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

时间: 新华0 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呢?这里提供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这里有一首诗,自己读读

2.知道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动物的吗?

3.你还知道还有哪些诗歌是描写白鹭的呢?

二、新授

1.郭沫若曾经写过一文章来赞美白鹭,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1)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明白吗?

(2)学生自读

2.出示生字词

(1)自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请两位)

(3)讲究几个重点的字

“蓑”你怎么来记呢?

我国的哪些古诗也可以帮助你背诵这个词语呢?

(这里的处理是好的,老师希望通过多元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这个比较难以认读的生字,但是这么大的“信息量”的一节课,学生是否真正能够记住这首诗,就要打问号了。)

齐读生字词

3.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我们看看读书读得怎么样?

(1)指名读

(2)教师点评语言:读书读得真好,有了好的开头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

(3)指名读

(4)白鹭在郭沫若的心目中是什么?

师生交流:是歌、是诗、是精巧的诗

4.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文无穷的诗”

(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有了问题怎样解决呢?

(3)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哪些地方说明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然后同座位之间进行了交流。

5.师生交流

(1)学生说:老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那雪白的蓑毛……

为什么?自读这一段文字――师生点评——指导朗读,——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吗?

老师把这段文字进行了小小的修改,成了一首诗歌

这么美的文字,这么漂亮的白鹭,想把它留在自己的头脑中呢?

自己练习背诵――齐背课文。

(2)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是首诗呢?

老师觉得对比也是能够表现白鹭是一首诗的,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看看这只白鹭吗?想像一下,一阵风吹来,会有一种很什么感觉?

大家说的真好,课文已经把这种感觉写出来了,你们能读出来吗?自己先读读――指名读――点评――齐读

看看这一节的最后一节,它站在高高的树上,究竟在干什么呢?

师生交流

指导朗读

(3)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

师生交流

出示文字,读读,你钓过鱼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请一位学生读读――指导朗读

(4)学生说:……白鹭本身不就一种歌吗?

师生交流

为什么它不会唱歌,为什么又说他的歌吗?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一种对比的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想,说为什么白鹭不会鸣叫,但是,作者却把它说成是一首歌?这个问题有点“哈”的感觉,非常好的问题。)

师生交流

我想到今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

老师相信大家到了这儿,一定能够把这两句话读好。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

三、课外拓展

1.是啊,正是因为白鹭是这样美,美得像一首诗,所以很多古人用了很多诗来赞美白鹭。

出示:

《绝句》、《渔歌子》

齐读古诗

(这两首诗歌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说出来了,可见课前学生做了的准备,但是老师在上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把这两首拿出来,不知道是没有想到学生已经查找到了这两首诗呢?还是在课前已经让学生查找了,这时在把这诗拿出来又有什么意义了,学生知道的,懂得的,还是不要讲了吧,避免浪费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了。)

2.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首诗,在你们的眼里白鹭是什么呢?

(1)师生交流

(2)教师点评,鼓励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2

一、导课激趣,复习检测

(屏显)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百倍!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公正与成实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齐读)、谈话:这首诗其实告诉了我们童年教育的重要性,德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我们倾心交流,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德·舒尔伯格的家,继续聆听感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突现主题)

二、研读课文、交流评价、加深体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迪的第一首诗竟遭到父母两种极端的评价,这到底是为什么?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2、想一想: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画完这些句子,别忘了和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

1.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我看到了你的眼睛亮亮的。你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响?让你的眼睛再亮点。指名读——齐读。

(2)师生对话:请教你个问题,当儿子把他写的第一首诗拿给你看时,你当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非常惊喜,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说真心话,您认为儿子写的这首诗真的那么精彩吗?(不是)

可是您却用“精彩极了”来评价这首诗,这是为什么?(他需要鼓励)

那么您的这句话更多的是评价儿子的诗,还是儿子写诗的行为?

