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

时间: 新华0 分享

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几个方面。要怎么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主旨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讲演,提升学生自信心

3、使学生大致了解历国人飞离地球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取得的成果

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于航空航天知识有所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相关的词汇。

三、教学过程:

1、对句子的理解: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规模、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2、板书:梦

3、同学们,大家有梦吗?说说看你们都有什么梦?

很好,千年前,古代的人们一直在做一个梦,这个梦是——

对,飞天。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直到现代才由航天人员们圆了这个梦,那就是,神舟飞船的上天。

跟我一起念,千年梦,圆在今朝(齐读)(板书千年)

4、大家想想,“千年梦”是什么(飞天的梦想或者上天等等)?

5、那“圆在今朝”又是指什么呢?(神五上天等等)(个别回答,3-4个,答案不一定,与内容有关即可)

6、那谁来总结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古代的飞天梦想,神舟飞船的上天2-4个,答到即止)

7、大家事先预习过了吧?那我们来把课文划分一下段落,大家说,课文应当分为几个部分?

回答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第一至三自然段,飞离地球预备,起

8、我们先来看第一段,在古代有哪些飞天的传说呢?(嫦娥奔月,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和“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4-5个

9、那么,古代的这些想法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说?(1-2个,存在于传说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或者想象)

“(但是这些都只是想象中的内容,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直到明代才有个人真正地尝试了飞天,他的名字是——”

万户

很好,虽然万户的飞天尝试很遗憾地失败了,但是他的科学精神却遗留至今,大家阅读第4至9自然段。

首先看第四自然段,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预备,起——

10、大家说,这段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11、那承接上文的有哪些部分呢?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

12、大家能举个例子说明是什么代价吗?

万户

13、嗯,那开启下文的部分,也就是后半句了,它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14、这体现了怎么样的航天精神?(想想看,即使失败了也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坚持不懈

15、对,那我们的航天人最终成功了没?

16、哪件事情证明他们成功了?

神舟五(六)号上天

嗯,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圆了飞天的梦想(板书圆),但是这过程极为艰辛,大家看到第七自然段,一起来读,1992年9月21日,预备,起——(齐读)

17、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困难?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规模、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如果回答其他的内容,则为措施或者付出的代价)

18、嗯,很好,请坐,那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显示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

19、大家说说,我们的航天人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和贡献来克服困难,完成这个规模、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工程?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任务,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

铺盖搬到工厂车间;

等等全段剩下几句

20、付出了这么大的艰辛与努力,有的人甚至连生命都搭进去了,却没能看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幕,大家说,我们的航天人是不是很伟大?

21、这体现了哪些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引导,他们这么拼命努力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体现的航天精神有,热爱——祖国,由三千多个单位合作,这个需要怎样的精神?团结合作,很多人还没看到梦想的实现就猝然长逝,一心奉献不求回报,这体现了——默默奉献的精神,)

大家知不知道,在酒泉航天城有一座烈士陵园,(PPT)这里面安葬了500多名烈士,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梦坚守岗位,拼命工作,直到最后牺牲生命。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们。他们没有歌手明星的光鲜亮丽,也没有政客呼风唤雨的权力,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神五神六等等飞船的上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祖国的强大与富强,在酒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墓碑,姓名,生前所属的单位。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22、大家是不是对我们的航天人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好,现在就让我们把内心的情感,化成我们的热情,一起来读这段话。载人航天工程,预备,起(齐读,领读)

我们航天人的努力有没有取得成果?(有)对,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让我们看到第八自然段,成千上万人的努力,预备,起——

23、终于是成功了,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了千年的航天梦,在这个时刻,终于是圆满完成了。大家想不想看看火箭发射的画面呢?(播放视频)

24、回过头来,我们神舟五号也就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25、嗯,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好,你认为该怎么读?好,就请你带领大家一起来读。

26、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之后,还发射了神舟六号,大家知道神舟六号飞船与神五有什么不同吗?

