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对联>

最新对联的故事大全

时间: 鑫城0 分享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的故事

第一幅对联:十一月十一日,八十春八十秋。

这个事情也是非常有趣,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文学家刘凤诰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翁因为过生日,所以就找上了刘凤诰,想让他给自己写一副寿联以此来高兴高兴,刘凤诰接过纸张后就对这个老翁说“老人家,你是何时出生啊?”老翁回答道“十一月一日”接着刘凤诰就在纸上写到:十一月十一日,以此来为上联,其实大家也看见了,刘凤诰把十一月一日听成了十一月十一日,这个老翁看见后也是暗自叫苦,但是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已经写上去了,随后刘凤诰又问老翁多少岁啊?老翁答道“正好是八十岁”随即刘凤诰就在纸上写出了:八十春八十秋,这样一个下联。看来刘凤诰估计是平时看书看多了,以至于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写错了!

第二幅对联:生前既不离左右,死后何必分东西。

中国文化是非常讲究规矩的,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有规矩,如果你你仔细研究这些各种各样规矩,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些事情,这个幅对联背后的故事就是和埋葬人有关系的对联,话说是有这样一个商人,因为早年的时候做生意发家了,但是不幸的是自己的父母却相继去世,有了钱他就想把自己的父母进行合葬,但是在埋葬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懂规矩,所以就把自己的母亲埋在了东边,父亲埋在了西边,后来经人提醒才知道埋错了,于是他就在父母的面前立下了两根石柱,想请人写一副对联来弥补这个错误,但是请了很多乡士来他们都没有搞定,后来他就请了一个进士,进士到了一看就写出了:生前既不离左右,死后何必分东西。路过的人无不赞赏!

第三幅对联: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尸(诗)。

对联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一般熟知的对联都是两个人一个出上联一个出下联,还有就是一个人自己写上联和下联,这两种形式一般都是要表达出来或者是写出来,以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对联里面还有哑联,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就是一副哑联,话说当年苏轼和自己的好朋友佛印在江上游玩,正在两人欣赏风景的时候,忽然间苏轼把手往左边岸上一指,随后又指了指佛印随后爱而不语,佛印随着苏轼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黄狗在岸边啃食骨头,随后瞬间明白了苏轼的意思,把他写有苏轼的诗词的蒲扇顺手放在水中一泡,接着两人四目相对也是哈哈大笑,这就是一个哑联不用说出来,讲的是就是: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尸(诗)。

第四幅对联:门外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这个故事和明朝的翰林大学士解缙有关系,解缙年轻的家里面非常贫穷,当时他就住在当朝尚书曹尚书府邸的竹园对面,有一天他就在自家的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门外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随后就被曹尚书看见了,他心中就不高兴了,自己家的竹子怎么可以被人家用的,更何况还是一个穷鬼,于是他就命人把竹园的竹子砍去一截,解缙看见后就在对联上加了两个字:门外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随后又被曹尚书看见了,他更加的不高兴,没想到砍去了一截你还是能写,于是他就叫人把竹子全部砍了,解缙看见后又在这个对联上加了两个字:门外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看见后也是对这个解缙没有办法了!

第五幅: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这幅对联也是非常有趣,这个故事也和解缙有关系,话说当年解缙当官后因为为人正直,所以当时一些权贵就设计了一个宴会,想让这个解缙出丑,当日解缙也是如约赴会,随后一个权贵就拿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对联对解缙说:我这里有有一个上联,苦于没有下联,望先生赐教,随后就把上联说了出来: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句),随后很多附和着鼓掌叫好,解缙坦然自若说道:恕我冒犯了!只见解缙答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随后这帮人听见了解缙的下联于是气愤离去!

对联的故事

对联又称为楹联或是对子,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对联可以说是我们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古代民间对联是非常流行的,所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很多的千古绝对,当然对联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存在,所以人们对对联的喜爱一直都有,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也都很喜欢对联,我们可以研究赏析古人留下的千古绝对,我们也可以创作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绝妙,就在于透过对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从对联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慧,当然了对联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一种文化风气,其实老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对联的创作也和老百姓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很多对联背后都会有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正是这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中才产生出了很多的经典之对。

接下来我就分享几个好玩有趣的对联故事,以供大家赏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跟过寿有关的小对联故事,据说有一位八十岁的老翁过生日,古代过生日的时候也有贴对联的习俗,所以家里人就请当地有名的才子,为老人写一幅祝寿的对联,才子询问了老人的生日,于是写下了上联:“十一月一日”,正好是老人的出生日期,家人看了觉得这叫什么对联,但是也没敢吱声,毕竟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写出的对联定然不会太差的。

于是才子又问了老人的年龄,所以就有了下联:“八十春八十秋”。这副对联也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对了。还有一个对联故事更有趣,从前,有一位商人,父母去世后合葬,由于不懂规矩,误将父亲葬在了西边,母亲葬在了东边,后来有人提醒,商人决定改一改,但是又不好移坟,于是便在坟前立了两个石柱子,准备请人写幅对联,请了好多人,都写不出合适的来,当时乡里有位进士,说可以试一试,于是便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生前既不离左右,死后何必分东西”。是不是很贴切呀。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相传,在清朝时,有一个官员被调到另一个地方去督办,这位官员视财如命,到了地方是横征暴敛,中饱私囊,不断的收刮民脂民膏,这百姓哪能受到了,于是就有人给这位官员写了一副对联,委婉的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这副对联是这样的:“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告诉官员你还是快点走吧,你再留下来,地上的皮都要别你抠完了。

最后再来一个,这个这是特别有趣,相传,有一位地主,读过一点儿书,但是特别喜欢附庸风雅,有一天,为母亲祝寿,就想在门口贴幅对联,于是请人写了一幅:“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本来挺好的一幅对联,可是老地主却不满意了,今天是给老母亲过寿,怎么对联中都没提到母亲呢,于是老地主就想着还是改一改吧,于是上联就改成了:“天增日月妈增寿”,可是上联既然改了,下联就得跟着该,于是老地主想了想就写出了下联:“春满乾坤爹满门”。而且还自认为改的特别棒,爹妈相对,绝妙!

对联的故事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清朝有个宰相张英,平时喜欢对联,很有一些文才。有一次,他到民间微服私访,碰上那里的农民用稻草捆秧,一位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其上联是:

稻草捆秧父抱子

这上联妙在前半句“稻草捆秧”是写了眼前实景,下半句以“父抱子”来作比,以“稻”喻“父”,以待插之“秧”喻“子”,颇为生动传神。

张英在田头想了好久也没有对出下联,回家后他和夫人谈起此事,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他的话正好被一个侍女听见了,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笑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就是:

竹篮装笋母怀儿

这下联对得工整巧妙,和上联一样暗含几层比喻,而且和上联意境相合,堪称绝对。张英连连点头称赞。原来这侍女虽是贫苦人家出身,幼时也读过一些诗书,灾荒之年被卖做女婢,她小时侯常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所以能出口成章。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齐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

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闲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n]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闲看门中月。

“闲”,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闲”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 “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思耕心上田。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

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三强韩魏赵

九章勾股弦

1953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

“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

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之后,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最新对联的故事大全相关文章

小学生讲对联小故事大全

对联大全最新对联合集

对联大全2020最新篇

最新对联集锦大全

2020最新春节对联上联下联横批大全

小故事大全2020最新

小学生对联故事

民间故事最新集锦大全

2020春节对联带横批100副

关于历史典故的对联

58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