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0 分享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怎么写。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质疑、认独9个字分角色朗读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上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新授

1、自学。

2、要求。

3、检察预习,并及时指导。

4、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

5、为什么老山羊刚住进医院的时候很不情愿后来又赞不绝口。

6、交流。

7、汇报。

8、学习完这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9、质疑。

布置作业: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课文比较浅显好读,但是其中的个别词语读起来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课上我非常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朗读,遇到学生度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的纠正。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2

《珍贵的教科书》主要记叙了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延安小学的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小学生坚持学习的精神;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学习革命前辈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在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积累词语12个,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难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与课后思考练习2提示的内容相应的自然段,渗透给课文分段的初步训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训练用题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1947年春天,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后,为挽救其垂死的统治,实行所谓的重点进攻;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兵力达到23万多人。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因而敌军曾先后占领过我军主动放弃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中国共产党疏散了延安的学校、医院、机关、居民。《珍贵的教科书》讲的就是当时,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小学生们坚持学习的故事。

(简介时代背景,目的是为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完成下列四个句子的填空。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学生(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后来同学们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于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在取书回村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以上内容一定要在同学们自学,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完成,目的一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在为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的训练做好准备。)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的任务

1、认真阅读每个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注意教给学生运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归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

⑴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⑵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⑶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

⑷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以上这个练习是渗透分段训练。在教给学生运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归纳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然后再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完成本项训练。如:第1自然段,重点说了四个“没有”,而最困难的是没有书。这是渴望得到书的原因。第2自然段,直接点明了多么渴望每人有一本教科书啊,这是渴望得到书的心惰;并具体说了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咱们有书了!”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第3自然段说印书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的纸里节省下来的。使同学们更加急切地想得到书。第4自然段讲到:“我亮开嗓门喊起来,快把书发给我们吧!”这是“渴望”的进一步表现。这四个自然段都是说的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那么就可以把这四个自然段归并为一个内容,就是第一个小题的内容: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下面几个小题都这样一步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归纳,为突破分段这一难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激情,解题,引入

1、运用课前三年级导语,启发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学们,每学期一开学,你们都能按时领到崭新的,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学习起来多么方便啊!当你拿到崭新的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在解放前,在战争环境中,要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多么不容易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流血牺牲,那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就知道了。

2、出示课题,解题

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提问:什么叫“珍贵”?(非常宝贵的,特别好的,价值大的,意义深的。)

全文并没有“珍贵”二字,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通过各种训练,理解内容

1、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的?(1~4自然段)

⑴理解“渴望”一词:

①“渴”是什么意思?(迫切的)

“望”是什么意思?(希望)

“渴望”一词是什么意思?(迫切地希望)

②出示训练题板,仿例填空。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渴望”一词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词语。)

“我们”为什么这么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因为没有书,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⑵从哪一自然段可看出同学们学习条件艰苦,他们又是怎样顽强地坚持学习的?

①默读第1自然段。

思考:当时,同学们学习有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出示训练题板,填空: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②读一读填好的词句,按上述句式回答问题。(通过填空,使同学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以及他们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前面括号里填的内容是当时遇到的困难,“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后面括号里填的内容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就拿黄土块代替”;“就抄一课,学一课”。)

③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提问:第二句多了“最困难的”、“一直”两个词,与第一句比较,意思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项训练,不但使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当时的困难和同学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还通过句子的比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书;从而使同学们体会渴望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⑶怀着“渴望”得到书和听到有书以后的兴奋心情朗读2~6自然段。

2、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

(7~10自然段)

⑴提问: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情况?带着什么语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危急情况,读出语气。)

⑵自己读第9自然段

①体会两处省略号的用法

进行讨论:

“快卧倒……”(表示说话声音被打断,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非常危险,指导员的喊声刚出口,就被炸弹的爆炸声打断了。)

“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我”被炸伤昏迷后发生的事情。)

②指导朗读

(“快卧倒……”情况紧急,说话声音被打断,读时声音要快些。“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现自己头部受了伤。”省略了我昏迷后发生的事情。读时不要和下文连接太快,要稍适停顿。)

③找出指导员身负重伤的句子。

④根据“趴”、“一动不动”、“完整无缺”、“压”、“染红”等词语,启发学生开展想象;想象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39;情景。体会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崇高精神。

⑤理解重点词语“完整无缺”。

a、完整无缺的书是什么样子?

b、这捆书是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的?

c、这捆书怎样会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

d、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希望是什么?

⑥提问:张指导员醒来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引出第10自然段)

⑶读第10自然段

①理解:“书……书……”省略号表示什么?(说话断断续续)

②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因为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没有力气,说话断断续续的语气,指导朗读,并想象张指导员要说的话的内容,补充完整。

③“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④启发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补充完整,进行思想教育。

⑤指导朗读。

(根据省略号表示的不同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指导学生读出张指导员说话时微弱的但充满责任感的语气。)

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总结提问:这篇课文为什么用“珍贵的教科书”做题目?