是啊,儿子竟然能写诗了,做母亲的该是多么惊喜和激动!这位母亲,你愿意把当时对儿子说的那句话给大家读一遍吗?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充满信心等)

2、师过渡: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我对写作充满了兴趣。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A.指名男生当父亲读。

课件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一男生口气比较强硬,师点拨:父亲忍心这样批评我吗?点明父亲虽然是在批评我的,可他的内心还是充满爱的,所以不应该这样读。)

B.请问这位父亲,当您听说这是儿子写的第一首诗时,您的心情怎样?(还是很高兴的,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C.可是您却迎头给孩子泼了一盆凉水,这是为什么?(我是想让他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首诗的确写得不怎么样!我是怕他骄傲,何况他妈妈已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就有必要让他清醒一下。)

D.您怎么就知道小巴迪这时非常骄傲、得意呢?(从文中找到依据)“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这明显是在显示他自己。他把诗放在餐桌我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也能感觉到他就是想让我表扬他。

E.看来,这位父亲是一位善于观察也非常理性的父亲。父亲与母亲的观点发生了冲突。我们一起进入情境读读这部分文字,揣摩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合作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一起再现当时的一幕?(生举手,师指名)老师和你配合,我们直接开始对话,好吗?别忘了,我们如果读得好,给掌声啊!(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夫妻俩争吵的部分)

F.你们的掌声中我们听出了“精彩”,我们还需要给一些建议?

是啊,我们既需要精彩极了的评价,也需要糟糕透了的评价。

3.面对不同的评价,我的感受是不同的。从文中找出我听到母亲的评价时是怎样的心情?画出关键词。(得意扬扬)

4、当我等待父亲回来时,我做了些什么?是怎样的心情?圈出关键词

5.听父亲评价后,我有什么样的表现?请你找出有关词语。(沉重)

6.母亲的评价让我登上希望的高峰,父亲的评价让我跌入失望的低谷,找出描写我痛哭的句子。

7.请同学们拿出笔,走进巴迪的内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课件出示: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我在心里对父亲说:“()。”配乐,生写。

10.是的,七八岁的巴迪还小,他还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然而今天,成年后的巴迪——巴德·舒尔伯格已经是一位享誉全美的著名作家、编剧,他又是如何看待这评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近成年后的巴迪,去听听他后来的认识。

同学们,咱们学习语文不能读读课文,讨论一下就行了,文章中的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揣摩的。来,自己读读这几句话。

咱们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抓住一个字,看你能读懂什么,也可以抓住一个词,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甚至可以抓住有些重要的语句,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来,自己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我从“母亲的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可以看出母亲看到巴迪的诗的时候是惊讶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能写出这样精彩的诗。

师:对呀,你从人物神态的描写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高兴。

生:我从“兴奋的嚷着”可以看出,母亲当时看到巴迪写出这首诗,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母亲不是非常高兴,作者可能会用“说”这个词,而这里面却是“嚷”,所以我认为母亲当时非常高兴。

师:真佩服你,好眼力!一下抓住了对母亲“嚷”这个动作的描写,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高兴。那么,你能不能把母亲“嚷着”说出来的话读给大家听。老师不提示你。26:00

生:母亲一念过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师:母亲发自己内心的赞叹。

生:我从母亲说的话“巴迪真是你定的吗?”看出来,母亲一看到巴迪的那首诗非常高兴,高兴得很不可思议,明明是巴迪写的,还要问巴迪是不是他写的。

师:那你是抓住了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体会到的。能不能把母亲说的话,完整的读出来。谁可以读,26:50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母亲为儿子的成功感到高兴极了。

师:刚才发言的这几位同学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热情洋溢的鼓励送给巴迪。一起来!

(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想一想,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

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

师: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理解了吗?

生:不理解。

师:的确是的,父母的评价对于当时的小巴迪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需要很长时间,几年,几十年

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请同学们读这一段课文,

出示幻灯片: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十二岁。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迪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读了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作者在母亲的鼓励下,一直在写作。

生:作者一开始父亲评价他“糟糕透了”他还哭了,这次父亲的评价并不怎么样,他没有哭还根据父亲的批语学着修改了。

师:画曲线:一直写作学着修改,指导朗读。

(小结):几年后,巴迪不仅年龄在长大,对父亲的批评也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有了认识的变化,所以在听到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时不再是哭,而是学着修改自己的诗。因为母亲一直鼓励他所以他还是一直写作。

师:我们来看题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题目中的两句评价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是极端的,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师:真好,你一定做了大量的预习,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是别人说的话。是对别人的批评和表扬。

