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亲情文章 > 追忆父亲的文章

追忆父亲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追忆父亲的文章

  对父亲的追忆从没停止,就好像父亲从没离开过一样,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追忆父亲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追忆父亲的文章:追忆父亲

  庙山上的一堆黄土,那是我父亲长眠的地方。却无情地阻隔了我与父亲的今生和来世…… 掀上坟头最后一锹土,我趴在坟头上,和父亲做最后的诀别。我不敢闭眼,也不敢睁开眼。我不知道该怎样放置自己,我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日子里,全是父亲的身影与笑容。没有了父亲,儿女们今后该怎么办。我不相信从此的我就这样永远地与父亲天人相隔,永远无法再去找到追忆的窗口。

  父亲没有走,我固执地以为,或许他只是去了某个地方,做一次他奢望已久的短暂旅行。我生生地找寻父亲留下的气息,十年前那所有钻心的记忆,我不敢相信父亲就这样走了……只是儿女们惊天动地的哭声蓦然让我惊醒,我才从那不堪回首的痛中回过神来,那堆黄土,那摇曳的幡旗,告知着我父亲最后的归宿。永远地,我与父亲已没有拌嘴相对的机会。父亲,真的走了,世界上那个最疼爱我的人真的永远地走了……

  记得2月25日那天接妹妹的电话,我从沈阳赶往家中。我不敢相信,躺在炕上那个无助如同孩子的老人就是父亲您,您一向健康、乐观、怎么可能?面对您孩子般时,我不敢哭,我害怕,我强装开心。您一生为人正直、善良、宽容、坚韧,1946年参加革命,一生命运多舛,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无私贡献了你热爱的事业,老来好日子才刚开始,用您的话说:“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儿女孝顺,生活不愁,却因得了这可怕的心脏病。

  还记得2004年阴历三十那天,我贴完春联,你拖着病弱的身体,扶墙走出来,看着父亲无助的眼神,我的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像是在检查儿子的工作,从你眼神中我看出,你相信你的儿子会干好的。

  这种特殊情景注定了那天的冷清。以往三十那天,都是父母亲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而今年因为父亲病重,连炕都下不了,只能有一种奢望,就是母亲做了简单地年夜饭后,我们儿女能和你喝一杯久违的陈年老酒。然而,简单而富有年味的年夜饭,没能把我们从春节的喜庆中而缓解病魔对你的折磨和痛苦,从你的病情中我透出几丝担忧。

  过年,我们与父亲相伴相随。年后,我由于沈阳工作的关系,和父亲暂时分开。走时有我的祈愿,希望奇迹出现,希望父亲能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迎着久违的阳光走上康复的路。因为我深信,春天是给人希望、向往的季节。然而这已成为了永久的遗憾,父亲还是走了,在那个即将春暖花开的春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曾经给予他太多坎坷、希望和眷念的土地,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生死相随的爱人……我的母亲。我无法想象,在你离开的那一瞬,父亲有过怎样的痛;怎样的无奈;怎样的不愿;怎样的不舍;怎样的身不由己啊!

  2004年2月26日早晨的7点40分,那是我岁月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你像孩子般的躺在我怀中,问我吉林(侄儿)几点回来,对象处的怎样了?力元(外甥女)回来没有?我都一一回答你,其实我知道,你在弥留中不忘的永远是你的儿女们!

  有关您对我太多的疼爱,只能永久地定格在了那个日子,为什么,只有在天人永隔后我才记起您的温暖?为什么在我无法牵您的手后,才记起您的笑颜?为什么,父亲,您可以舍下您的一切?舍下我们兄妹与同样年迈的母亲?那定格的笑容;那虚弱的手势;那大年三十无助的眼神;那离开前的无奈;那眼中无奈的绝望!为什么我就不懂您?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我哪里,分明像根扎进您灵魂深处的一根刺啊!让您担忧,让您不安!如今想起我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机械和大意。假如,如果有假如,我依然愿意与您作父子;我依然愿意作您最疼爱的小儿子;我依然愿意聆听您的教诲;只是一切不再可能。

  轻轻地,日子已在我的不舍与追思中溜走了十年,只是我依然无法接受您离去的事实。我以为您一定只是在某个地方睡着了,所以我自欺欺人地不曾也不敢大哭。

  萦绕在您坟头的槐树花已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更是开得眩目。父亲,在那遥远的天国,是否花期依旧?是否您依然在那如梦的世界里忙碌?愿不曾走得太远的您一路走好!我依然是您今生最疼爱的儿女,也是您来生最疼爱的儿子!

