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作文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作文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作文

  奥斯汀的小说在有限的环境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实的心灵世界。在“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塑造了一些充满矛盾的灵魂。所以她的小说到现在仍旧有存在的价值。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

  由于时隔已久远,对于简。奥斯汀的原作《傲慢与偏见》里的大部份情节,我已记不太清了。想来,那时,读这本书时我的年龄倘小。当初可能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对于文中的真谛,其实并没充分领会。

  随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打开,同时涤荡在耳旁的是悠扬的古典音乐,而紧跟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谐优美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面。

  老实说,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几分钟都还不足以吸引人的话,只会让人兴味索然,通常我会选择放弃。而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编而成,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都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好的演员当然要配上好的电影情节,本片中的舞会为一大亮点,小提琴音乐响起,伊丽莎白与达西逐渐沉浸在其中,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周围的人顿时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

  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很抢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古典钢琴音乐荡漾在其中,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改编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穷乡绅的女儿伊丽莎白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英俊多金的贵族青年达西。由于各自的敏感和自尊,两人结下芥蒂,相互厌恶。伊丽莎白讨厌达西的目中无人,而达西看不惯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此后不久,伊丽莎白又与到镇上来驻扎的军官维克相识,对维克渐生好感。维克告诉伊丽莎白,自己是达西家的管家之子,达西父亲视他如己出,去世时遗嘱留给他一笔财产,而达西出于嫉妒,剥夺了他的继承权。于是伊丽莎白越加讨厌达西。而此时,达西的好友、伊丽莎白姐姐的追求者宾利突然离去了。伊丽莎白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这是达西的建议,对达西的怨恨加剧。悲痛的伊丽莎白在雨中奔跑,达西却尾随而至,向伊丽莎白表明自己的爱意,遭到了后者的拒绝。两人发生争执,却又不自觉地为对方所吸引。晚上,达西来到伊丽莎白住处,交给她一封信后离去。信中揭露了维克唯利是图的真面目和自己反对好友追求自己伊丽莎白姐姐的原因。原来维克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花光了达西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之后,又试图追求达西的妹妹以获取财产。当发现自己的目的不能得逞时,便加入了军队。达西又在信中承认自己反对好友与伊丽莎白姐姐的婚事确实是出于门第偏见。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自尊,无法敞开胸怀。正处于感情矛盾中的她受亲戚之邀外出旅行,极其巧合地参观了达西名下的庄园,在那里遇到了达西。晚上,伊丽莎白接到家中来信,得知自己的妹妹受维克引诱与其私奔,焦急万分赶回。几天后,妹妹随维克一起回家,无意中说出是达西找到他们,为他们的婚礼出资,并帮助维克找到工作。

  宾利在达西的陪同下来到伊丽莎白家,向伊丽莎白的姐姐求婚。全家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伊丽莎白与达西虽然相互爱慕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互相表白。恰在此时,达西的姨妈找上门来,威胁伊丽莎白放弃达西,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心情无法平静的伊丽莎白在晨风中散步,遇到了在外守候的达西。两人终于冲破了自尊的阻碍,走到了一起。

  小的时候一直不太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觉得尽是描写资产阶级的生活,视角一直停留在闭塞的乡村社交圈子里面,一点都没有生气。而且也没有耐心看里面那种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觉得爱就爱吗,哪来那么多麻烦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现在年岁渐长,终于有点明白其实爱与被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个“自由”,并不仅仅是指肉体的自由,更多的是指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就是自由意志,就是自尊自爱的情感,不受对方意志的左右。如果爱一个人要抛弃自尊,是非常不容易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尽管为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却无法爱上对方,恰恰是因为两人都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往往和敏感易受伤害联系在一起。而敏感又会进一步刺激强烈的自尊。当然自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好的特质,但是绝不适合于爱情,因为爱情是一种需要相互体谅,相互退让的情感。他们无法爱对方,于是就只好选择憎恨厌恶对方。因为只有憎恨厌恶才是可以与爱相匹敌的、维系强烈感情的另一种方式。所以从形式上看,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上走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亦即“吸引——厌恶——相爱”。而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一直是在肯定的道路上前进。最终的相爱,是建立在理解上的互相退一步,虽然只是一步,却体现了两人对对方的真情。相当的不容易。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很多情况下就是爱自己胜过爱对方,最后放弃了爱情的。

