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

时间: 自畅4585 分享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

高举旗帜,积极践行“四力”要求,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礼赞新中国、描绘新时代,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全方位挖掘娄底儿女的奋斗故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1

用真情温暖人心,用双脚丈量新时代,用爱心传递正能量。他们或身在一线,经历重大事件报道;或深入基层,为困难群体撑起一片天空——58位演讲人用心记录着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也用行动感动着他人,用好故事讲述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声。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董新英讲述自己从2017年至今,走遍了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近600个村,行程14万公里。作为黑龙江省十二届政协委员,她提交了多份聚焦精准扶贫的提案。“讲好龙江脱贫故事,守望每一个贫困村庄的乡愁,我与1778个贫困村的故事在继续。新闻记者一直在路上,走向2020年——不言启程,只望远行。”她动情地说。

长达一个月的卧底,不惧威胁勇于揭黑,曝光违法犯罪行为……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李诚讲述自己作为一名调查记者的心路历程。“记者不仅仅需要能吃苦,更需要勇敢与忠诚,我们发现阴暗是为了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光明。”他用坚定的语气说,使命在心,重任在肩,这一份信念,不因科技进步而变,不由潮流变换而易,矢志不渝。

人民日报社记者张烁从前辈告诫自己的两句话讲起:要想把采访做得生动,就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蹲在田埂上找感觉”。“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是要着眼时代大局,把握“大势”“大事”;“蹲在田埂上找感觉”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把采访做得扎实、深入。在著名植物学家钟扬离开的日子里,张烁一路追随他曾经的足迹,行程1万多公里,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这名“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

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的由永怀谈到自己作为驻西非特派记者,肩负新闻官和维和战斗员双重任务:“我时刻准备着,当祖国召唤的时候,重返战场。一手握笔,一手拿枪!”

……

报告会现场,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生动展现了新闻理想与职业精神,深深打动着在场听众的心。

许多新闻从业者表示要以好记者为榜样,以好故事为动力,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追求理想、忠诚职业、坚持操守、甘于奉献。

鲜活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让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黄国春热泪盈眶,“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故事才能带来真正的感动,比任何文学形象都能打动人。”

“好记者们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讲述亲历故事、诉说内心触动、畅谈着新闻理想。我感受到了优秀媒体人的风度,感受到了平凡人的温度与力量。”当代贵州杂志社李思瑾说。

辽宁营口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雷鸣说,本次“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前进的鞭策。“作为一名记者,当看到新闻报道推动问题解决的时候,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听了好记者分享给我们的好故事,心里像打开了一扇窗。”鄂豫晥革命纪念馆的沈丹说,好记者们的讲述给了她很大启发,“如何把红色故事讲得感人,让红色故事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还需加压奋进。”

“记者老师们心中有大爱,用好故事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精神,他们的讲述对我们是一次丰富的精神盛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播音系的吕佳姝说,好记者们的演讲激励着她投身新闻事业的决心,为了理想信念去追梦、去奋斗。

好故事讲到哪里,感动和力量就传播到哪里。好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展现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勇敢传播着中国声音,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也将吸引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观后感2

一、践行“四力”,以人民为中心抓落点

作为主流媒体,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开动脑力,推出主题宣传策划,不断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秀新闻产品。

(一)寻找人民群众的关切,挖掘党心和民意的共鸣点

以浙江之声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向人民报告》为例,其创新性地开辟了主题报道的传播格局,让重大主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赢得浙江省党委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向人民报告》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诸如新任县(市、区)委书记的工作情况,绿水青山有没有转化为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没有改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等。以浙江省民生实事之一的“客车村村通”攻坚行动为例,节目集中在“客车村村通”的攻坚克难上,17 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向人民报告“客车村村通”的实施情况,节目的宗旨是促进惠民项目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民。可以说,媒体通过节目展现当地政府的作为,凸显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满意”的执政理念。