引导学生回答:

①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②书是在__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③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④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从以上四方面体现出教科书的珍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己练习读课文。

2、指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提出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找出字的偏旁部首;学习书写,知道每个生字的笔顺笔画;对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要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汇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重点指导:

读音:嗓、隆

字形:“持与待”“嗓与槡”“恨与很”“爆与瀑”“睁与挣”“须与顺”(区别)

书写:隆: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

须:左边不要写成“川”。

爆:最后一笔是“丶”。

4、巩固练习:

⑴写出下面生字的部首

须()印()弹()

轰()弱()爆()

⑵数数下面的字是几笔写成的。

移()印()恨()

弹()弱()睁()

三、作业

1、读课文。

2、练习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4.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学习方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西沙群岛: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主要岛屿有永兴岛、东岛、中建岛等。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

海防前哨:原意指位于海防突出位置的前沿哨所,代指位于海防突出位置的地区。

珊瑚

珊瑚: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39;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预习任务:

1、借助拼音会读会认本课生字。

2、能从课文的描述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自主、合作、探究:

1、在课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读一读。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间交流,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3、找己觉得美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

我来闯关:

A、看拼音写词语。

fùráoduījīfēngjǐngyōuměi

()()()

féiliàoshìyèhǎifángqiánshào

()()()

B、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五()十()有()有()成()结()

千()百()各()各()四()朝()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了解南海诸岛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2)、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3)、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5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不懂就要问》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磁带、投影机和投影片。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6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苯沂究翁狻K谆八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弊远量挝摹L崾疽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比隙辽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毖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本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笨雌匆簦写词语;

2北纫槐龋再组词;

3毙唇义词;

4毖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备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7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学习古诗《元日》。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第二课时放手让学生按照“读——看——议——评——诵”的.方法自学。教师只作必要的指点即可,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这么冷的天,渔翁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作业超市: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8

【学生分析】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守纪律,自觉学习,关心班集体,喜欢帮助别人。但个别同学真是很好动,有的常不交作业,又撒谎,学习这篇课文,通过情感的交流。是很有必要。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我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阅读课,授课时间:一课时。《好汉查理》这篇阅读课文通过一个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在相互帮助中查理改变了自己的弱点的故事,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

⑴谈话揭题,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⑵小组讨论交流,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⑶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做个有礼貌,守信用的好学生。

⑵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外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查理发生思想变化的原因。

【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启发、质疑、和讨论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揭题

1、导语:

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2、读题:

“好汉查理”。

“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⑴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⑵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三、小组讨论交流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3、组长汇报: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⑴查理有哪些变化?

⑵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⑴“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⑵“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⑶“当然可以。”

⑷“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

在草地上玩。”

⑸“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3、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可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

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等人有关。

3、学习了这个故事中的这些人物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

4、总结。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板书设计】

32、好汉查理

帮助杰西(有礼貌守信用)

查理成为好汉

不再调皮、恶作剧

【教学流程图】

开始──引入新课──初读感知──讨论交流──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读悟交流──体会思想──扩展思维──结束。

教学反思:

1、成功:

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符合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文插图,使课文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更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符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积累了好词佳句,为日后的习作教学提供便利。创设情境,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了并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其中。很好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要求。

2、不足:

安排的时间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导致后面说说该向杰西、查理学习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得不够深入。按照预想这里应该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知,合作识字。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卡片,教师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读,读的对就跟读。

(2)全体同学齐读词语。

4、教师检查生字。

(1)指名读,并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齐读生字,重点强调易错的字。

5、再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的更通顺、流利,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要听准字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表达。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得,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1)当学生回答读懂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课件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a、指名读读这段话。

b、你能这段话加上标点吗?

c、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3、讨论交流: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呢?”让学生读第1、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这两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题,而且先生也很严厉。孙中山很聪明,在很短的时间能将老师要求背的书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

(2)对于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

(3)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呢?(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4、学习了课文,我们对孙中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

四、读者论坛全文,体会感情。

五、作业设计。

1、你还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你还想了解哪些伟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请搜集有关资料。(以上作业可任选一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边读边想,读中赏美景、想中会美景,体会秋天美妙的声音,涵咏秋天的韵味。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拓展联系,仿写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读中赏美景、想中会美景,体会秋天美妙的声音,涵咏秋天的韵味。

教学难点:

拓展联系,仿写诗文。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我们去听秋的声音,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我们来读词语。

2、师:同学们词语读的不错,那这节课你们想不想有更大的收获?

生:想。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去听听秋的声音。

二、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一)初读。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同桌读、小组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2、学生汇报。

3、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4、生汇报。

(二)美读。

1、自由读。

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小诗,喜欢读谁的声音就读谁的声音。

2、学生汇报读。

生1:我喜欢读落叶的声音。

生2:我喜欢读昆虫的声音。

生3:我喜欢读大雁的声音。

3、学生想象。

请同学们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想象一下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会对树妈妈说些什么呢?蟋蟀唱起离别歌,它会唱些什么呢?大雁要飞到南方过冬去了,会对留在这里的朋友说些什么呢?

(1)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身子说:“。”

(2)听听,秋的声音,蟋蟀唱起离别歌:“。”

(3)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师: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三)再读。

师:让我们再去听一听秋的声音,感受秋的美妙。

1、指名读,读出秋天的美好。

2、齐读,让我们怀着这份喜悦,为金色的秋天送上我们的祝福。

三、续写诗文。

1、师:秋的声音是丰富的,秋的声音是美妙的……让我们来当当小诗人,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2、学生仿写诗文。

3、汇报交流。

四、作业。

1、画一画你眼中的秋天。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给诵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选读第一课《不懂就要问》

1.学习重点:

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2.学习难点是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

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有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布置作业:

a、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D、把课文中你认为是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4

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课文所写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背景知识。知识与能力:

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学习边读边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写有相关句子或段落的字条,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

不懂就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

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7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2—5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

6、7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②齐读句子。③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了四个目标。课堂上,我围绕目标,参考教学设计,将教学分四个环节实施。

第一步,我针对孩子对“私塾”比较陌生,借助学校这个话题引

出“私塾”,让学生知道旧时的私塾就是现在的学校,学生对私塾的好奇心被勾起,我趁机让他们学习课文第二节,了解私塾,然后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似乎身临私塾,学习效果特别好。第二步,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学习剩下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指导学生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遇到问题是怎么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向孙中山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这就使我节省了预计用来指导朗读的时间。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还很欠缺。这一点在往后的课堂上我要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利用孩子“好问”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引导。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篇15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39;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夜书所见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219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