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时间: 晓芬0 分享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

语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也为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学习。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回顾旧知,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自主积累词语。

2、温习、回顾《酸枣情》的倒叙手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倒叙写法的作用。

3、通过“咬文嚼字”了解人们对月亮的不同称谓,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的有关月亮的知识。

4、自主阅读短文《走月亮》,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

5、开展一次介绍中秋节的语文生活,让学生《难忘的中秋节》为题进行习作练习,要求写出活动的经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巩固积累词语;掌握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习作,围绕一个主题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⑴、“读一读,记一记”

1、出示词语: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3、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

4、指名说自己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将错误频率较高的字注上拼音反复识记。)

5、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⑵、“读一读,写一写”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在课桌上书空。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倒叙写法的作用。

4、思考:这片钥匙有什么作用?你还读过或看过倒叙守法的运用吗?(鼓励孩子们联想到电视剧或其他书籍中的倒叙手法。)

三、咬文嚼字。

1、自由读文。

2、指名说:人们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称谓。

3、古诗赏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其中把月亮的称谓是什么?

4、拓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月亮还有什么其它的美称。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本单元教材的主题。

——享受亲情

二、自主阅读。

1、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阅读短文《走月亮》,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说一说:读文后,你们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画面一:

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柔和的月光照亮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画面二:

一个和妈妈手牵手伴着月光在村子里散步的小男孩。

3、质疑:“我”和妈妈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走月亮。“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再读短文。

4、集体反馈。

5、哪些句子体现了“我”和妈妈之间的浓浓的亲情,请找出来,反复朗读

6、读一读阅读提示,品悟文法。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中秋节到了,中秋节的情景你一定爱记忆犹新吧。

2、谈谈有史以来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中秋节。

二、口语交际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可以说一说自己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要求说出过中秋节的过程;可以背诵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可以将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还可以介绍当地的一些过中秋节的风俗人情。

2、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听后可以质疑,并请求主人解疑。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都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自行选择描写的对象,可以口语交际的经过,也可以写有关中秋节的某个侧面。

②如果是记叙一个难忘的中秋节,不仅要写出活动的经过,还要进行适当的场面描写,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互相启发,然后再写。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

2、激起学生读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具准备:

歌曲《月亮船》

教法学法:

导读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师:师生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散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3、解题。(走月亮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教师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小老师,不明白的词语画下来大家一起交流。

3、指名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字词。

5、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6、指导书写。“载”和“栽”“裁”对比记忆。

7、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描写美好月夜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认真读一读,并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八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3、 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景色串起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配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1、指名范读,师评价。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评价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五、课后作业

摘抄描写月夜美景的段落或句子。

板书设计:

走月亮

景美—————情浓

(调动感官走月亮) 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宅蔽骤燥搜掘钳慎弃朴址糙”等几个生字,理解积累遇而安”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修建的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学习课文,进行语言感悟的同时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材简析:《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语第九册第七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把这些介绍事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从教材编排来看,本册有两个训练重点,一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一是阅读有一定速度。因此教学中要巧安排,精训练,突出这两个训练重点。

学情把脉:

1、《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处于本单元第二篇的位置。在学习《鲸》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所以在教学课文时学习说明方法,以自读自悟为主。

2、能力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继续贯彻落实“大语文”思想,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由课内带动课外,走近名家名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学前准备:

1、蟋蟀的图文资料;法布尔及《昆虫记》的简介。

2、字幕片。

教学流程:

一、趣味引入

A、猜谜语:头插野鸡毛,身穿滚龙袍,一旦遇敌人,作战呱呱叫。

B、诗词吟诵寻找“蟋蟀”,了解它的别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自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蛐蛐、油葫芦、促织、趋织。

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

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

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

由于蟋蟀善鸣好斗,不少人偏爱它,而对它的坏处反不以为然了。其实,蟋蟀是农业害虫,不论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和根。

