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民俗文化 > 对联 >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时间: 泽慧0 分享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对联创作时遵循的一种音韵格律原则。在汉语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普通话简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基础上,对联要求其上下联的对应位置字音要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交替。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篇1)

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 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 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 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 虽无固定的格式, 但必须是平仄交错, 互相协调, 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 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篇2)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这是因为:

(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1999年1月2日299期《中国楹联报》上湖南黄炳麟先生“富有特色的当代联语”中的几副对联,是很好的对联。现妙录其中一副: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这副对联,尽管在对仗上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它充满时代气息,很有特色。其他几副也是如此。如按古板的平仄要求,恐怕就要被枪毙了。

二、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

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 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我看没有什么不好。

“发展是硬道理”后,有一年春节,我用这句话撰了一副对联: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这副对联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而写的。

三、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

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 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可人们就是喜欢它。

四、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

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既奇特又贴切,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可见,在自身交替方面,事实已经放宽,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

还有一个“粘”的问题,应放到提高的范围去研究。为了普及,在一般的情况下,应该放宽,不去考虑。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一、群众的观点:

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限制上要放宽一些。要看不同的对象,逐步提高。”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当前大力普及的时候。

二、发展的观点: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有无限的生命力。 一方面,对联如果不继承格律诗有关对仗等一些本质的要求,那么对联也就不成为对联了;另一方面,如果从对联产生之日起就一成不变,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不发展白话文和新诗歌,今天,我们的文章、诗歌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在大力普及、发展、提高对联的时候,“五四”时期那种革新精神不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吗?

三、时代的观点: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对联也一样,随着历史、跟着时代在发展在前进。只要是有时代气息的词组、语音、习惯、节奏,我们都应吸收到对联的创作上来,平仄和对仗,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和时代相适应,绝对不能因循守旧而远离时代。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对联是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有个合格不合格的问题。大家知道,为对消费者负责,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为对读者负责,不合格的对联,理所当然的我们不予承认。对合格的对联,能不能分个精品(优秀)、一等、二等、三等,和物质产品一样,分个品牌、一级、二级、三级。正如和物质产品一样,也不能只准许品牌才能进入市场。只要是合格的对联都应该承认,白璧无瑕当然好,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应该受到欢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满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利于楹联事业的普及,才能真正促进楹联的发展和提高。

221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