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大全5篇

语文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学、修辞、写作、阅读、语法等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二、品读感悟、理解情感

(一)1、读课文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号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小括号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关注句子“我……”)

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媚、蚁”等生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4.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2.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及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2.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_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曾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0_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3.提出问题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

3.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给文章分出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部分(2-7):写“我”的心情变化。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

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预设一: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预设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对天气,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一个人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冒着被绊倒的危险,想要等母亲停下来,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心情。)

四、课堂总结。

以上是课文中的“我”在整个上午的等待过程,同时体现出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实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一起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局面以和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局面。

师:看完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真是有说不完的话,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导课热闹而富有感染力。生动的画面随同欢快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春节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课文读完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3:什么是腊八蒜?

生4:就是在腊八这天泡的蒜,到了年底就可以吃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你的解答非常正确。

生5:“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师板书:截然不同)

生6:就是一点也不相同的意思。

生7:冰灯是什么?

生8: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生9:“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

师:看来这个问题大家都不明白,那一会儿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点评:质疑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和对话的空间,充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你问我答,配合默契,合作自然。

(二)学习生字

师: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自身读一下。

师: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谢谢你对大家的提示。[点评:点拨巧妙,回答精彩,评价亲切。]

师: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吧,来我们一边放鞭炮一边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生字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爆竹爆开,出现词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初读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指名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点评:教师不只关注发言的同学,更关注了听讲的同学。]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生:喜气洋洋。

师:板书“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 热闹 正月十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点评: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协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局部,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句子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 我觉得__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没有读好。

生2:我觉得__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3:我觉得“团圆饭”这一句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篇5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

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龙须沟》、《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

四、汇报

1、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腊月

201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