师:老师最喜欢发表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3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着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定读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思、说、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母亲充满感性的爱,父亲充满理性的爱。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对文章重点语句的感悟,理解为什么同一首诗,父母评价完全相反。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文章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受到过的表扬语批评,想一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2、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出示课题,齐读)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从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得正确、流利并自学生字。

3、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14个生字。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4、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5、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成果:

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

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谨慎极端

6、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三、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认真读、认真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部分来理解?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即把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来理解。)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精读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

1、默读课文:

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么样?父亲是怎么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出表现表现父母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母亲慈祥、和蔼、亲切的语气;父亲的话读出严厉的语气;“我”的话内容活泼,读出平缓的语气。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4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6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读课文,从中感受中国地质队员的拳拳爱国心和献身精神。

3. 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用简洁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 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祖国,为人民勇于探索,甘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 “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 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7

一堂真实的课,总是会留下一些遗憾。尽管本节公开课“臭虫”多多,同事们在评课时还是帮我捉到一些“萤火虫”。

一、互动方式多样化。

首先是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受;其次是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成员表达与共享个体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学生在交流、提问、互补等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最后是教师在促进生与生、生与本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首席”作用,老师会追问:“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有这么深的体会。肯定能把这句话读好”,教师会“补充性代理(表达)儿童的‘内部语言’”,如。“大家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了……”“老师听明白了,你是想说……对吧?”“你的发言,教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这种“补充性代理”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产生跳跃,诱发和促进儿童与自我的对话。

二、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这篇文章的课题很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做得好。在组际交流时,学生提的提问也很精彩,有好多问题都直指文章中心,足见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读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会读书的表现。

值得我反思并努力改进的也有两点:

一、强化目标意识,淡化环节意识

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在先,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学才会有的放矢。上课不只是完成预设的任务,要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预设的环节。当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时,不妨趁热打铁,达到认识的完整性,深刻性。比如,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识,从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学生说得挺精彩的,这时我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生活中你拥有怎样的爱,这时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不用守着第二课时才联系实际的。

二、要“重朗读”、“重感悟”

当学生交流到母亲的评价时,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还比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当中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个问题,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学生说这样写为了表现作者心里着急,这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因着急而一直关注时间,或让学生联系、交流自己着急的状态,这样就能把个体的感受转化为群体的感受,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实”。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把握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的特征。

3.理解用科学数据进行不叫说明增强准确性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在接受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删选、整理文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文,体会文章的知识介绍始终笼罩在诗情画意之中这一写作特色,进一步理解小品文的

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就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同学们,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背后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1.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床说和科学知识)

2.积累词汇

织杼(zhù)织紝(rèn)星宿(xiù)三垣(yuán)祭祀(sì)消遣(qiǎn)荆楚(jīng)劳逸(yì)纤云(xiān)迢迢(tiáo)

3.文章结构

第1~7段:神话传说

第8~12段:科学知识

三、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

1.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

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师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牛郎是个家境很贫寒的放牛郎,妻子本是天上的仙女,后来因羡慕人间生活而私自下凡嫁给了牛郎。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派天兵将织女捉拿回天上,牛郎知道后连忙去追。正当快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突然拿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这条天河就是天上的银河。就这样夫妻俩被银河所隔,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平时不能相会,而善良的喜鹊们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了一年一度相会的鹊桥,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跨过鹊桥相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多么美好的传说!多么浪漫的神话!(板书浪漫)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的神话如此地令人向往,难道这就是这两颗星的真实面目吗?

四、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牛郎星(牵牛星):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它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公里。

织女星: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直径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它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公里。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提示: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样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即使牛郎想打一个电报给织女,得等32光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就算没有银河阻隔,牛郎织女要想见上一面,也只能是在梦中了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提示:列数字,作比较。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作比较。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筛选主要信息,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五、总结全文:

现实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差距如此之大,我们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大量与之有关的美妙传说?

