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最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篇

语文的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达。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题解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笃志前行。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诸葛亮的童年经历

诸葛亮,他9岁就没了母亲,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从父诸葛玄本是豫章太守,就把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带到他做官的地方,打算帮他们弄个一官半职。没想到朝廷罢了诸葛玄的官,所以计划都成了泡影。他们只好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又在不得意中死了,诸葛亮兄弟断了生计,只好在隆中搭建几间茅屋,辛勤劳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流浪生活给了他思考天下大事的基础,还真的是苦难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党人起义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四岁。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本是东汉王朝的司隶校尉,相当于京城警备总监,只可惜诸葛丰为人过于刚强正直,得罪了善于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于是,皇帝便免除了诸葛丰的官职,废为庶人。诸葛亮生活也就转入悲惨,但祖父的高风亮节,却遗传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曾任泰山郡郡丞,母亲是章氏,兄弟三人,姐姐一人。诸葛亮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诸葛亮的父亲又娶了后母,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丧失双亲的诸葛亮兄弟,由于后母无力抚养,全靠从父诸葛玄接济。

诸葛亮本出生在琅琊郡属徐州。董卓之乱,关东诸侯勤王起义的战争,徐州在陶谦力保中立的政策下,总算没有收到波及。但是,雄踞克州的曹操,其父亲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便兴兵攻打徐州,于是,整个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马乱之中,位于徐州的琅琊郡也遭到波及。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诸葛玄,离开家乡,暂避战乱。也就这样,诸葛亮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从父诸葛玄被反董卓集团的南区领袖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年幼的诸葛亮兄弟前往赴任。但年纪已二十一岁的诸葛亮的长兄,必须担负重建家声的责任,因此他决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篱下,几经思索后,便和继母远赴江东,一家人从此离散,各奔东西。

诸葛亮跟着从父诸葛玄从徐州北部经由泳州,南下到豫章的流浪旅程中,所看到的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土地荒废,人民妻离子散,善良的百姓被迫拿起刀剑铤而走险,从事盗匪生涯,这种悲惨的流浪情境,给诸葛亮的人生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诸葛玄到任后,东汉朝廷又派来朱皓担任豫章州太守,朱皓上任后,便从扬州刺史刘镖处借来大批军队,诸葛玄的后台袁术正在和曹操交战中,自顾不暇,导致诸葛玄势单力薄,无力抵挡。为了顾全面子和家人安全,只得被朝廷免去了官职,匆匆撤离,诸葛亮又一次陷入苦难的流浪生涯。

家乡是无法回去了,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来到荆州的襄阳城,去依靠老朋友荆州刺史刘表。荆州刺史刘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声望极高,他不赞成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所以一向闭关自守,既不参加董卓和反董卓联盟的战争,对袁绍、袁术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保持中立,所以荆州内部还算稳定,不太受东汉末年战乱的影响,而且文风鼎盛,是个相当不错的“避难港”。

也就这样,诸葛玄委屈地做了刘表的幕僚,一年之后,他一病不起,幸好刘表仍顾念旧情,承担起诸葛亮一家的物质生活,诸葛亮的姐姐也嫁给了荆襄名门庞德的侄儿庞山民,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十六岁的诸葛亮便决定带着弟弟独立生活,他将从父诸葛玄仅有的些微财产变卖,直接去晋见刘表,表明自己自力更生的意愿,刘表十分高兴,便帮助他们以极少的代价,在襄阳城西二十多公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将这两兄弟安顿下来。诸葛亮也就这样,结束了流浪生涯,在隆中找到了第二故乡,搭建了几间茅屋,自行耕种,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从丧母到丧父,从从父的做官也被迫免职,从山东到山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诸葛亮的童年真的是流浪孤儿,命运十分悲惨,辗转千里之远,仅仅逆着长江到荆州,就要有十几天的舟楫颠簸之苦。幸好,诸葛亮还年轻,虽是流浪孤儿,却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流离之间,也更体会了家园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诸葛亮的成年经历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博才多能的诸葛亮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书法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习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习书法。

绘画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文学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3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习册。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 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 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师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师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

(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

(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

特征

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

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矮松

越发青黑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受不住大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山的关爱,情和景融在一起了。

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比喻

山尖

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

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1.板书习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习作《家乡的冬天》。

199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