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美文欣赏 >

中秋节高分作文5篇800字散文

时间: 家锐21251 分享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欢乐的日子,象征着团团圆圆一家幸福美满。同时中秋节也流传着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表达了古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眼前的人事物,也希望以下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节一

  中秋节在父辈们的眼中不仅仅是传统的节日,更是全家相聚的重要日子,小时候,我只知道中秋节这一天能吃上好吃的东西,月饼当然是少不了的。

  印象最深的还是十几年前过中秋节的情景。那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比较拮据,父母为了我和哥哥能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在就是种棉花地。已经记不清在棉花地过了几个中秋节了,但过节的情景却怎么也无法忘记。

  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全家人早早去地里拾棉花,为的就是能多拾点儿露水花,压秤啊,其实也占不了多大便宜,一天下来被太阳晒得早就蒸发了,可人的心理就是认为,早上的棉花压秤。到11点多的时候,父亲便骑上他的那辆已经很破的自行车赶往距离15公里的团部,给我们买些好吃的,说是好吃的,无非也就是月饼、肉和一些平时吃不上的蔬菜而已,就算不买这些东西,把自己家的土鸡宰上一只,用土豆焖了来吃,也是极美味的。可为了增添节日的味道,父亲还是去了,我们仍然在地里拾棉花,虽说手上没有停下来,但心早已随父亲飘向了团部,想象着那些美食,便不时地像路口张望。妈妈似乎看出了我和哥哥的心思,便说:“你爸还没拐弯儿呢,别看了,好吃的买来先拿到地里。”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更加激动了,但爸爸回来至少还得两三个小时,还是先多拾点儿棉花吧,说不定爸爸妈妈一高兴下午就可以回家休息呢。

  9月的南疆,太阳似乎格外的刺眼,仿佛垂死之人在做最后的挣扎,要把这土地烧焦似的。很快,太阳就转到我们的头顶了,妈妈好像也没有回家做午饭的打算,只一个劲儿的在那拾棉花,头也不抬一下。估计是饿了吧,我和哥哥像蜗牛般的前行着,袋子里的棉花就像泼了水似得,怎么也不见上长,额头上的汗水一滴一滴的落到棉田里,有时滴到雪白的棉花上,终于哥哥忍不住发起了牢骚,我也趁机在一边儿添油加醋,总之就是在埋怨爸爸太慢了。这时,妈妈缓缓的的抬头朝路口看了看,说“好吃的回来喽。”果然,之间爸爸推着自行车,后面的架子上拖着一大包东西,两边还吊着两个袋子,前面的靶上也挂着食品袋,我们高兴极了,飞快地跑出棉花地,向爸爸冲去。

  爸爸把自行车推到树底下的阴凉处,取下几个食品袋提到地里,又叫我拿个装棉花的白布袋子铺到平坦的地方,爸爸把东西一一取出来摆上,说:“小豺狼们,开吃吧。”我和哥哥看着塑料袋里的东西,激动地早已忘记埋怨爸爸太慢了,烤鸭、月饼、居然还有凉皮,真是出乎我们的预料,这比过年还丰盛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能吃的,我和哥哥便迫不及待的下手了,先把肚子填饱再说。当我们我们打着饱嗝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时,心里有多满足一看我们的表情便知道了。

  填饱了肚子的我们精神焕发,觉得太阳也没有先前那般炙热,一朵朵棉花仿佛在冲我们微笑,总之看什么都觉得顺眼,但还是不想去地里拾棉花。爸爸妈妈吃完饭便下地又开始拾棉花了,也没有要休息的意思,四周看看,发现别人家地里都没人,估计数节休息了吧,这时候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妈妈宣布回家休息,不过估计是没戏了。虽说不能回家回家休息,但我们心里却非常的开心,就为一顿好吃的便能满足我们幼小的心。

  现在回想起来,即便是在棉花地里过中秋节,也是美好的,至少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而如今,想和家人一起吃顿饭都觉得很难办到,但愿我辛劳一辈子的父母在晚年能够健健康康, 又是一个中秋佳节之际,远在的女儿只能对着元月默默的祝福你们。

  中秋节二

  秋款款而至,点染出一个丰硕的季节。时光从指缝间穿梭而过,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将至,赏月共话团圆成了家家户户永恒不变的约定。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作为团圆、吉祥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吃月饼、送月饼就成了中秋节一大习俗。儿时,数星星,盼月亮,眼巴巴地盼着中秋节,因为在这一天,可以吃到平时难得一见的老月饼。儿时的老月饼是用土黄色的牛皮纸层层包裹着的,顶着红色的盖头,用细麻绳捆绑起来,拎在手中稳稳当当。月饼馅多是五仁的,母亲告诫我们这种月饼是不能多吃的,吃多了难消化。不知这确是事实,还是当时条件所限,母亲为窘迫的中秋节找的借口。

