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典故 >

战争诞生的成语典故5则

时间: 国远21269 分享

  战争是古代将领斗智斗勇的时期,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城下之盟

  公元前700年,楚国兴兵讨伐绞国,楚国的大军把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而绞国人坚守城池,不肯出战。楚军虽然几次发起强攻,却都被箭雨逼退,始终不能接近城门。楚军的统帅见攻城受阻,只好暂时下令让大军撤到南门休整,又命人赶回国内禀报楚武王。

  将军屈瑕对楚王说:“绞国人行事鲁莽,眼光不长远。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采用一个巧妙的计策对付他们。”楚武王觉得他的计策很高明,就吩咐楚军按计行事。

  次日,绞城城外突然出现了好几拨楚国的樵夫,他们或砍柴或伐木,忙得不亦乐乎。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楚国士兵装扮而成的。

  绞国的将军发现樵夫后,怒上心头,立即派出士兵抓捕那些樵夫。没多久,士兵们就抓回了三十个楚国樵夫。绞国将军大喜,重重奖赏了立功的士兵。

  一天后,又有很多楚国的樵夫来城外打柴,这次绞国的士兵不等主将吩咐,就私自出城抓人。此时,隐藏在北门附近的楚国伏兵趁机猛攻绞城,逼近绞城城门。绞国人慑于敌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后人就用“城下之盟”来形容被迫签署的屈辱条约。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荀息说:

  “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从善如流

  春秋末期,楚国是公认的强盛之国。公元585年,楚国派军攻打郑国,由于双方国力相差太多,郑国很快就抵挡不住楚国的进攻了。郑国急忙向自己的盟友、当时的强国之一晋国求救。晋景公便任命乐书为主帅,统领援军赶往郑国。晋军到达郑国境内后,与楚军狭路相逢。楚军认为晋士气正旺,没有与之抗衡的把握,就主动撤军回国。

  乐书心有不甘,不想无功而返,就去攻打亲附楚国的蔡国。蔡国和郑国一样,也是一个弱国。如今无端遭遇兵祸,只好向楚国告急。楚国闻讯后大为恼火,立即派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前去解围。

  得到楚国军队到来的消息后,晋军将领赵同和赵括主动请求率军出战,乐书听了就要向楚军下战书。

  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贏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乐书说:“正确合理的意见才能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都是我国的贤士,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他们反映的才是大多人的想法。于情于理,我都应该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然后,他便命令军队回国,没有和楚军针锋相对。

  两年之后,乐书见楚国忙于他事,立刻率军直扑蔡国、沈国,轻轻松松地就取得了胜利。人们因此称赞乐书:“乐书从善如流,做事非常妥当!”

  乘风破浪

  宗慇是南朝宋代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他自幼胸怀大志,有一回,叔父宗炳询问他的志向,他慷慨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了这惊人的话语,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宗愨少年时,时局比较稳定。很多人都想靠文学才能谋取前程,不愿演习武艺。可是宗慇却热衷习武,很多人因此而轻视他,认为他不求上进。

  宗慇长到十四岁时,他的兄长宗泌将要娶

  亲,宗家人高高兴兴地张罗着这件事。可是婚礼当夜,宗家突然闯进了十几个强盗。家人全都慌乱不已,纷纷四处躲避。这时,宗慇英勇地站出来保卫家人,把那群强盗赶跑了。

  公元446年,宋文帝命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征讨林邑。风华正茂的宗慇自告奋勇地请求随军出征。宋文帝认为他虽然年轻,却胆气十足,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授予他“振武将军”的封号。

  临阵对敌时,林邑军驱赶着一群经过训练的大象做先锋。象群以惊天动地之势向宋军的阵地冲来,宋军顿时阵脚大乱。在象阵的攻势下,宋军连连败退,主帅一筹莫展。宗慇对主帅说:“狮子乃是百兽之王,我们可以造一些假狮子来吓退象群。”主帅当即命人照办。

