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5篇】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人的思辨与判断能力,通过解读文本和推理推断,锻炼人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语文下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3.、指导朗读,赏析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声说成语“马到成功”

2、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知识: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女生读第一段

(3)、男生读第二段

(4)、齐读第三段

3、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补充下列词语的读音)

祗槽枥石骈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明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我来背一背

2、分析第二段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

明确:无知、无能、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我来背一背

3、分析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4)、我来背一背

四、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这是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迁移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七、大家谈: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我来写一写: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3、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习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八年级语文下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

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直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1)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2)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3)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语,教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挑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揭谒见。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髫()恰

诣()骥()津()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1)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 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了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一停数,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布置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芳草鲜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③ 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④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背诵全文。

199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