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找出答案

提示:“童话和神仙……最后”重点指出,一方面要欣赏童话,一方面要提倡科学,二者并不相悖,而是和谐一致的。(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讨论,明确: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注重文学性。

六、拓展练习:

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温州版拓展训练。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9

网络学习课前准备: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习所用电子产品。

网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网络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网络教学难点: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习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习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习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习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准备:

(1)vcd光盘

(2)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大江保卫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读课题。

3.过学习,大江保卫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气壮山河惊心动魄过渡:你的概括能力真强!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第2节

1.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句话讲是什么内容?师引导:点与面的关系

3.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生找、画、读全班交流点拨:狂风、暴雨、巨浪只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为什么这里却说为他们呐喊、助威、加油呢?师总结:同学们感受的深刻,读得也投入,正如对联所说齐读师:官兵们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护大堤奋不顾身的大无谓精神无不让人钦佩。我们有必要再来完整的读一读这一节,加深感受。

4.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3、4两节。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分开一部分同学演黄晓文接受采访,一部分当记者进行采访演黄晓文的同学自由读课文,当记者的拟订采访提纲(以三题为宜)分别活动指名表演:一个记者,一个黄晓文。师总结,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四)习第5节。

1.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抓住省略号交流搜集的有关抗洪抢险的人和事4.齐读全节是啊!(师范背)“哪里有洪水,哪里……,……看到了大救星。”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至深的语句永远铭记在脑海中呢?练背——指名背——齐背。过渡: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五)观看vcd

让我们听一听人民的心声,看一看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生动场景。

四、教学结束:

作业:《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2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长相思

故园之温馨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并初步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地来写花生的好处。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想想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做人的道理,进而学习作者借花生来领悟做人道理的这种写作手法。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39;好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11自然段,然后讨论:

(1)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果实埋在地下)

(2)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不同之处?父亲为什么用花生和它们作比较?(精讲: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说明花生并不注重外在的美丽,而有内在的可贵之处,那就是不求虚名、默默无闻、踏踏实实。)

3.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齐读12—14自然段,思考

(1)父亲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体面”?从我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精讲: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花生借物喻人做人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

把“印”字换成记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说明父亲的话会永远伴随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醒、激励他要像花生一样做人。)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写了落花生,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其它部分都是简单带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四、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板书: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五、课堂测试

完成练习册61页精要交流

六、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春蚕、橡皮、铅笔、扫帚)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花生借物喻人做人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mián)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篇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对于王承书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资料)

二、阅读课问,理解文意

(一)临危受命

王承书,这是一个怎样的名字?课文中是如何评价的呢?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评价王承书名字的段落,自己读一读。

2.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说说王承书这个名字会有怎样的意义。

①利用字典,了解并选择“承”的意思。

课件出示“承”在新华字典里的义项,学生读“承”的意思,思考并选择:“王承书”里的“承”可能是什么意思?(承担、担当)

②在课文里,王承书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呢? 王承书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担当起这个使命的?

③有感情朗读句子,此时,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二)超常承受

从1961年春季的那一天起,从她说出那三个字的一刻起,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她真的又承受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多读几遍,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读自悟,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A、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呢?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课件出示)”

(1) 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读句子:师:这三个字会让王承书放弃这么多,这些王承书知道吗?(知道)

知道了,她却仍然不假思索地对钱三强说:“ !”生接读句子后半部分。

(2)对此,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板书:淡泊名利

B、那么在接受使命后,她真的放弃这些了吗?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课件出示)

(1)指名读句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理解“消失了”的含义。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王承书的这个“承”还应该是信守承诺的“承”。 板书:信守承诺

王承书还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困难呢?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课件出示)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一下一下、不分昼夜”的含义,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将这种感情送到句子里去,读读句子。

最让人感动的是哪句话?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课件出示)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2)作为科学家,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你认为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当事业和家庭都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由此看来,王承书还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板书:甘于奉献

C、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964年10月16日,是每个中国人都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颗浸满王承书心血的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作为不折不扣的功臣王承书来说,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她依然选择了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那么,她这样做是一时的冲动吗?你从哪儿读懂的?(课件出示)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王承书第一次放弃了哪些名和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别样人生

此时此刻,我想王承书名字里这个“书”的含义,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了。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王承书用自己的 书写了 。

三、拓展延伸,认识英雄

同学们,在我国像王承书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很多,你们还认识谁呢?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试着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教师课件补充有关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等英雄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

花的事业是灿烂的;叶的事业是奉献的。英雄的事业是需要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为之奋斗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37位同学中能涌现出一些甚至是一批像王承书、邓稼先这样的能心甘情愿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的英雄来,那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

今天,学习了《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之后,相信你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想法,请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2204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