  双方再次交锋时,林邑军故技重施,再次驱使象群出战。宋军便把连夜赶做的假狮子拉了出来,象群被獅子吓得慌不择路。宋军士气大振,勇猛出击,轻松贏得了胜利。

  宗慇不仅多智谋,而且很有雅量。他的家乡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业殷实,每次宴请宾客时都会摆上山珍海味。但宗慇登门拜访时,庾业却说:“宗慇出身行伍,向来不讲究饮食,简单地做些家常便饭就好了。”宗慇毫不介怀,从容地吃过饭才告辞。数年后,宗慇做了豫州刺史,巧的是庾业在州里担任长史,成了他的下属。宗慇对他坦诚相待,绝口不提当年之事。

  宗慇的声名渐渐远扬,他的言行也为世人所推崇。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拥众作乱,为骗取士兵的支持,他谎称宗慇是他的盟友。士兵们听了,就大胆地跟着刘诞谋反叛乱。后来,宗慇奉命跟随朝廷的军队一起平叛。宗慇单枪匹马地来到城下,对着城上大喊:“宗慇在此!”城上的士兵看到宗慇后,都没了斗志。宗慇顺利地平定了叛乱。

  宗慇累立功勋,被朝廷封为洮阳侯,官拜左卫将军。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一生,让世人称许不已,更激励了无数后来者。而“乘风破浪”这个成语也广泛流传开来,直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有志之士。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曹操准备对荆州用兵。当时,驻守在襄樊地区的曹军将领曹仁,正处于和荆州守将关羽相持的局面中。关羽的大军围住了襄阳,而曹仁则坚守樊城。七月,曹操命令于禁率救兵解樊城之围。

  当年八月份,樊城连降大雨,汉水水势暴涨,关羽便引汉水淹灌于禁大军。曹军损失很重,主帅于禁无奈之下只好向关羽投降。关羽又将大水引向樊城,致使数段城墙塌陷。

  曹仁的部属都陷入了恐慌中,纷纷劝说曹仁弃城逃跑。奋威将军满宠力排众议,他劝曹仁:“洪水的来势虽猛,但雨停之后就会很快消去。要是我们现在弃城,那么从此洪河以南就将落入敌人手里了,请您慎重决定啊!”曹仁考虑之后,与将士一起发誓与城共存亡。

  .曹操很快又派将军徐晃带领第二批援军前往襄樊。徐晃知道自己统率的军队数量较少,且以新兵为主,实力较弱,不宜与关羽正面交锋。所以他先在阳陵坡一带扎下营寨,准备相机行事。徐晃写了一封信,令人将信缚在箭上射进樊城,告诉曹仁援军已到。与此同时,曹操也在调集其他援军。他还派人通知徐晃先按兵不动,等会齐诸军之后再发起进攻。

  这时,徐晃发现关羽的一支军队屯驻在偃城。他就带着兵马在偃城郊外挖掘沟堑,佯装欲断绝偃城的退路。守军信以为真,匆忙烧毁军营,撤离偃城。徐晃随即占据了偃城,他两面连营,慢慢向关羽的大本营推进。这时,殷署、朱盖率领的十二营援军也恰好到达樊城附近。徐晃当机立断,订下与曹仁里应外合夹攻关羽的作战计划。

  彼时,关羽的军队分成两部分驻扎在围头和四冢两地。徐晃用声东击西之策,对外宣称要攻打围头,暗地里却率主力去攻打四冢。关羽发现他的真实意图后,又惊又怒,急忙率五千将士迎战。徐晃和手下将士勇猛作战,将关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之后,徐晃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杀进了关羽大军在樊城城下设下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大军从外向里布下了十重防御,而且在阵中密布陷坑和鹿角(用削尖的树枝组成的鹿角状防御物)

  等障碍物。尽管他们防守得如此严密,却依然挡不住徐晃的攻势,被杀得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战后,曹操亲自写了一封表彰信,派使者送到徐晃军营。信中写道:“我为将三十余年,所听闻的古代通晓兵法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将军一样,长驱直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所向无敌,令敌人闻风丧胆。”


相关文章:

1.来自战争的成语典故5则

2.来自战争的成语故事5篇

3.来自晋朝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4.宋朝经典成语故事5则

5.来自汉代的成语故事5则

21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