  再进一步思考,就会感觉到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是相当肤浅的东西。一见钟情,往往包含着盲目和轻信,最终必然导致感情的无疾而终。谁能指望一段建立在外在而不是心灵契合上的感情呢?真正的爱情,都是在矛盾纠葛中产生出来的,甚至在最初的阶段会以憎恨的面目出现。因为如果你突然发现一个个体在心灵上与你是如此的相似,你最初的反应不是愉悦,而是恐惧。因为你是如此地害怕对方由于相似的心理而轻易地看穿你的内心世界,以至于你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就是所谓的同类厌恶。等到你克服了恐惧,进而试图从“外部”去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去除性格上的一些粗砺的棱角,重新塑造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宽容、柔和和完美。

  奥斯汀的小说在有限的环境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实的心灵世界。在“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塑造了一些充满矛盾的灵魂。所以她的小说到现在仍旧有存在的价值。

  新版电影改编得相当好,充分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间的风貌。加上大段的苏格兰集体舞的镜头,把当时贵族社会悠闲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女主角的扮相和表演也很不错。尤其是雨中争吵的那一段高潮,十分到位。值得一看。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几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而是以幽默细腻的笔触展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生活的画面,表明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像夏洛蒂和柯林斯那样互不了解、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而聪明、美丽、自尊的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则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他们才是幸福的。

  初读小说中译本是大约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只是醉心于伊丽莎白与达西这对淑女绅士之间曲折但终成正果的爱情,加之喜欢小说流畅俏皮的文笔,所以一连读了好几遍。

  与小说同名的电影同样令我着迷,它在对小说的整体把握与剪裁、演员的表演、配乐等方面均可圈可点。(www.lz13.cn)电影限于篇幅删去了一些次要人物和情节,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彬格莱、夏洛蒂与柯林斯以及莉迪雅与韦翰这四对年轻人的恋爱婚姻仍然脉络清楚、不枝不蔓。演员的表演可称上佳,达西由最初的傲慢到情不自禁到放下架子倾心相爱,伊丽莎白优雅聪明、自信自尊,班纳特太太缺乏修养、忽喜忽嗔,柯林斯谄上倨下、滑稽可笑,还有凯瑟琳夫人傲慢无礼、出言荒.唐,无不纤毫毕现,特别是后三位配角略带夸张的表演,实在令人忍俊不禁。电影的配乐也非常符合影片诙谐幽默的气氛,凡柯林斯出场必配以轻快富于跳跃感的音乐,凡凯瑟琳夫人出场则配以沉重庄严的背景音,给影片增色不少。

  但若吹毛求疵的话,影片还是有几处不足。其一是莉迪雅与韦翰私奔后达西才特地前往伊丽莎白家,向她说出韦翰过去的卑劣行径,而小说则安排达西求婚遭拒之后即给伊丽莎白写信,解释韦翰之事。达西之所以要解释,是因为伊丽莎白误会了他,令他自尊心受挫,而待到私奔之事发生后,韦翰的品格已经暴露,解释已无太大必要。因此立即解释似乎比等到人家家中大乱再去解释更为合理。再者,达西登门造访,口称来提供帮助,实际只是一吐块垒,也显得不太自然。其二是凯瑟琳夫人受达西之托来探伊丽莎白的口气,这是小说所没有的情节,虽然这一改动增强了戏剧冲突,并增添了喜剧气氛,但这位夫人怎么这么轻易就将自己女儿的应得财产拱手相让了呢?其三,电影对简也有些漫画化处理,似乎不太合理。简虽然不是主角,但在奥斯汀笔下,她美丽、温和、优雅,只不过不如伊丽莎白有主见罢了。

450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