(二)在百姓中找寻源头活水,让报道更鲜活、 更具泥土气息

向互联网传播学习,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总结式报道、俯视式表述的传播模式,用平民化视角进行交流对话式传播。在日常报道中,浙江之声记者活跃在不同县区、不同乡镇、不同村社,用各自的风格记录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以“最多跑一次”系列报道为例,记者蹲点浙江省的一线办事部门,实地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好的报道素材和典型案例,推出数篇“带响” 的精品报道。从“人”的个体感受说起,透过老百姓办事过程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来呈现“最多跑一次”工作的推进轨迹。如记者跟随杭州市民陈先生到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办理出入境手续,10 分钟时间就办理了一家三口的护照。记者现场捕捉到办事人员热情接待的生动音响,透过老百姓的视角来讲述“一窗办理”、流程简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

身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践行“四力”,扎根人民,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三)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融媒传播上下功夫

针对时代特点,创新传播手段,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新闻工作者应对传媒格局变化、引领时代进步的关键所在。认真践行“四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有味道的精品融媒力作,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制胜法宝。

去年以来,浙江之声致力于打造可听、可读、可视的融媒体新型广播,频率专门配备了可视化设备,培养全媒体记者。2018 年 12 月 25 日杭黄高铁(浙江省杭州市与安徽省黄山市的高速铁路)通车首日,浙江之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最美杭黄看“浙”里》,整合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沿线县(市)广播电视台,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实现新闻生产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体传播。同时,记者提前蹲点沿线各站,以走街串巷的方式,走访当 地百姓生活,展现杭黄高铁沿线美景、传递沿线好故事。为做好二次传播,浙江之声独家策划了视频直播,用视频记录了一对金婚老人乘坐高铁重游故地的暖心故事。这组短视频在“今日头条”“人民号”“央视新闻” 客户端、新浪微博等平台发布后,点击量破千万人次。

传统媒体的转型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内容的平台转移,而是运用现代手段、全新的平台,更好地提升媒体公信力,放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可以说,在技术驱动环境下,采编人员的脑力和笔力得到了一次整体的提升。

二、践行“四力”,记录时代变迁

浙江之声践行“四力”要求,致力于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建立一支兼具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采编队伍,持续深入“走转改”。

以今年 4 月由浙江之声承办的 2019 全国百家电台践行“四力”全媒体采访活动——“美丽乡村浙江行”为例,在 6 天时间里,浙江之声和全国百家电台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兵分三路,深入浙江乡村,用实际行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倾心探索融合传播,将“四力”要求落实、落细、落小,落到泥土里,落到群众中,落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层。

(一)锤炼脚力,步履不停

践行“四力”的根基是增强脚力,要走出新闻编辑室、直播室,走进百姓生活。在“美丽乡村浙江行” 采访中,记者深入走访浙江 18 个县(市、区)的近 50 个乡村,翻山越岭,步履不停。尽管路途奔波劳累,日晒雨淋,但记者都为找到新闻“富矿”而兴奋,丝毫不觉得疲倦。基层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新闻工作者只有步履不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变化 ;只有到现场中,才能看得到真实的情况 ;只有往基层去,才能听得到群众的心声。

(二)锤炼眼力,同频共振

独到的“眼力”,是宣传思想工作中分析、判断、思考的基础。看到真实的现场,看到变化的细节,才能洞察事物发展的脉络。采访中,记者不仅看到绿水青山,更看到了创造“金山银山”的内生动力。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着读者、听众、观众、网友的“眼睛”去看世界。在采访中,记者通过多种方式将浙江美丽乡村信息传递到受众身边。上海东广新闻广播的记者和主持人发挥融媒体采编的优势,向上海听众以“进行时态”全方位呈现“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中的所见所闻。“阿基米德”音频客 户端进行了 7 场音频直播,平均浏览人数过万。正是这样的现场记录与直播,把受众的“眼睛”带到了美丽乡村的一线,带到了鲜活的基层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验记者发现与洞察的眼力,同时也激发了记者思想的火花。

(三)锤炼脑力,深入思考

将现场鲜活的新闻传递到受众身边,只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发展智慧,这样才能给予报道以灵魂、内核。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走得近才能想得深。在“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中,记者平均每天走访三四个村庄,大家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采访的“刀刃”上,边走边看,边采访边思考。记者们每到一村,都积极与村干部、村民交流,关心村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思考,不停追问。

(四)锤炼笔力,融合传播

笔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妙笔生花,是政治素质、 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的集中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的成果最终都将反映在笔力上。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不仅要求记者写得好看、说得 好听,还要具有融合传播的“十八般武艺”。

