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原创作品专栏 > 阅读推荐 >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范文5篇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范文5篇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运用经验积累的常识回答各种生活及社会问题,而心理学家通常运用专业心理学回答问题。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

  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经历,以及产生行为与经历的各种条件。

  1879年47岁的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创建第一个心理学研究所,并使用内省法进行心理学研究。但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却持不同意见。其中之一的华生第一个提出,反对使用那些给主观的、从而无法控制的影响留有余地的方法。但二人在心理学研究中共同认为观察测试对象的言行是他们获得认识的基础,同时也包括观测影响言行的各种条件。

  当以我们的常识而非专业心理学解释问题时,往往不能获取事件的本质,有时一种表述含糊,模棱两可的一段话,却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这实质上却什么也证明不了。当一个人得到正面的评价(“您能克制”,“您有巨大的潜能”,“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思想家”)时,大多数人都很愿意接受。

  心理学家是经验科学家(经验主义者),无论任何心理学家,即使是科学家也仍然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来分析问题。心理学家大多把研究分为四类:叙述、解释、预测和监控。

  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性假设。为了对一个时间或课题进行分类,则必须进行定义。定义分为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往往都是从大量理论上可能的定义中挑选出来的。通过假设进行操作性定义,对实验者进行自变量控制,以获取分析实验的因变量(目标值),最终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责任扩散(责任分解): 承担同一责任的人较多,落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量就减轻了。

  行为是许多条件和影响的结果,人的数量、噪音、行走速度等都是激励帮助意愿的条件。人的特征和现场特征的互相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好坏是愿否提供帮助的前提;由于行为取决于许多条件,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可能了解所有条件,所以预测会有大概率与小概率的预测;对紧急状况的适当反应,例如“评价恐惧”等都是由于现场状况原因导致的。

  知识是提出建议的根据。

  通过理论归纳不同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紧急状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大量内在联系。

  理论的临时性质,如果人们发现有的东西与现有的规则不符,那么原则上有两种可能:1. 忽略偏差。2. 修改规则。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

  一、行为心理学是打开学生心门的匙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在英文中psychololoy,意思是讲述关于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既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我最欣赏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要按照次序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动机更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动机的种类包括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努力读书时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

  那么行为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3、认清学生动机,保护学生心理

  二、内心感觉影响外在行为

  1、喜怒哀乐影响我们的行动;2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塑造态度;3、喜欢让我们产生兴趣

  三、行之有效的行为心理效应

  1、延迟满足 好处:让学生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抗挫

  2、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指的是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过一段时间会找到解决办法。

  3、淬火效应既冷却效应,类似挫折教育可以使思考更周全,办法更稳妥。

  4、内酬心理告诉我们人要适当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人会格外快乐,精神状态就会有极大的提高。适当的奖励把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不可过滥。

  5、热情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6、情绪正念:情绪需要管理,正念让人身心愉快。如何让学生运用呢?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纾解情绪。

  四、异常行为背后的行为心理

  1、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其启发,是指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所以在教学时候应注意突破经验思维;抛弃以貌取人;预防情感定式。

  2、心理定式

  3、拖延心理

  4、利己偏差

  5、信念固着

  6、超限效应

  7、钟摆效应提醒我们在社会中,大多数数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都是处于一种相对摇摆不定的状态。

  五、行为心理让我们读懂学生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必须要限挖掘学生的内心,只有抓住他们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1、渴望尊重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

  2、渴望融入集体。针对孩子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学生找回自信。

  3、好奇心理

  4、模仿心理

  5、竞争心理的应对措施:树立竞争观念;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机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象。

  6、矛盾心理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深入地洞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从行为的角度去研判分析,因为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是由人的行为与外界刺激之间建立的规律反应所决定的。通过认真学习这本书,深觉受益良多,争取在今后工作中活学活用,做一个真正能读懂学生的好老师。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

  武志红的两本书《心灵的七种武器》《人生的七个寓言》还是很好看的。有案例,有分析,有联系自我,有好书介绍,对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实在是个很好的引子。寓言又好于武器,讲的相对深入,讲其然,讲其所以然。

