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原因大全 >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时间: 洪华1047 分享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患上了这种疾病,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患者患上该疾病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供大家参阅。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1.基本病因

  绝大多数(95%以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血栓、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生下列情况心肌供血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1)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

  ①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一般都在70%以下,原管腔较为通畅,该动脉供血的区域无有效的侧支循环,血栓使管腔突然完全堵塞,受此血管供血的心肌急性坏死。此类病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心肌坏死常自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贯通心室壁全层。其梗死部位室壁常变薄向外扩张,在发病1周内易并发心脏破裂,血栓堵塞在冠状动脉大分支近端,贯通性梗死累及范围较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室壁瘤形成。

  ②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

  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③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可因存在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对心外膜下心肌起了保护作用,急性堵塞所致的心肌坏死可能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呈多发灶性坏死,梗死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④在冠脉斑块处血栓形成不完全堵塞

  病人常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可导致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无异常Q波,此时应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以助诊断。

  (2)冠状动脉痉挛

  有的作者在一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后12h内做冠脉造影,显示有冠脉痉挛者占40%,向闭塞冠脉注入硝酸甘油能使闭塞的管腔开放或部分开放,说明该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脉痉挛造成。

  (3)粥样硬化斑块内或斑块下出血

  富含脂质的软斑块表面的纤维覆盖帽较薄,加上斑块的外形,其中脂肪灶处于偏心位置,受血流冲击易于破裂。除这些易损斑块的结构以外,由冠状动脉腔内压力急性改变;冠状动脉张力改变;随着每次心搏冠状动脉弯曲及扭转等外界因素都可使易损的斑块破裂或内膜下出血,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梗死。

  (4)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5)心肌需氧量猛增

  重体力活动、血压升高或情绪激动,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

  2.发病因素

  对于心肌梗死的发病,与所有冠心病一样,高胆固醇血症(或低密度脂蛋白增多)、高血压和吸烟是重要危险因素。

  (1)性别与年龄

  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3∶1。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按国外文献所载约占总数的95%,个别病人不到30岁,发病率随年龄而明显增高。

  (2)发病前原有的有关疾病

  我国各地报道心肌梗死病例中合并有高血压占50%~90%,在北京地区1972~1983年有53.1%~70.2%,一般较国外记载的合并率稍高。伴发糖尿病的病例有3.9%~7.5%,较国外大多数报道的稍低。将近半数的病人以往有心绞痛史。

  (3)诱发因素

  按国内的资料,约1/2~2/3的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以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最为多见,其次是饱餐及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少数为手术大出血或其他原因的低血压,休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亦有一部分病人是在睡眠或完全休息中发作。北京一组医院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数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每年11月~次年1月和3~4月有两个发病高峰,提示发病与气候变化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

  1.前驱症状的治疗

  前驱症状的出现可能为濒临心肌梗死的表现。此时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MI的机会。

  2.入院前的处理

  AMI病人约2/3的死亡发生在院外,而且通常死于心室颤动。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患者情况稳定允许转院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应配备心电监护和必要的抢救设备,以便在运送途中也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进行处理。

  住院前的诊治效果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及时除颤;早期解除疼痛和稳定病人的情绪;降低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和消除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但是,此时的治疗措施不应影响迅速转送病人到医院。

  3.监护和一般治疗

  (1)加强监护

  本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率、血压也不稳定,应尽早开始行心电和血压监测,必要时还应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出汗和末梢循环情况,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肌酶,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监护的意义是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但注意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一般心电、血压监测时间为3~5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和休克者则可根据病情监测时间相应延长。

  (2)活动和饮食

  患者应在冠心病监护室里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治疗照顾AMI的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注意病人意识变化,宁静、设备完善的环境,亲切周到的解释,有助于减轻AMI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1周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病人进食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保持大便通畅,大便时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第2周可在床上坐起,逐渐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近年来多主张早期活动,因为它可解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减少梗死后的并发症,有利于后期心功能的恢复。发达国家AMI病人多在1周后出院,我国的住院期略长,一般为2~4周,如病重或有并发症,应适当延长卧床及住院时间。

猜你感兴趣:

1.心梗形成的原因

2.急性心肌梗塞急救原则

3.心肌梗塞的前兆及抢救方法有哪些

4.心肌梗塞的症状是什么

5.急性心梗用什么药物

6.突发心梗如何急救

7.发生心肌梗塞如何急救

334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