在“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中,记者们往往是下车采访,上车写作、制图、编辑音频,一名记者就是一支融媒体传播队伍,颠簸在盘山路上的大巴车就是融媒体工作室。除了广播记者标配的录音笔,记者们用上了各种“工具”,如“长枪大炮”的摄影器材、最新款的口袋云台相机、便携灵活的直播设备等,可以做音视频直播,进行电话连线,实时发送微博、微信,制发视频博客(vlog)。

三、践行“四力”重情怀, 诠释美好生活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物质需求更多走向了精神追求。浙江之声抓住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机遇,在媒体融合的竞争格局中打造了“爆款”节目《星空朗读》,这也是深入践行“四力”的实际作为。

《星空朗读》自 2017 年推出后,现场参与听众 达数十万人次,音视频和图文全网浏览量过千万人次,节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2018 年第三季度广播电 视创新创优节目,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广播业内的名牌节目。2018 年年底,节目还荣获“第七届浙江 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一)以眼力发现美

两年来,浙江之声《星空朗读》节目始终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为了使“诗”和“远方”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星空朗读》表现的是人们耳熟能详和心驰神往之地。在丽水云和站,舞台倚靠梯田,将当地特色民族歌舞融入节目 ;在富春江畔,朗读者泛舟朗诵“三吴行尽千山水”;在杭州,人们在南宋御街鼓楼的城墙上朗诵“东风夜放花千树”。《星空朗读》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匠人的创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让自然之美与经典之美相互交融。

(二)以脚力挖掘美

每一场演出,主创们都会提前赶赴当地采风,结合风土人情,再定制内容。在《星空朗读》第一季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启幕站中,导演组发动浙江各地媒体走上街头,收集浙江人眼中的阿克苏印象,如冰糖心的苹果、新疆烤肉等,导演组将其制作成短片在晚会中呈现,为新疆当地人民送上温馨的惊喜。导演组还走访援疆干部专家家属,让他们对远方的亲人送上寄语,家人的叮嘱和祝福为远在新疆的援疆工作者带来暖暖的温情。

(三)以脑力呈现美

围绕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旋律,《星空朗读》节目组策划推出了“咏立潮头”系列,先后走进浙江省义乌市和温州市,40 多位浙江广电主持人齐聚一堂,忆改革开放 40 年中的浙江变迁,咏新时代祖国发展的美好蓝图。2018 年 12 月,浙江之声承办的“激荡 40 年——浙江省新闻界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场晚会”,创新性地将浙江卫视理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记者版搬上舞台,邀请记者讲述镜头下的改革瞬间,为节目注入深沉大气的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

(四)以笔力书写美

《星空朗读》在内容上,从最初的“搬运经典”升级至如今的“创造经典”,全面推出文化定制模式。节目组邀请鲁迅文学奖得主黄亚洲、著名作家海飞等担任《星空朗读》的文学顾问,并请浙江省内的优秀作家、诗人组成了创作团队,定制创作出《我来了,义乌》《大潮起钱塘》《归乡的路》等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新潮气息的作品,唤起观众与听众强烈共鸣。

四、践行“四力”有担当, 引领时代正气

浙江之声在践行“四力”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能够目光敏锐,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引领时代正气。浙江之声策划的“万朵鲜花送雷锋”“一杯水”等大型公益活动就是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

2011 年 3 月,浙江之声创意并发起了“‘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 9 届。9 年来,群众通过热线电话、网络等渠道,向浙江之声和浙江省 60 多家市县广播电台推荐身边的“雷锋”2 万多人,送出鲜花 3 万多束,参与活动的人数达 10 万人。浙江之声把浙江的“最美”现象放大到全国,提升“最美浙江人”品牌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联合山东、湖北、陕西、重庆、新疆、内蒙古、福建、广西、贵州、青海、海南、吉林等地 12 家省级广播媒体同步组织这项大型公益活动。2019 年,活动突出弘扬奋斗精神,倡导以实际行动学习和致敬身边榜样,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社会正能量。

“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感动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的品格。它向社会传递出对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文明风尚的赞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百姓心中。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奋进的时代,浙江广播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认真践行“四力”,立足于最坚实的实践基础、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捕捉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47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