  我的记忆永远定格在2004年的2月26日凌晨,我必须活着。只是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永远地走了……

  父亲永安!

  追忆父亲的文章:追忆父亲

  有些认识,只有在经历了以后才会理解得更透彻,不知为什么,父亲在世的时候,他的许多观点,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处事方式,我们甚至很反感。我们把和父亲的差别叫代沟。现在,父亲去世才几个月,我却常常想起他。

  父亲四岁那年便失去了母爱,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只得到了暴跳如雷的父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本已是不幸,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撒手归西了,只留下他和比他小四岁的妹妹。从此,瘦弱的父亲便成为这个家的脊梁,带着妹妹如成年人一样地参加劳动、操持家务。由于出身的原因,别人很少和他往来,更谈不上帮忙,即便是自家的长辈,也和他划清了界限。也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立自强的父亲,不仅学会了独立生活,还照顾妹妹读完了师范。只读了高小的父亲开始拜师学医,而且学有所成,自此,从医便成了父亲一生的职业。

  父亲聪明、好学,自幼养成了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卫生领域,他干得不错,担任过卫生所会计、所长,他经手做过很多大事,汤河、月山庙、北丰卫生院都是他一手建起来的;他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经济上从无半点污点;他医技精湛,而且富有爱心,视病人如亲人,从不给病人乱开药,有时还为病人付药费。

  父亲刚直不阿,忌恶如仇,自幼养成的性格,不因时势的变迁而改变,在那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的年代里,父亲的命运可想而知,被贬职、住学习班、接受调查……甚至我们全家都跟着受牵连,可父亲象是岩石上的青松、风雨中顽强成长的小树,愈斗愈勇,从不低头,他不唯上,不欺人,“刚直”成了别人对父亲的第一印象,讲良心、讲正义成了父亲做人的原则。父亲一生知恩投报,凡是在他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哪怕仅仅是没有伤害过他的人,他都会以恩相报,他常常为穷苦人家免费看病,为弱势人打抱不平。他不仅在他的职业范围内救死扶伤,还多次在情况危急的时候舍己救人。

  父亲一生坎坷的经历,磨砺了他那在逆境中顽强成长的性格,他走南闯北,风多识广,成为族人中的楷模,父亲家族观念极强,同宗的事,他都关心,同姓的人,他都尊重,年长的、年幼的,有事都习惯问他。晚年了,父亲还亲自参与编撰家谱,近处不说,安徽,河南、陕西他都一处处寻根问底,生怕有半点疏漏。从他的记事本里我们得知,他出差修谱从不多用公款,常常自己掏钱办事。

  父亲对我们的管教极严,我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培养我们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哪怕是大年初一,他也带着我们兄弟上山砍柴,六月伏天,他和我们一起挖地,他不准我们和别人打闹,不准我们浪费东西,不准我们没有志气,不准我们打牌……大哥初中毕业后,别人劝父亲带着他学医,父亲说“做人要靠自己,谁让你不好好读书?”,大哥的教训让我们吃惊,从此,我读书就不敢松懈。后来,我们参加工作了,父亲常常叮嘱我们兄弟要团结,工作要认真,财务手续要清,不要占别人便宜,不要做过头的事,不要在老百姓身上发狠……父亲脾气暴燥,也打骂我们,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爱我们,他总替我们担心,我们出门在外,他总为我们祈求平安,每次他打了姐姐以后,他都会一个人偷偷地哭,这种心情,当我们都已为人父母之后,才感觉得更加深刻。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他还总怕拖累我们,让我们安心工作。父亲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言传身教启迪着我们,让我们去思索,让我们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

  父亲的一生是清平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做人的原则,那就是:自强不息、正直善良。父亲以他伟大的人格力量影响着我们,他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他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父亲走了,四伯为他写的挽联是“自立成才堪典范,不趋权贵守家规”,这是对父亲人格的真实写照。