多了两个人

对,神五意味着我们拥有了载人航天的能力,神六则说明我们的飞船可以承载多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在太空的环境下,多一个人都需要诸多的变化和调整。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最后两段,完成我们的千年梦(齐读,领读)。

四、教学结束:

回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航天梦想,谁来总结一下这中间体现了哪些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对,正是这些航天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刻苦钻研,默默奋斗,直到最后圆梦。而载人航天之后,我们还将发射空间站,探索月球,火星,航天精神,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好的,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2

一、班级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4、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3

一、年段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的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有一半左右学生有较强的朗读兴趣。

因此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共设计了五个单元,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每单元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实践”。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读读写写”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

三、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六年级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朗读、默读、速度、跳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方法。

4、指导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5、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学中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鲁迅资料;

2、标出诗歌小节数;

3、复习朗读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关键句子。

教学关键词:活、死、俯、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鲁迅知道多少?(抽生说)

是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被誉为我们的“民族魂”。要写一位如此伟大的人物,是很难的,而要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更是难上加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初识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请大家走进这7个小节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抽生读前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听轻重,听情感,听节奏)是高手吧,说说哪个句子你现在可以读得更好了?我们跟着他一起进步吧,读这一句。

三、再读读构思。

自己再通读全诗,看一看7个小节之中藏有哪些写作技巧?(生汇报后,幻灯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五、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动地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地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地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地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地旋律吗?

生:乐曲地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地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地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地表情和动作地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地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地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16个生字,重点理解“抱怨、倾听、忧虑、自作自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澎、湃”等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渔夫、轰鸣、抱怨、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从文中找出表现穷人“穷”的句子,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风声、雷声、波涛轰鸣声、嘶哑的钟声,学生静静地感受。

教案导语: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沉浸在对课件创设的情境的种种猜测中。)听到这些声音,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就在这样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几个穷人间发生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生活穷苦的人。)

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穷人》是托尔斯泰晚年所著,是由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2、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

★生字过关:读、写。

汹涌、澎湃、溅、熄、困、唉、淋、嘿、糟、霉、嘛、喃、皱、勺

★词语过关:读、记、写。

渔夫、轰鸣、心惊肉跳、沉思、风暴、抱怨、倾听

探望、照顾、敲门、阴冷、宁静、脸蛋、自作自受

清新、湿淋淋、渔网、糟糕、倒霉、忧虑

★根据词意,选词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魁梧)

(2)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忐忑不安)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黧黑)

3、指名说一说本文的人物、事件。

几个穷人:桑娜、五个孩子、渔夫、西蒙、两个孩子。

主要人物:桑娜、渔夫。

情节概括:桑娜和渔夫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不顾家庭困难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

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①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语段。

③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3)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再读课文,学文悟“穷”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可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没有一个“穷”字,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穷人”的“穷”给写出来的呢?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们的“穷”呢?请细读全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

2、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出示归纳要点),完成填空练习。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3、教师小结。

小结:他们屋内的装饰,他们的吃穿,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也简单地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划分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桑娜和渔夫的“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穷”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但物质上的匮乏绝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贫乏的,大家要记住这一点。

同学们,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贫穷、艰辛啊!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地生活着。贫穷虽然暂时无法改变,但他们除了穷,却还有世间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勤劳、充满爱心,拥有了这些,我们还能说他们是一无所有的穷人吗?下节课,我们就去文中细细体会桑娜和渔夫那“富有”的一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

2、深刻理解穷人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

(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他们每天只能_____填饱肚子,吃的是_____,菜只有_____。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_____身体,冒着_____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_____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贫穷,而且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她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走进桑娜的家,感受她的勤劳。

(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屋内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思考:屋里屋外分别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出示描写屋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词语,学生交流感受。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屋内:温暖舒适炉火未熄干干净净闪闪发亮

预设:生1:我感觉屋外非常可怕,汹涌的海浪仿佛要把一切撕裂似的。

生2:但桑娜的家里却非常温馨,又干净又暖和。

生3:桑娜家的地“干干净净”,食具“闪闪发亮”,可见桑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个勤劳的人。

生4:我觉得屋外的环境很恶劣,却更加突出了桑娜家的温馨。就比如我在下雪或刮大风的冬天里却觉得家里特别温暖一样。

生5:渔夫在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还出去打鱼,可见他们家真的很穷。这里的环境描写也突出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4)教师小结,加深理解。

小结:渔夫家虽然很穷,但桑娜能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中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描写衬托出了桑娜家的温暖。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到小说的创作背景,老师还觉得这里的描写有象征意义。在黑暗统治下的穷人们就像这暴风雨中一座破旧的小屋,就像这汹涌浪涛中的一叶小舟,孤苦无依。正因为这样,桑娜家里的温暖才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

2、走进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美好品质。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第2自然段)

②“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第3、4自然段,可归为一处)

③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第9、11自然段,可归为一处)

预设: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提示有心理活动的词,如“沉思”“想”“忐忑不安地想”。

(2)学生分组交流找出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从第一处心理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桑娜一家的贫穷。但面对贫穷,桑娜是什么心态?

