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 钦容0 分享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教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

【课标要求】

1、能够了解“记”“铭”“说”等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通过夹叙夹议、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方式,学会说点道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等。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一步训练具独立阅读、诵读古文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古文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独立阅读较为浅显的古文,能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古文中发掘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单元学习目标】

1、注重诵读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

(2)节奏鲜明。

(3)读出一点语气。

2、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的写作思路,体会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三、教学方法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明确:太和殿。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明确: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博物院》课堂练习及答案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矗立(chù) 琉璃(liú)

B、湛蓝(zhàn) 藻井(zǎo)

C、击磬(qìng) 金銮殿(luán)

D、蟠龙(pán) 中轴线(chóu)

2、解释画线的字:

矗立: 。

湛蓝: 。

肃穆: 。

蟠龙: 。

3、依课文填空:

⑴ 故宫博物院,坐落在 ,是我国现存的 、 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 年历史了。这是 两代的皇宫,当时叫 。

⑵ 可看作一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 到 的中轴线。

4、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⑴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

⑵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 )

⑶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

参考答案: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B(藻zǎo)

2、解释画线的字:

直立、高耸 深 恭敬 蟠曲

3、依课文填空:

⑴ 北京的中心 最大 最完整 五百多 明清 紫禁城

⑵ 解说词 空间顺序 南 北

4、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 列数字 打比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点拨引导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选取《丁香花》这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目的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品味课文(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学生游戏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五)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写出对《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海水涨潮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看过这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白洋潮》阅读练习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解释

1.选自

2.作者

3.朝代

4.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

5.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6.潮到塘,尽力一礴,

7.坐半日,颜始定。

(《《陶庵梦忆》》 )

张岱

(明末清初)

(祭奠死者)

(急速)

(撞击)

(才)

句子

1.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5.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坐半日,颜始定。

三、理解

1,课文有哪些句子是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气势凶猛。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

2,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文多处用比喻: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白洋潮》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故事:

2、午后喧传曰:喧传:

3、吊朱恒岳少师吊:

4、海塘上呼看潮海塘:

5、余遄往遄:

6、章侯、世培踵至踵至:,踵,

7、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辟易:走:

8、潮到塘,尽力一礴礴:

9、旋卷而右,龟山一挡旋:

10、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擘翼:

11、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蹴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5、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2、岁岁如之

3、怒雷鞭之

4、则飓风逼之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遄chuán踵zhǒng擘bò蹴cù镞zú

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shù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立塘上”-“颜始定”〉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海塘:海堤。遄:急速。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②怒雷鞭之……(百万雪狮。)

③飓风逼之……(白洋潮。)

④看之惊眩……(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203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