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优秀作文 >

有关二月二作文

时间: 新华0 分享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1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祖母说,这一天,是天上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所以,二月初才有丰富的雨水。

二月二早晨,太阳刚把第一缕晨曦投射在大地上,祖父母早已忙活起来。他们正把提前浸泡起来的黄豆拿出,为炒豆子做准备。此外,他们会把过年时放在家中各处的盛虫全都收起来,放入锅中蒸,每人都要吃一块雪白蓬松的盛虫,让这些带有象征意味的盛虫庇佑全家平安。祖母还煮了一大锅面条,同样作为早饭,在这天“吃面条”,美其名曰就叫“扶龙须”。

忙活完这些,天早已大亮。祖父母编招呼大家起床,一家人欢欢喜喜吃完一顿早饭,半上午便不知不觉过去了。这时,祖父便开始给全家人理发,说是“二月二理发,精神一整年。”

中午,祖母炒了黄豆,黄豆放进锅里,不消一会便劈啪作响了。祖母熟练的翻炒着,随着她的每一个动作,一缕缕豆子特有的清香在房间里四溢开来。豆子炒好了,祖母把锅一偏,黄豆便一粒不落地滑入碟中,被淋上了蜜糖,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似乎只一刹那,黄豆就成了香喷喷的“蜜豆”。

对于蜜豆,不论是懵懂的少年,强壮的青年,还是颤颤巍巍、须发皆白的老人,都抵挡不住它的诱惑。只要想想它美妙的气味和一滴滴金黄色的蜜糖滴在炒豆上的情景,谁不会馋的流下口水来呢?在农村里的孩子,到这个时候,就会抓一把蜜豆跑出家门,一边“咯嘣咯嘣”地大嚼着,一边争论谁家的蜜豆做的更甜,更好吃。整条大街上,满是蜜豆香甜的气味,无论走到哪里,鼻孔里总会钻进这种令人甜蜜万分的气味。

在农村,每逢二月二,都要“撒灰囤”。大清早,祖父便把灶膛里的草木灰装在框里,用铁锨铲起,在院子中,撒成几个同心圆,象征着一个个粮囤,撒的越大,就预示今年会有越好的收成。在大“粮囤“旁边,还要撒上几架“梯子”,寓意着粮囤又大、又高,以至于需借助梯子才能爬上。

这时,我疑惑了:“打灰囤”,怎样才能把它撒圆?祖父解释说,“打灰囤”,要以人为圆心,把锨柄当半径,握稳锨柄,转动身子,轻轻颤动铁锨,把草木灰从锨头洒下,这样,圆不就撒出来了吗?听了祖父的描述,我眼前顿时浮现出这样一组场景:祖父站在庭院里,微微弓着腰,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牢牢地握住铲柄,小心翼翼的挪动着脚步,把铲子上的草木灰洒在地上。不一会,一个规规矩矩的圆便呆在了地上。随后,祖父把铲柄稍稍一收,继续重复刚才的一套流程,随后,一个小些的圆便套在了上个圆里面。圆圆的灰囤就打成了!

祖父告诉我,在过去的农村里,这一天还要给小孩子“戴龙尾”。所谓“龙尾”,就是一种用红绳把花布和细苇杆之类间隔穿起来制成的一种小饰物,要在二月二这天挂在小孩后衣领上,以祈求平安吉祥。祖父就曾给我做过一个,活灵活现,摇摆起来真像龙的尾巴一样哩!只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在二月二戴“龙尾”的小孩了。

二月二过完了,春节就彻底结束了。孩子们又投入了学习之中,大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一切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2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在中国民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由此可看出跟“龙”有着深刻渊源。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是万兽之首。而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因此,中华民族也以“龙的传人”自居,由此可知龙在中国人心间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而龙抬头则预兆着一个春意萌动的春天的全新开始。

关于“龙抬头”的来历,在中国北方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当上皇帝时惹怒了玉帝,玉帝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可掌管天河的龙王看着人间因干旱而遭受的惨不忍睹的景象,于心不忍,就违背谕旨为人间降了一次甘雨。后被玉帝打落凡间,压在大山下受罪,并称“除非金豆开花,才能重返天庭”。后来,人们发现炒的玉米粒爆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玉帝无奈,便将龙王召回天庭,继续行云布雨,造福人间。人们为了纪念龙王的恩德,便在每年二月二吃爆玉米花,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俗称“抬头节”、“春龙节”、“青龙节”。

至于龙抬头作为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日,跟四瑞兽的传说也有着深刻的渊源。四瑞兽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四瑞兽不仅代表四个方位,又分别代表四时,即青龙象征春天,万物萌发之象;朱雀象征夏天,生长热烈之象;白虎象征秋天,万物萧杀之象;玄武象征冬天,万物归藏之象。由此大可推知,我国古代神话五帝中的东方司春之神“青帝”,与青龙有着深刻渊源。因此,青龙节既为祈求龙王在新的'一年庇佑人间风调雨顺,也有纪念春神的意味。

围绕着龙抬头,中国民间形成了许多习俗和禁忌。前文中提到的二月二吃爆米花即是广为流传的习俗。除了吃玉米做的爆米花,人们还吃炒爆的花生米、黄豆、瓜子等。有歌谣唱道:“二月二食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人们用吃农作物种子的方式祈祷新的一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大丰收。

说到吃的习俗,河北一带的人们除了吃爆玉米花外,还要吃面条、炸油糕,并且还有猪头,称作“吃龙头”,丰盛程度可见一斑。除了在二月二吃丰盛的食物外,据说人们还在这天的早晨早早地把自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称作“挑龙头”。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恭送龙王升天,以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初二一般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节”左右。惊蛰后,春雷渐多,蛰居一冬的动物则开始陆续出动。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所以,二月二这天,民间妇女则会拿着熏香在自家门窗、床炕边仔细得熏一番,口中念叨:“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还用纸剪一只鸡形悬挂在房间里,以避百虫,使全家安康。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3

