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阅读推荐 > 人类学推荐书目

人类学推荐书目

时间: 小龙0 分享

人类学推荐书目

  读了这些书不太可能马上就改变生活,但他们会影响我们的视野,进而在你面临选择时,作出更有利的选择。俗话说“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随缘。”就是这个道理。下面就有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人类学推荐书目的相关信息,以供各位参考。

  人类学推荐书目【一】

  1. 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 2006. 《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目标在于向学生全面介绍文化人类学。首先介绍了文化人类学以及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准确,学术味浓厚,此外,本书还简要引入了人类学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编排简明扼要,引人注目,有感染力。

  2. 埃里克森著,董薇译. 2008. 《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人类学著作,它展示人类学家如何从村庄或城镇的微观研究,揭示认同、全球化、性别和宗教等复杂问题。这是我目前看到的较好的人类学基础读物,既纵向地照顾到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又横向地叙述了人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以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和主题。文字通俗易懂,不愧为名家之作。但书中关于中国的案例太少,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稍显遗憾。

  3. 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2. Cultural anthropology (9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推荐理由:最为综合性的人类学导读课本之一。唯一的缺点是作者的“我们”和“我们的社会”的用法是指美国中产阶级,多少显得有些中心主义。中山大学图书馆有英文版,可以用来练习英文阅读与专业英语。

  4.罗伯特·F·墨菲. 1984.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一本浅显易懂、可读性强的人类学导论性读物。唯一不足时出版太早,没能涵盖八十年代之后人类学研究的新趋势。

  5.詹姆斯·皮科克著,汪丽华译. 2009. 《人类学透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作者将其近半个世纪的与人类学打交道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及学科重点融合到一起,简洁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哲学底蕴,以及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巴利(Barley,N.)著,何颖怡译. 2003. 《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该书诙谐地描述了作者在喀麦隆田野调查的经历,讨论了田野调查中的无聊、被敌视和危险,正如许多最近的人类学出版物所提及的那样。

  7.李亦园. 1996. 《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部综合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与人类学理论深邃理解的论著,分析深入浅出,行文行云流水,引人入胜。

  8.周星、王铭铭编. 1996. 《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1995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社会学与人类学高级研讨班”讲员讲稿集。95高研班是人类学专业复办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人类学学术工作坊,该文集是我学生时代的人类学入门读物,如今再读,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9. 周大鸣主编. 2009. 《文化人类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该书为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设计。其目一的是向学生概述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对文化人类学有全面理解,并领会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比较、整体观、参与观察等理论与方法;二是在学习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识的种子,并促使他们积极地面向田野和实际,以消解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10.恩伯 和 M· 恩伯著,杜杉杉译. 1988.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从文化变迁的角度介绍人类学的通论性著作。

  11.费孝通. 1986.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句话,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人类学经典名著,必读。

  12.费孝通. 1998.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是费孝通先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远远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浅显易懂,寓意深远,必读。

  13.乔健. 1998. 《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

  推荐理由:作者的田野笔记选集,乔健先生用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的笔调记录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喜怒哀乐及研究心得。

  人类学推荐书目【二】

  社会记忆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

  6.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景军:《神堂记忆》,网络电子稿。

  医疗疾病、身体话语与权力(一)

  1.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9。

  4.熊秉真、吕妙芳主编:《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9。

  5.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李贞德主编:《性别、身体与医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8。

  7.冯客:《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

  10.黄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5。

  11.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人类学推荐书目【三】

  医疗疾病、身体话语与权力(二)

  1.汪民安:《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冯珠娣:《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疾病史的研究还可关注台湾学者梁其姿、李建民的成果。

  性别研究(一)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

  3.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989-1918)》,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1.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性别研究(二)

  1.李银河:《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波伏娃:《第二性》,李强译,西苑出版社2004。

  3.[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何开松译,东方出版社2003。

  4.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性别研究(三)

  1.卢建荣:《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1。

  2.重点可看李小江、胡晓真等学者的出版物。

  民间社会

  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3.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韦思谛:《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9.韩书端,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0.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95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