  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悚然而惊——我居然就这样生活了这么久!豁然开朗——原来我还可以那么做。十分欣喜——原来我还可以更幸福。非常庆幸——我现在遇到了它。

  生平第一次,抬头张望自己的人生穹顶,在高处俯瞰自己的心。虽然那些轨迹还看不真切,那些网线还断断续续,但至少,无限可能就此展开。

  “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早晨醒来,突然想起这段有名的禅宗公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听起来很空灵美好,却是一种虚妄,就象来生的幸福一样。慧能自己也做不到,终他一生也许临死一刹那能够可以。“放下执着”说来简单,但你想着放下的时候亦是一种执着。慧能这样心心念念传法的人满心都是执着,怎么可能无物无染呢。“时时勤拂拭”倒是一种我们可以企及的高度,不染尘埃就是神仙境界了。

  读书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样有压力。父母、上司、配偶、同事、子女、朋友,我们的世界元素越丰富,我们的抱怨越多。黑色的怨气与不甘,黄色的迷茫逃避,灰色的绝望放弃,红色的名利野望……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怎会这样,怎样改变?觉得空虚寂寞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我觉得抱怨不休的人老的很快,跟红顶白的人很累,汲汲以求却分不清想要与需要区别的人会永远焦渴,我不想这样。

  理性与感性:

  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目前看来,科学的发展还将使我们过的更好。我们由此抽出唯物主义来信仰,固化到教育,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有理性,理智的选择,理智的生活。我们的心想往东,考虑诸多现实后,脑袋告诉我们应该往西。于是,我们往西,心里的那点不甘就说服自己那是不理性的,不能说服自己就镇压掉。终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不必在乎所谓的“现实”,最想做的就是“随心所欲”,这样的人被称为ducai者、变态、偏执狂、精神病。长期忽视压抑自己的心,它终会造反。

  尊重自己的心,给它释放的空间。也许当时看起来自己受到了伤害,但以后的十几年你都会睡的很好,不会有个魔咒“如果……”一直折磨你。也有人一直为当年的热血冲动后悔,觉得那是听从心灵的错。真回到当时当地,你会发现你只能只会那样选择,会重新选择的是十年后的你。反思过去不是为了后悔。

  省思:

  明白一点心理学的东西后最想知道的是该怎么做。学的第一招是要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往往不习惯问自己的心。

  鼻子不好看,去整容,为什么整容?回答:我就是鼻子不好看,①整好了人就漂亮了,②男朋友就不会爱上别人,③同事不会再嘲笑我,④上司也不会对我皱眉,⑤我会象某某一样自信,⑥一样招人喜欢。这其实是6个相对独立的问题,鼻子整好了可能只对问题①有所改善,而且是不能保证解决的。再问问自己,男友爱上别人真是因为我不漂亮么?上司皱眉是因为我的鼻子么?

  不断问自己就是不断接近真相面对真相的过程,其实很不舒服的,很多问题自己不想承认,问到后来免不了嚎啕大哭。但真问明白了,想明白了,就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山一样高的问题就变成一个土坡,稍微花点功夫就能翻过去。

  惯性:

  省思自己首先要面对惯性的挑战。我们知道很多寓言哲理,但不懂得。就像栓链子的小象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实在太形象了。我们在种种规则观念里长大,笼子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栅栏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存在,从来不会去怀疑,更不会想还有笼子以外的地方。没有家长、老师训诫,自己的理性也会跳出来指手画脚。自己呆在笼子里,看见别人试图把脑袋伸出笼子外面,第一念头还是觉得别人有问题,想阻止他。

  我们习惯于用“买东西”这个词儿来表述购买XX,如果要求不能用这个词,你几乎无法表达,这个词已经深入的无法抽离,以至于我们从没意识到这个词以前也是没有的。我们的观念、思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被束缚而不自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我们认识到他们的存在。


相关文章:

1.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2.《看见》读书笔记摘抄

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4.心理书籍读后感无:也无风雨也无晴

5.中小学生必看的读书笔记格式

451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