换,跟踪者的紧张、茫然、幸运地再发现——种很平常的情绪流露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像《海豹六队》的间谍英雄那样似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攻破本•拉登住所的情景,采用了两种“看”的方式:一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的人影憧憧的突击队员,二是透过战士们的夜光镜看到的屋内的景象。屋里的“敌人”只有慌张、闪避、零星的抵抗,没有激烈的对抗。总之,Kathryn Bigelow回避了很多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方式。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敌人一个完整的面容,而只有他的鼻子局部。最后也没有对胜利的渲染,女主角坐上了庞大和空旷的专机回国,泪水潸然流下。

  从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到导演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的个人化的视角,以及较为强烈的疑问,这包括:“国家保卫者”的高度职业化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毁掉了他们的生活?在战争中需不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便避免“成为像敌人那样的人”?“反恐”、“复仇”是否是“正义的”?而这些“人性的”提问,又没有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隐忍、硬朗的叙事呈现出来。

  总之,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更胜一筹,从对比中可以受到如何把一个本身具有看点的题材拍得更好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好”)启发。当然,两者之间相似的情节联系起来看也会有心得。

  海豹六队观后感850字:血腥和模糊

  “虽远必诛!”是一句老话了,汉武帝当时抗击匈奴的时候就用过这样的一个策略。老美对待拉登其实也是这样的。不然也不会再阿富汗的群山中搜寻了这么多年。

  对于这样一部写实大于表演的题材片子,拍摄的还是很到位的。其中涉及战斗以及在基地中训练的场景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抓捕行动正是全片的嗨点,有人评价说看晃来晃去的摄像头角度拍摄的战斗不好,没有交代战斗位置等等。搞得像游戏。老大们,要知道这些才是影片中最为宝贵和真实的东西了,已经模拟的很真实了。毕竟再下去就直接上真实战斗资料片啦,估计那样会更血腥和模糊,毕竟那是战斗速度,哪会在意你看的清楚与否啊!

  但要是以一部电影来看就差强人意了。人物交代基本上没有,穿插的海报突击队员自身的家庭线索和对待旷日持久的战争想法,被强力最为了整部片子的衔接环节和转场的工具。很实在的隐去了相当多机密而又不想公布于众的线索处理和求证环节,所以片子乍看上去衔接和节奏上都很不合拍。没有了谍战的起伏,没有敌后潜伏的危机感,没有了为求证线索的不择手段。当然,这些在当时全部都有!美国人没法说这些,不然老底都给抖出来以后还怎么混啊!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的话,老美还是很有野心的把故事包装了一下,即宣传了老美的虽远必诛的定点清除的能力和决心,也生动的提点了一下爱国精神和反恐的必要性,巧妙的为当时大选推波助澜。

  还有,不是抓捕太简单无视天朝屌民们的智商。至于基地老巢晚上为什么会没有人放哨?为什么预警机制没有?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抵抗?为什么只有躲避或者等待破门?为什么没有很好的防御工事?其实类似的问题我还可以说很多,但是真的能落实到银幕中拍出来的只会是很小一部分。老美不能说的事情有很多,巴基斯坦部落庇护拉登早已不是秘密。当地政府、警察机构、情报部门、军事单位等等中有基地或者部落的人也是公开的事情。关于这些你让老美怎么说?巴基斯坦中央权力机构对于山区或者边远部落区域的行政管理基本上是属于散养的,部落首领才是当地最大的BOSS。

419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