(面对贫穷,桑娜还在感谢上帝,因为孩子们都健康,所以她很感恩,而非抱怨。可见她是一个乐观、知足的人。)

②从第二处心理描写中,我们除了能感受到西蒙一家的贫穷,还能感受到什么?

(桑娜对邻居的关怀、同情,正是这份关怀驱使她在深夜去西蒙家看一看。)

③“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从中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心神不安,可根据字形来理解词义。忐忑,心上各有一个上下,表示心里不平静,七上八下的。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很复杂。)

(3)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简单交流了这几处心理描写,大家觉得写得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处呢?对,就是第9自然段的心理描写。这一处心理描写到底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它能够一下子吸引我们的眼球呢?请大家再把这一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一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一处心理描写的标点符号很特别,有问号、感叹号和许多省略号;学生可能会读出这段文字中的矛盾、担心的复杂情感。

思考:①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用表现心情的词写写旁注。

(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心情可能是害怕、纠结、担心、不知所措、矛盾、急切、六神无主……)

②你们是从哪些地方读出这些心情的呢?请选择一两处句子,反复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放大,引发思考。)

预设关键句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师:你重读了“够他受的了”,你体会到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忧虑之情,因为他们家养五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再多养两个,丈夫和自己的担子更重了,怎么可能不担忧呢?

预设关键句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大家说说,他把哪一个字读得特别有力?(揍)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有力?

生:读第一个“揍”,我感受到了桑娜害怕的情绪。但第二个“揍”的心情又不一样了,这时她下定了决心,做好了挨揍的准备,为了救孩子,她宁可被丈夫打。

(师生共同读这几句话,注意把桑娜从害怕到做好准备、下定决心挨揍的心情读出来。)

③再读这一处心理描写,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提醒学生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朗读方法: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注意省略号的停顿)——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明确: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艰难,丈夫的负担是那么沉重,西蒙的两个孩子又是那么可怜,当她对丈夫的挚爱和对孤儿的同情这两种情感不能兼容时,心里产生了矛盾。

过渡: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标点就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他想告诉我们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

3、走近桑娜和渔夫,感受他们的心意相通。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12—27自然段。

(2)找到对话中的几处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思考: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集体交流。

明确:有两处沉默。第一处在第20自然段。面对刚从死亡中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收养孤儿的事,只能不作声。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妻子沉默,所以也一时无语。

第二处在第23自然段。一方面桑娜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而感到难过与沉重。另一方面桑娜把事情告诉了渔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过渡:刚才,我们在体会桑娜的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那么,要体会渔夫的品质,你们认为应该抓住哪个段落来体会呢?

(3)指名发言,出示句子,进行探讨。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议一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明确: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待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②说一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后,最后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

③感受写法:这一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渔夫进行了描写?(神态、语言、动作。)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可换为“挺、度、顶、坚持、克服”。)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然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⑤读一读:语速由慢到快,语气由迟疑到坚定,读出渔夫内心做决定的过程。

(4)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

①听了丈夫的话,桑娜为什么“一动不动”?试着体会她此时的心情。

②再读文字,看课本插图,想象当时的画面,说说渔夫会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反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桑娜虽然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孩子抱回来,但渔夫和她的想法是一样的,看到熟睡的七个孩子,妻子的善良也让渔夫开心、感动。

(5)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商量了吗?(生:没有商量)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却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这也说明他们夫妻两人那颗善良的心是相通的。

4、走近细节,挖掘易被忽略的文本意蕴。

(1)容易忽略的时间点。

过渡:《穷人》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琢磨。每一次阅读可能都会有些新的发现。我们先来说说大家可能忽略的时间点,请大家找出文中表明故事展开的时间的语句。

学生寻找:“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睡觉还早。”

质疑: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为什么说“睡觉还早”,这时不是已经很晚了吗?