  父亲走了,我们常常追忆他,看他用过的东西,想他说过的话,我们将秉乘他做人的原则。做我们该做的事。

  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子子孙孙享用无穷。

  追忆父亲的文章:追忆父亲

  父亲过世快9个年头了,清明节那天,我从县城赶往老家祭祖,在他老坟前摆好祭品,焚烧了纸钱,望着随风飘逝的纸灰,顿觉无尽的感怀和思念。

  父亲是一个极为平凡而普通的农民儿子,15岁那年祖父因病过世,从此他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岁月。听76岁高龄的母亲说:上世纪六、七年代是家里最难熬的时期,那时我们兄弟姊妹5个相继出生,一家8口人的口粮全靠他们拼命挣工分分到的几百斤粮食,为使我们少挨饿,他们除了精打细算外,便起早摸黑挖野菜、收棉蓬(野生植物,籽可食)解决糊口问题,饭碗里多半是野菜饼和棉蓬炒面。有一天,家里没了一粒粮食,为了28斤救济粮,父亲乞求了大小队干部,得到的却是白眼和热嘲冷讽。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家里分到了近百亩山地和1头牛,饱受饥饿的父亲欣喜若狂,从此他和母亲几乎没有睡过天亮,精心务做农田,3年下来家有余粮上万斤,养羊40多只,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致富户。

  那年头,“读书无用”的思想一直困扰着落后山区,在我们村子多数家的孩子都辍学回家,而父亲面对连肚子都吃不饱的现实,毅然坚持让我们读书。为供养我们,父母经常上山挖药材,拾发菜,捡杏核,打零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记得上初中时,学生大灶用柴火做饭,上灶交1斤细粮需交4斤柴禾方可领到饭票,学生们大都利用星期日到山沟里打柴禾。那时我才13岁,个头小,身体弱,父亲知道我打不了柴禾,开学时他总是赶着毛驴驮着柴禾、背着干粮送我到学校,同学们看到这种情景都很羡慕。正因为他和母亲的耐心和支持,二姐上了卫校,我和哥哥读完了高中,妹妹读完了初中。上世纪80年代,我和哥哥、二姐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只因大姐自幼吃苦耐劳,为养家糊口,父亲忍痛没让她上学,父亲在世时一提起这件事就叹息。

  父亲一生对植树最为执着,每年春秋他都要带着我们上山栽树十几天,为保栽保活,他教我们先挖好土坑,再从深沟里担水浇灌,后把树苗直立土坑,下面装入沃土,随边填土边夯实,上面整成蓄水的畦子。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现在我家庄前屋后有林500多亩,各种树木3000多株,这些都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在县城买了房子,通过反复做工作,父亲同意到县城居住,但每年都要回家植树。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他不会呤风弄月,没有细腻之处,亦少儿女情长,尤其是脾气十分暴躁,顿不顿就雷霆之怒,我们兄弟姊妹都很怕他,不敢和他正面说话,即使偶尔呆在一起,也是表现的极为拘谨和温顺。随着年龄的增长,天性好强的我曾尝试和他顶嘴,但终于没能逃过他的拳头。正是这样,父亲在世时我们虽尽了孝道,但往往是畏惧多于亲近。现在想来,平日的印象却是忽略了一些细节,没有看到严厉背后的关爱和呵护。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母亲和哥哥姐姐到外祖母家去了,只有父亲陪着我和妹妹,一天他把火盆搬到炕中间,用木柴生了火,然后找来一个玉米棒,搓下玉米粒,一粒一粒按进火盆的灰里,忽而听得“砰”、“砰”的响声,爆玉米花一粒一粒蹦了出来,我和妹妹一边抢,一边吃,一边不断往火盆里埋玉米。不一会儿,我们满脸都是黑灰,父亲看到这种情形,不自觉的放声大笑……

  2000年秋,父亲患胆结石做了手术,不久又得了胃癌,尽管我们全力为他治疗,但还是没熬得过去。2003年冬,家里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当时我在乡上任职,于是连夜赶回,但见父亲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有气无力。他抓住我的手说:儿子,我有病你们已经尽孝心了,古人说,叶落归根,送我回老家吧。我尊重了他老的意见。回老家后不到一个月,父亲与世长辞,走完了他平凡而厚重的72个春夏秋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清明》淋湿了多少儿女的衣襟和孝心。今年清明虽未下雨,但我的眼泪却打湿了追忆父亲的文稿,浸透了思念和感恩的心……

  
看过“追忆父亲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父亲节追忆父亲的文章3篇

2.清明怀念父亲的文章3篇

3.悼念父母亲的文章3篇

4.怀念父母的文章3篇

5.怀念父母亲文章3篇

8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