C、交流对蟋蟀资料的搜集:用简单一二句话。目的在于加工整理信息。

【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动物孩子有一种天生的热情,辅之以猜谜语的游戏形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继续学文蓄势。在岳飞的诗词中寻找蟋蟀,既是“大语文”——诵读的渗透,又隐含习作并不玄奥。只是有感而发。只要表达需要,一切皆可入文,一切皆可成诗。语文学习与运用在我们生活的第一个角落。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

二、提示课题,自主质疑。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蟋蟀的家中做客,共同学习23课《蟋蟀的住宅》(板书课题)故意写成《蟋蟀的洞穴》学生到黑板前修改成正确的。其余学生思考质疑:动物的住处生物学中一般叫什么?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之为“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怎么建造的》……(老师相机板书:特点、建造等词语)

【意图】题目为文章的眼睛,是课堂学习重要切入点。当然没必要每文必从课题入手学文。法布尔称蟋蟀的洞穴为住宅,有其用意:暗含了作者对这种小昆虫的敬重与喜爱之情。学起于疑。有问题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培养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语文学习本身更重要。学校学习不只是把“?”变成“。”,还应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去探寻生活中的大“?”。这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一个体现。

三、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A速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多扫视几遍,加深印象。

B浏览各个自然段,想大意,归并加工成课文主要内容。

C汇报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意图】突出本册及本单元训练重点:速读;渗透方法指导:生字多看几遍,有意注意加强,印象就深了;生词在行文和上下文中多扫视,意会大概意思;主要内容的概括为语文能力

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应随时予以点拨。这里主要是针对本文的特点,指导最基本的段意合并法归纳主要内容。理清行文脉络似乎是要摒弃的糟粕。个人观点是:我们原来把分段说得太多,讲得太深,做得太细。走了极端,以至于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段落。理脉络没有毛病,只是要定位在整体把握,从整体入手心中架构出文章的粗线条的轮廓,分段(理脉络)不是终极目的,只是“从整体入手”这个课程标准的思想的具体操作层面的体现。原来的做法有些舍本逐末,这是不可取的。

四、细读课文,研究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1、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尝试解疑。

N1,住宅特点:

A向阳:光照温和;B干燥:一定的排水优良,一条倾斜的隧道……C隐蔽:青草丛中,门口有一丛草,从来不碰……

【意图】顺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或者在本组合作解决难题,初尝成功的喜悦。但这只是浅表地自能读书,还需要师生合作进行深入的感悟,方能得语文之精要。

2、设置情境,转换角色,研读课文。

A动手画一张蟋蟀住宅的示意图,准备参加动物建筑博览会。

B假设我们就是小小建筑师——蟋蟀,为博览会参观的人做好解说。

学法建议:结合课文,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评出优胜进行张贴展览,比一比哪组有特色。

C上台展示解说。

【意图】在学生感兴趣的课堂语文活动中,自主合作,全员参与,潜心会文。反复涵咏,学习语言,认识事物,运用语言,学习表达,为课下习作做准备。在小组学习方面,引导学生合作方法:有明确分工,有团队意识,人人为小组出谋划策,承担责任。上台解说也有培养学生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进一步培养。而解说词的准备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加工提高,是内化文本语言之后的输出与外显,这种竞赛形式也是关注了学生的持久兴趣。

预设:

N1如果学生只注重解说蟋蟀住宅的特点,提示也要附带建造的过程。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工具柔弱(工作情景):前足扒土,钳子搬大土块。后足踏地,后腿铺平。

整修:时间长。随着身体的增长和天气变冷不断加阔。

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篇5)

教学内容: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2、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一个晴朗的夜空动物们开音乐会,青蛙打鼓,蝴蝶跳舞,百灵鸟唱歌,一片歌的海洋,其中有一位小提琴王子非常惹人注目,小提琴拉得很棒,孩子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这节课去它舒适的家做客,了解关于它的一些秘密好吗?