明确: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但“睡觉还早”四个字更能道出穷人之穷。桑娜之所以觉得“睡觉还早”,是生活所迫。往常这个时候,丈夫肯定还没有回来,所以睡觉还早;自己也总是一直缝缝补补,所以睡觉还早;等丈夫回来,桑娜还得与丈夫一起清理渔具,所以睡觉还早。而这对贫穷的渔家夫妇就这样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他们的生活很艰辛。这四个字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

(2)走近容易忽略的人物形象。

过渡: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对,是桑娜和丈夫。但是他们是文中仅有的“穷人”吗?不,还有西蒙。西蒙在这篇文章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悲惨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众多可怜人的缩影,作者写她仅仅是为了表现她的悲惨吗?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7自然段,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思考:①西蒙爱孩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文中写道:“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西蒙临死的时候,想抓住什么呢?

明确:西蒙知道自己挨不过这个晚上了,用自己身上可以取暖的旧头巾、旧衣服盖在孩子们身上,既写出她们家触目惊心的穷,更写出“穷”背后深沉朴素的母爱。在她临死前,她既绝望又痛苦,自己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所以她想抓住命运,想让死神放过自己;她也想抓住一点什么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去。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描写桑娜,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展开的。通过她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感受到了她从忐忑不安、害怕、自责到坚定的复杂心情,使得人物的形象更真实、饱满,也让我们的心跟着一上一下。心理描写是描写人物时常用到的写法,我们也要掌握好这一描写方法。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二选一)

小练笔1:“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小练笔2:西蒙临死前把自己的旧头巾、旧衣服盖在孩子们身上给他们取暖,可见对于死亡,西蒙显然是有预见的。那么,在临死前,她可曾想到把自己两个可怜的孩子托付给邻居桑娜?这个善良的母亲一定会想到的,但她却没有那样做。她会有怎样复杂的心情呢?请你想象一下,写一写。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走近了桑娜,走近了渔夫,走近了西蒙,也走近了文章中易忽略的细节,感受到了穷人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受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深意。这个故事读来既让人难过,又让人心生温暖。难过的是,在那黑暗的时代里,穷人那么努力,却依然贫困无助;温暖的是,穷人虽穷,却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善心,这善心,足以抵御贫穷、黑暗。如果还有后续的故事,我们相信桑娜一家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这节课上我们感受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也体会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大家的表现都不错,

2、拓展阅读。

(1)读一读雨果的叙事诗《穷人》,可将其与本课对比,感受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2)可读一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7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 清平乐·六盘山

4. 课题质疑

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5.汇报交流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

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与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与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与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与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幽静断断续续陌生水天相连恬静陶醉入场券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与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非常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与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与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二)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一)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 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 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3.多音字

è 凶恶 shí什物 mó 劳模

恶 ě 恶心 什 模

wù 嫌恶 shén什么 mú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二)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三)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二)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1)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2)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3)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3)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4)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5)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一)朗读体会

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1.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2.个别朗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一)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1.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3.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二)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三)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1.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胯下。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闰土喜爱地感情

1、多媒体出示图片:

教师描述画面后,要求学生找出闰土讲的四件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这四件事。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学习,理解课文,读出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1、分小组讨论,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以组为单位谈理解,说感受,练习把选出的段落读出感情。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下面是文中重要内容的学习,实际顺序以课堂上学生的选择为主:

⑴捕鸟:

①引导学生想象闰土捕鸟时的情景,不仅把这件事情读出趣味来,还要能演示出来。

②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⑵捡贝壳、看跳鱼儿:

①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而又稀奇的事,体会闰土在讲这两件事时的神情,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指导朗读。

②重点理解“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这句话,想象“鬼见怕、观音手”的样子,指导朗读。

③出示图片感受贝壳色彩的鲜艳丰富。

⑶看瓜刺猹:

重点指导朗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和“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牲口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体会闰土的感想。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赞美之情

四、小结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文中描绘的意境

【板书设计】

捕鸟

少年闰土拾贝

刺猹

看跳鱼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爱、自强的健康心理和珍爱生命、正确对待平凡职业的积极人生态度。

2、在概括段意和层意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1、小组研讨法

2、质疑点拨法

3、辩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思考:在学习新课以前,请同学们思考:“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2、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就这一长期无人敢公开谈论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从人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深刻剖析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了“我很重要”的结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撼人心灵的女作家毕淑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战栗(lì) 菽粟(sù) 单薄(bó) 回溯(sù)

雾霭(ǎi) 混淆(xiáo) 微蹙(cù) 一沓(dá)

生死攸(yōu)关 一模(mú)一样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

2、文章体裁

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提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至第29自然段):分析为什么“我很重要”?