  母亲见我们姊妹三个虎视眈眈,便一层层地剥开纸,四个圆圆的、散发着香味的月饼就呈现在眼前了。她先取出两个,这是要留给老人的,第三个月饼被托在手上时,我们已经把口水咽了一遍又一遍。月饼被掰开时,我们用眼睛偷偷瞄着别人的,看是否一样多,要是稍有不均,肯定是要嘟囔一番的。终于,月饼发到了自己手里,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刚刚咂摸出个滋味来,月饼已经全进肚了,细细地舔着手心的月饼屑,猛咽口水,一年的期盼和守望就被这小半个月饼打发了。儿时的我们,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独自吃个圆圆的月饼呀!

  后来,读了初中,学业繁忙,中秋节往往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难得中秋恰逢周末,全家齐聚一堂,摆上时令水果,欢声笑语,汇成了中秋的欢歌。至于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父母是没有这样的意识的,在他们眼中,月亮就一直守候在天上,阴晴圆缺,没有什么新鲜的,如同他们一直在家守候着子女一样,几乎没什么悬念。于是,在热热闹闹地操劳了一整天后,他们早早就上床休息了,只有我们三个小的会站在院子里,抬着头,仰望苍穹,一轮清辉,月圆如盘,为赋新词强说愁地感慨一番。

  后来参加了工作,不知不觉,日子早已成为一种来来回回的匆忙奔走,不记得中秋节有多久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闲话趣事。父母一次次在无望的翘首期待中,白了双鬓,模糊了双眼,驼了脊梁。月亮的清辉仍无私地洒满人间,忙碌中,我们也许早已忘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最深情的告白是陪伴。

  中秋节三

  我一直认为中秋赏月是件很惬意的事。皓月当空照,地白如霜凝,走进旷野,举目望冰轮,一边赏之,一边诵之、叹之、念之、感之,可邀月共舞,可忘却物我,让浮躁的心灵在月光下慢慢趋于平静。

  中秋赏月并非现代人闲暇时徒生的矫情,早在魏晋时期便有“中秋玩月”之说。到了唐宋时,中秋赏月已然盛行,“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便是当时的写照。

  古人赏月最初是为了祭拜月神,后来慢慢成为一种民俗,人们已不仅局限于祭祀,而是与渴望团圆、快乐和幸福结合了起来。文人墨客更是满怀诗情,或吟咏,或感怀,或怅惘,以月寄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王建在思念家乡。诗人们貌似赏月,实则渴望与亲人团聚,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我没有诗人的才情,却有赏月的兴致。小时候陪父母“赏月”,是因为那时缺吃的,等到母亲祭完月神,能吃上一口香甜的月饼;成年后陪恋人赏月,是为了花前月下,享受爱情的甜蜜;婚后有了孩子,赏月时,或讲解李白的《古朗月行》,或讲述民间故事《嫦娥奔月》;转眼间,我已步入中年,中秋赏月,却是遥望圆月缅怀远在天堂的父母亲。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很多时候,我也希望自己能像诗仙李白那样洒脱、狂放。但才情纵横的李白只有一人,俗如我辈者,即使是月下独酌,也只能吟咏着古人的诗句,装腔作势,附庸风雅。

  一轮中秋月,自古照今载。几多喜乐愁,望月抒情怀。一年中秋今又将至,我双手合十,默默祈愿,希望今年中秋夜,天公要做美,天气能晴朗,皓月当空亮。

  中秋节四

  “露从今夜白,月适乡明。”时光如梭,又将到中秋。

  中秋,是个思乡的日子。古往今来,皎皎明月,浸润着多少文人墨客寂寞的灵魂,温暖着多少游子无眠的夜晚。仰望空中的一轮玉盘,那也是我思乡的驿站。人生如月,往事如烟,遐思随着皎洁的月光飞回久违的故乡,思绪穿过眼前的清辉飞回儿时的记忆。

