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

时间: 钦容0 分享

语文教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或写作表达能力;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如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

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

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

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_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

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

二、含英咀华读故事

1、听读——走进文本

要求:认真听,正字音、断句读

2、朗读——感知内容

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

2、指名三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点评。

3、译读——掌握词语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不理解的地方小组间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归类检查: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一词多义固定句式

4、分角色朗读——把握形象

要求:体会人物的语气,态度,可以适当地加入动作等肢体语言,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把人物心理活动直白地说出来。

妻子:对邹忌是偏爱,非常肯定邹忌之美。“亲爱的,当然你美,不要说徐公比不上你,全世界的男子您是最美的,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啊。”

妾:地位低微,必须顺从妻子的观点。“老大说你比徐公美,我哪敢说你比不上他啊,说出真相来,既得罪了老大,又得罪了你,我这日子可怎么混!做一只“她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就是我的命!”

客:语气平淡,敷衍应付。“你这样问,我哪里好意思说出徐公比你美啊!我可是有求于你,惹你不高兴,我不是不识时务,自讨没趣吗?

邹忌:幸亏我没有被这三个人蒙蔽。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要听到周围的人说实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不是诚心来欺骗我,但由于各怀心事各怀目的,都隐瞒了事实。由此可见,听到耳朵里的不一定是真话。家庭小事如此,国家大事更是如此。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听到的会是真言?糟糕!我必须去见大王。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明白我的苦心的。

齐威王:我就知道邹忌这家伙今天来见我,绝非只谈家庭琐事。作为一家之主他听不到真话,显而易见,作为一国之君,我听到的更是一些明哲保身的顺耳之言甜言蜜语啊。看来,广开言路,倾听逆耳真言才能掌控国家弊端,从而革新政治,取得大治啊。那就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吧!

教师: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可以看出大家对人物形象把握地很准确,很到位!这取决于你们反复读书,认真揣摩。读书就要这样,在有限的文字里玩味,挖掘出丰富的意蕴。好,我们继续探究和挖掘!

三、探究挖掘品故事

1、说说邹忌其人

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邹忌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求实的精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两次“窥镜”,都是在调查研究。俗话说三人成虎,邹忌没有相信三人的话,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暮寝而思之”,说明他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受别人的谎言所迷惑。

分析很好,课堂上我们要手不离书,字字有依据。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2、谈谈威王的态度

思考:齐威王对邹忌的进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从哪里可以看出?

A语言“善”:是他肯定邹忌讲的对,讲的精彩;表明自己的态度,接受邹忌的建议虚心纳谏。

B从他下的三条命令可以看出,他纳谏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强。

3、议议进谏技巧

思考: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A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B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这是一种委婉进谏方式,想想,跟它相反的进谏方式是?直谏。举例说明什么叫做直谏?

《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方式是直谏。“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为什么不讽谏?刘禅昏庸无能,没有悟性,委婉劝说没用。诸葛亮地位极高,直谏无危险。分析本文:通过开头人物的介绍,一鸣惊人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齐威王这个人悟性高,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一点要面子,适合讽谏。

可见,对人提意见要因人而异,当忠言逆耳时,可以变换角度,适度包装,让忠言变得顺耳,甜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提意见可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候它也具有艺术性。

四、学以致用鉴故事

小练习:假设你父母对你过分溺爱,生活上过分照顾,什么活也不容你做,什么活动也不许你参加。你将如何委婉劝说,让父母改变这一做法?

1、宠是无法腾飞的龙。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宠字的结构是一个宝盖头把龙护住了,宝盖头代表父母过分的呵护限制,这样龙永远也无法腾飞。现在,你们在生活上对我万般照顾,像那个宝盖头一样把我紧紧护住了,不让我自己去体验和实践,我这条小龙都变成一条无能无奈的小虫虫了,怎么能腾飞呢?请放开你们温暖的手,让我在万里晴空自由翱翔吧!

2、花盆中的小苗长不成顶天立地的大树。

俗话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花盆太小,鸟笼太窄,虽然养花人和养鸟人精心照顾,但是,限制了小苗和鸟儿的自由成长,不能成材。要想成材,就必须经历风雨,经历挫折和磨练。小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过分溺爱,就如同把他养在花盆和鸟笼里,永远不能够扎深根,不能历练搏击风雨的翅膀。爸爸妈妈,请给我一个广阔就的天地,让我自由成长。

在实际人际交往中,我们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提意见一定要真诚,过于作秀也是行不通的,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课堂小结: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但是,你想过吗?如果他碰到的是商纣王和楚怀王,结果会怎么样?他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口舌,枉费心机。因此,纳谏成功还需要什么?君主要明智,要善于采纳建议。希望,我们每一个让都能虚怀若谷,听取别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我!一个人,永远不能停止成长!

五、作业设置

必做题:分类整理本文的词语解释。

选做题: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以及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初三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20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