第一层(第8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

第二层(第16自然段至第26自然段):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结束),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呐喊,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四、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开篇为什么写“我不重要”?

明确: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出这四个字就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一悬念很快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

2、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首先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追溯。“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因此,比之于国家、集体、他人,因此个人显得“不重要”。作者列举多年来“我不重要”的例证: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体与集体相比、女性与家庭相比、众生与物质相比,都是“我”处于次要位置,阐发了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三题。 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2、班级分成两个小组,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为下节课的辩论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辩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教师指导:“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需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都要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光辉。

二、主旨探讨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1、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从人体的物质构成进行论证,每个人都是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其次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历史进行论证,我们是人类进化最精致的一环,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最后从每个自我的个体诞生进行论证,每一个“自我”的诞生都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概率如同“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微乎其微,每一个“自我”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的降临是如此的偶然和神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不重要。

2、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文章着重从社会关系的五个方面论证了主旨。其一、父母。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承载着父母的关爱。此处,连续三段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其二、伴侣。以色彩的调和为喻,说明终身的伴侣是双方感情的高度吻合。连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失去爱人的凄楚。失去了另一半,爱人的精神就会变得孤苦无依。其三、后代。我们有抚养后代的责任,失去了父母,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父爱、母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道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每个“自我”应负的责任。其四、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作者用计算机中“不曾复制的文件”、“沙漠中的古陶”作喻,抒写了知音的珍贵。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将永失可以畅谈的知己,逢年过节,只好在风口默默地将我们祭奠。其五、事业。每个“自我”在各自的事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每个“自我”在自己的事业中都是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恰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揣摩文章关键文句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参考:从“身份和地位”,“从成就事业的角度”,对 “我很重要”的命题作了进一步补充。“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伟大。如一片叶子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一段染色体碎片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一个油封橡皮圈对于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就是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写作特点

1、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某些语句、语段富有哲理,催人思考,令人深受启迪。如“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代代相传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前人无可比拟的程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推动人类的进步。再如“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说明只要我们时刻努力了,即使不能做出巨大的成就,也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

2、文辞优美,比喻、排比、反问、夸张、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格运用得恰切得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用绿叶来作比喻,突出新生生命的旺盛。“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用金字塔的顶端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中“孤本”一词比喻我们是父母中无可替代的最独特的一个。“假如我生了病,父母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一句中“皱缩成石块”生动而具体地把沉重的程度体现出来。“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古陶亦碎而珍贵,比喻朋友失去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和情感力度。如开头列举四个“我不重要”的排比段,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的同时,又有一种想要大声呐喊以证明自己价值的冲动。“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形象地说明了我在事业中“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的独特作用。

反问句语气强烈,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如“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等等,突出强调了“我”的个体价值。

夸张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如“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烘托了父母失去子女后的悲伤心情。

运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连贯,意义鲜明。如文章中阐述生命的诞生时,运用了三个连续的假设关系的复句,抒写了个体生命诞生的不可确定性。

四、作业

1、课后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我的四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扮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同学: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身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当“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身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同学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一起的家园

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同学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保守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同学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优秀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扮演朗读。在扮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身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扮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同学扮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布置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认读字。

2.能力目标: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关联词语造句。

3.情感目标: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格,并能正确表达。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皮巧根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大家一直叫这麻桥为“皮巧根桥”。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泽征尔的判断》,下面请同学做导学案上的温故互查。

1.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见过什么桥?(生答:见过木制的小桥、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立交桥……)

2.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

二、阅读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解决导学案上设问导读。

三、自学检测

(解决导学案“自学检测”)

四、合作交流

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解决课件“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深刻地感悟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看课件)

(1)皮巧根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2)是怎样架桥的?

(3)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2.学生交流。(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五、展示点拨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①指名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读了这些自然段的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答:课文中写第一个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个孩子想做打鱼英雄,第三个孩子想第一个飞到月球上去,他们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实际。)

(2)皮巧根是怎么做的?你画了些什么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学生读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

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出的句子,概括板书:磨斧子——砍柳树——树架在河岸上——砍树枝——加栏杆。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寻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①学生读14—15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他学习。)

七、巩固练习(做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八、拓展延伸,鼓励练笔

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以“爱心”为题,通过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做导学案上拓展延伸)

218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