  年少时的中秋,在我的心目中是个美食节。生活在豫西的小山村,又处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春节的“饕餮盛宴”过后,就只有盼望着八月十五了。按照乡俗,中秋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蒸枣糕——一笼带着各种花型创意的白面“大馍”,其间点缀着红枣,那是想象中的花蕊。手巧的人家,还在枣糕上捏出一群玉兔,用红豆镶嵌出兔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家人拎着大枣糕去探望出嫁的姑娘,婆家待客时,把枣糕切开,成为桌上的美味之一。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中秋节,当然要吃月饼。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父母亲,既讲不出玉兔银蟾、嫦娥奔月的神话,更别提月中桂树、吴刚伐桂的传说,如何养活我们兄弟姊妹,已让他们愁白了发丝,还哪来如此的诗情画意。然而,毕竟中秋在孩子们眼巴巴的瞳孔中走来,无论手头如何拮据,要强的母亲都会悄悄地到集上用卷了毛边的零钞买上几块月饼,用牛皮纸包好,拿到家里藏起来。到了中秋节那天,望着孩子们大快朵颐的吃相,父亲母亲五味杂陈,那神情似乎包含着些许甜蜜、自豪,又夹杂着几分无奈、几分辛酸……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的中秋,早已今非昔比。去年八月十五,我回老家看望年近八旬的老娘。一落座,我便打开月饼盒,木质包装,层层锦绣,里面又是小铁盒子,一盒一块,如同俄罗斯套娃。真正的月饼极其袖珍,寥寥八块。老娘连声埋怨:你买这么贵的月饼干啥?你是买月饼,还是买盒子啊?有这买盒子的钱,又能买多少块月饼哟。

  我无语。目不识丁的老娘,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买椟还珠”的成语,然而,她却明白最为朴素的道理。如今,儿时那浓荫掩映的村庄已被愈摊愈大的水泥钢筋丛林所替代,富有的乡亲们再也不必像我的父辈那样为几块月饼而发愁。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却高兴不起来。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也许,是怀念那时的月、那时的饼、那时的人、那时的情,还是为那淡淡的乡愁?

  中秋节五

  中秋将至,万物成熟,果实累累,遍地金黄。几多辛勤,几多欢欣,丰收一派,醉了乡野。

  饱满的玉米,如凯旋的士兵,挺直腰杆,顶着缨须,奉上玉穗;殷实的葵花,如娇羞的女子,低头含胸,卸去容妆,孕育籽盘……烈日下,农人辛勤劳作,心中的喜悦随着汗水在田间恣意滴洒。还有庭院里那火红的石榴、压枝的红枣、熟透的苹果、焦黄的柿子、嫩紫的提子、鹅黄的梨子……月光下,捧出喷香的瓜果,供月品尝,丰收的祈愿伴着甜蜜对皎月默默期许。

  月圆中秋,皓魄当空,一泻千里,光华满天。几多尊崇,几多思绪,玉盘一轮,共享古今。

  冰轮寒照,引得世人万般遐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美丽的传说,千古流传;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的“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辛弃疾的“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凄美的诗句,千年诵叹。

  皎月无瑕,招得世人倾心追随。蒙古族追月、赫哲族祭月、德昂族串月、阿细族跳月、苗族闹月、藏族寻月……天上之月,心中之神,沿袭之俗,朴素之崇。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数字极言月之高洁纯澈,淡泊洒脱;曹松的“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数语道尽月之公正普照,泽被人间。唯此,才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倾慕与景仰。

  明月永恒,唤得世人无限思索。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慨叹:明月阅尽人间变幻,恒久相照,人间却世事沧桑,光阴荏苒。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慨叹:月圆月缺,月月轮回,似是人间悲喜,更迭不息,人们应坦然以对,从容生活。借月,品得人生百味,悟得人世哲理。

  天涯共月,惹得世人几多相思。苏轼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谢庄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诗:“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亲朋好友,佳期难聚;一片相思,寄于明月。跨越时空的距离,你亦明月,我亦明月,共享明月,心心相通。如此,思乡、怀友、念亲、恋人,断可遥寄明月,神交天涯。

  月儿圆圆,众星簇拥;月饼圆圆,味美香甜。几多欢笑,几多祝愿,人月团圆,天上人间。

  中秋月饼,寓意团圆。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京、广、苏、甬(宁波)各式月饼,风味独具;冰糖、豆沙、肉类、苔菜,佐以桃仁、花生、瓜子、松子,各种馅料,异彩纷呈;月宫、嫦娥、玉兔、桂花,各类图案,精美绝伦。小小月饼,包融丰收,寄寓团圆,唇齿间品阅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团圆美满之情愫。

  明月中天。或窗前几案,或葡萄架下,或开阔屋顶,一张八仙桌,一盘月饼,几盘果品,几杯美酒,家人围坐,其乐融融。小孩子欢唱儿歌,品嚼月饼,盯着月亮找嫦娥、寻吴刚;大人们品着美酒、吃着水果,伴着月光唠秋收、思游子;年青人月下打开手机,短信祝福,沟通情谊;老年人月下凝注双眸,深情怀旧,深思未来。家家户户,笼着月光,共话家常,一派祥和。

  春华秋实,欢庆丰收;品馐赏月,万家团圆。几多期许,几多感叹,诗意中秋,和谐神州!

10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