今天是农历二月二,俗话说的好“二月二,龙抬头”。可我一直不明白“龙抬头”是什么意思,所以只好问偶老妈,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只好告一段落。

今天我们要去姥姥家,因为二月二,所以要去姥姥家。一下车,我就看见小姨左手拿着梨,右手端着麻花;看起来特别好玩。接着我跟着小姨一起去后院玩。一进门,就看见笨笨摇着尾巴向我跑过来,我只好躲它,笨笨见我没兴趣和它闹,便向佳佳跑去,佳佳还小,她怕笨笨咬她,便哭了起来,好多人过来哄佳佳,终于佳佳不哭了,我们把笨笨关了起来,防止它再吓佳佳。

把笨笨关起来后,我们就去前院玩电脑了,小姨只要来了姥姥家就玩电脑哎!

一会儿该吃中午饭了,我们都要喝雪碧姥爷就给我们打开,幌了几下,一打开马上气儿就往上涌,弄了丫丫一身,我们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充满了院子!

一会儿丫丫该上课了,她就走了。过了一会儿,我一看表都3点过5分了。丫丫1点走的,但好像刚走了几分钟,这证明了时间飞快。一会儿天就黑了,我们吃了晚饭就各回各家了。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4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5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某某传统的某某古庙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有兴云布雨的本领,春耕播种季节,旧时南京郊县的农民,为求丰收只得祈祷龙神的保护,寄希望神龙呼风唤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许多崇龙习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规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伤害“龙身”。妇女在该日要停止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此日饭食皆以龙名,面条谓之“龙须面”,饺子谓之“龙耳朵”,饭叫“龙子”,饼叫“龙鳞”,团子叫“龙蛋”等等。

明《宛署杂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亦名引钱龙。”郊县农家还有“撒灰囤儿”的习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个灰圈圈内,放一小把稻谷、麦粒或玉米、豆子,这是将灰囤子比作粮囤,讨“五谷满仓”之意。

在城里还流传着“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诉冤仇”的习俗,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女儿回来后倾诉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劝慰自己的孩子,怎么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妯娌和睦。女儿在公婆家辛苦了一个正月,也好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闺中好友一起出去踏青游春,话话家常,过几天轻松日子。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6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旳龙王抬头旳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旳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旳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旳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旳龙王听着民间人家旳哭声,看着饿死人旳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旳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旳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旳“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旳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旳特点。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7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惊蛰这一天就会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冬眠的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多起来。全国很多地方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谚语。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大家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二月二”这一天还要吃猪头。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一般农户人家到腊月才杀猪宰羊,等到正月一过都吃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只能留在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才能吃。为祈求这一年能风调雨顺,人们要把最好的'祭品供给龙王吃,所以“二月二”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二月二”这天吃煎饼和炒豆的人也很多。民间认为“二月二”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觉得,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就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8

二月二,龙抬头,剪头发是二月二的一大传统。今天,我就去剪头发了。

我非常讨厌剪头发,因为剪完了我很难看,但妈妈说:“儿子,你今天必须剪头发!”我说:“我就不剪!”

妈妈见对我施硬的不行,就施软的,说:“儿子,你一年级时头发更短,也不难看呀!”

妈妈对我软硬兼施,我实在招架不住,只好去剪头。

到了理发店,我先洗了头。水从头上落下来,我感觉头发都在流泪。

过了一会儿,开始剪头了,理发师拿了一把梳子和一把剪刀,先用梳子把头发捋起来,然后用剪刀剪掉,我仿佛听见头发在喊:“救命呀!救命呀!”理发师不停地重复着这个动作,过了一会,理发师放下了手中的两个“恶棍”,我刚想庆幸:终于剪完了!理发师又拿了个电动剃头刀,我暗暗叫苦:怎么还来呀!

理发师把电动剃头刀打开,剃头刀嗡嗡地叫着,似乎随时准备来“吃”我的头发。这“破东西”的速度是刚才的好几倍,我的头发就像一群绵羊,而那“破东西”的速度是刚才的好几倍,我的头发任它吃。我想:你这“剃头刀”,无名鼠辈,有啥资格剃我头发?

过了一会儿,剪完头发了,我一看地上,满是头发,那些头发就像一群残兵败将,让我不忍心看。再一照镜子,啊!这简直太难看了!从今天起,我发了个誓:以后不到万不得已,我再也不剪头发了!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9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旳龙王抬头旳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旳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旳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旳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旳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旳话,那轰轰隆隆旳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旳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旳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旳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旳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旳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旳《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旳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旳虫子,目旳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旳虫子,目旳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有关二月二作文篇10

今天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龙抬头的日子,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比如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还有许多关于龙抬头的俗语,比如: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三抬头,烦恼霉运全溜走,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

农历二月二的习俗也有很多,比如炒黄豆,炒花生,爆米花,包水饺,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玉帝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之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而我们家,做了家家户户都会给家里的孩子做的“棋子粒”做法是这样的,两个鸡蛋打在碗里,放入一点白糖,一些牛奶,一大勺面粉,再放一点黑芝麻,揉成面团,擀成薄饼,切成菱形小块,在锅中热油,不能太热,不然炸的时候会变黑,炸糊,微微烫就可以下锅了炸到颜色变金黄,浮起,就可以捞出来啦!第一锅的时候姥姥把油弄得太烫了,一下锅就变黑了,后来关火凉一下再炸的,就变金黄了。脆脆的,香香甜甜的十分好吃!

你们还知道农历二月初二的其他习俗和故事吗?

21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