课件出示课题:蟋蟀的住宅。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课件: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特点、建造)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出示课件: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出示课件: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出示课件)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cāo)

慎 (shèn sèn) 重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出示课件: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7课《蟋蟀的住宅》(出示课件: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小蟋蟀那舒适的家。上节课新学的字词大家还记得吗?课件出示词语。大家对字词掌握的真棒,相信在这节课里我们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都写了哪些内容?谁能简单地说说。(出示课件:特点、修建)

2、咱们再认真默读这两方面的内容,相信你们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边读边做批注。

3、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呢?从住宅特点和修建这两方面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到小组中交流一下。

二、研读“住宅特点”部分。

1、(出示课件)“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骤雨?知道什么是骤雨吗?

又大又急的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怎么会这样呢?再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

向上倾斜,利于排水。骤雨袭来,小家伙在这九寸深、一指宽的安乐窝里高枕无忧。有个安稳的住宅多好哇!

谁想读读这两句话?

谁来比划一下九寸是多长?大约30厘米。“九寸深,一指宽。”两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样的隧道对身长只有2、3厘米的小蟋蟀来说,真够宽敞舒适的了!谁再读读这两句话,抓住关键词读出你的感受。

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联系上下文看看。(课件对比显示第二自然段整段。)

这儿正好符合他的选址要求:排水优良,阳光温和。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别的昆虫可不会这样,他们……(找个临时的隐蔽所。)

不会精挑细选,随随便便找个窝就住下来,这就是随遇而安,可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一定要慎重选址……)

原来小蟋蟀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住宅,和他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是分不开的呀。而且这样宽敞舒适的住宅是他一点一点挖掘的。自己试着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与众不同的小蟋蟀。谁读给我们听听。

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有这样宽敞安稳的家,咱们一起读:(出示课件:“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咱们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学,把蟋蟀和其他昆虫这么一比较,就觉着这小家伙和咱们人一样,很有头脑嘛,它给房子选的地段、环境还真不错!而且还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呢。难怪法布尔称这里是住宅!

3、关于住宅的特点,还有同学想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吗?

房子内部情况。(出示课件:简朴、清洁、干燥)住在里面肯定很舒服。咱们一起读读这两句。(出示课件)

门前的平台。

劳累了一天的小蟋蟀,他也懂得要放松放松呀。(出示课件)读读吧。

月夜弹琴,多么会享受生活的情趣呀。想象一下,他会唱什么呢?

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舒适温暖的家呀!

学生谈到门前半掩的草。

噢,打了个比方,这丛草不正像咱们房子的门吗?多么形象呀!

蟋蟀为什么只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呢?这丛草怎么不全部遮掩而要半掩呢?别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更安全吗?大家读读书,(出示课件:插图)能解答吗?(出入方便、通风、利于光线投射,也好排水。)

高,实在是高!这“半掩”的学问还真不小啊。难怪他再饿也绝不去吃这丛草,连碰都不碰。明白了吗?小小一丛草,安全护家门。住这儿真够安全、真够隐蔽的。

小结:瞧瞧这小家伙,他这房子地儿选得好,屋外屋内安全舒适,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和我们人的住宅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读到这儿,我们不由产生这样一些疑问: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他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三、研读“修建”。

1、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安逸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8-10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快速浏览一下,谈谈你的发现和感受。

2、学生读句子说感受。

(1)第8自然段。

请大家画出表现蟋蟀修建住宅的动作的词语。(课件出示)

这个小不点,就是这样,用他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修建了是他身长10倍的住宅,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大家一起读读,感受感受。

(2)第9自然段。

多么勤劳的小家伙!你能读读这段吗?

(3)第10自然段。

法布尔还观察到主人靠这柔弱的工具用一生的时间来修整住宅。这小家伙真的是“不肯随遇而安”。谁想读读最后一段?

3、教师小结: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扒土、搬土、踏地、推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难怪法布尔在文中写到出示课件:“假使……伟大的工程”。全班齐读(出示课件:伟大的工程)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

2、大家再读读这三句话(课件出示),同样都是指蟋蟀的住所,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达。你能体会出这样的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

(1)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3)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也会不一样。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法布尔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就流露于这字里行间啊。

五、作业。(课件出示)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198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