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传统文化随笔

传统文化随笔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传统文化随笔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那如何写传统文化呢?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传统文化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传统文化随笔篇一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个文化积淀不仅是知识性的,不仅是中国的,应该是指各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因而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断开,但中华文化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包含着丰富的含义。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脱离传统的现代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丢弃传统,就意味着丧失特色。无数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历史上的“城阴城”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独特而具有个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开放的世界。基于这样的目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一种共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因为有异乡,才会有故乡”。地域的力量是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当,即使有一天城阴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信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沧海多么辽阔,无论归程多么遥远,也要回归起点。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怎样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研究,寻求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活动平台。

  传统文化教育足以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古代的雄辩家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桔生淮南以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然的话,我们何以解释牡丹以洛阳为最名贵,芍药以扬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温暖湿润的岭南生长得最茂盛,白杨在寒冷干燥的北国生长得最挺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一样事物不认识、不了解是谈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发现了事物的可爱之处,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必须首先建立在对家乡的了解上。中国文化在历史学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划分为一些风格迥异的品类,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区别这些不同文化的并不仅仅因为它所拥有的不同名称,它们的独特内涵也使其闪烁着同样亮丽的光华,比如语言词汇,民居建筑,民间制作,地方剧种,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开拓未来。

  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千古绝唱几乎是对有着丰富而古老内涵的历史文化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定格。历史上有许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创作出许多名篇巨著和佳诗妙词,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在这片热土上,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忠义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所以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外,还可以与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地理学科、美术学科等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

  传统文化随笔篇二

  沙格龙舟赛是泉州市泉港区,特别是南埔镇沙格村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始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沙格村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除龙舟竞渡外,还有传统的祭神仪式,人们借屈原英灵和妈祖神威以求来年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此外还有海神巡游,搭台唱戏等活动,这些传统不管刮风下雨,年年照样进行,其热闹气息不亚于春节。;

  沙格的龙舟竞渡是数百年来人民传统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它融入了当代的体育竞技活动,每年都有众多的参赛队伍在此一决胜负。

  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特色项目,泉港区委、区政府曾把它作为泉港文化的一个品牌,深入挖掘推广,使一年一度的传统民间文化进行的更加有序。

  南埔镇沙格村位于泉港区最北部,濒临海处,海滩广阔。俗语道:“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然而,这样的民俗气息究竟还能延续多久,我未置可否。是的,我们的文化正在遭受灭顶之灾,一旦被摧毁,就可能会永远的离开我们。;

  近年来,泉港区的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只讲求经济环境,不注重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癌症爆发率更是与日俱增。前不久的“污水故障”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的泉港,仅石化工业区就有25。47平方公里(非石化的工业区不计)。我们早已不再奢望什么碧水蓝天,也早已不再幻想拥有清新的空气了。只是希望这样的恶化速度能够有所收敛或平缓。;

  然而,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正在猖獗-填海造地!挖土机的声音一日比一日清晰了。

  我们的海快消失了,而与之相生的传统习俗也将荡然无存了。

  “没有海,龙舟何用!”有村民愤慨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痛心的是:先是摒弃了我们美好的宝贵的生活环境,再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那下一个又会是什么呢?

  我想知道,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为什么很多的文化遗产、大量的传统建筑,在人类经意或不经意间就消失了?

  我想知道,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长此以往会不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文化遗产的留与存,其意义关乎未来,真正的发展,不能摒弃历史,而是应当在历史上发展起来的。

  泉港区只是个小地方,小到没有人会在这里谈治理、讲环保。衷心希望社会有关部门能给予重视。

  传统文化随笔篇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思想。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到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教师,我深切的热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当提出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我更是特别激动。近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争论非常多,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也想在各种声音中,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热烈地争论无疑表明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不管怎样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她植根于中华民族,生长于中华大地,当然也是最适合中华民族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同时,我们也在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冲击之下有些无所适从。我们的文化也同样经受着极大的考验。仔细思考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失去了本应有的淳朴善良。我们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侠肝义胆”都不知去向了,连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都需要讨论了。价值观的偏离导致了传统美德的弱化。我们成年人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已经陷入迷茫更何况孩子们呢?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从孩子开始,要建立民族自信就得从孩子们开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有远见的学校。我们学校很早就开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系列尝试,而且在实践中证明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开展的“晨读、午诵、暮写”系列活动,把优秀古诗文引进校园。孩子们在书声琅琅中体会出汉语的独特魅力。老师们利用传统节日引领同学了解民俗,教孩子孝顺父母,学会感恩。传统运动项目“六艺”之一的射箭,也被引进了校园,孩子们在练习中越来越胆大心细,沉稳干练。书画室里,老师带孩子学习传统书法绘画技艺,翰墨飘香;古筝教室中,老师和孩子们领略古筝琴韵,雅乐绕梁……孩子们沉浸在各种特色活动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培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学校也因此涌现了不少小小书画家,小小艺术家。

  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上一直在的探索。我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每周两节的特长活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我把练字、诵读相结合,再结合实际做相应的讲解。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可喜的改变,对老师家长有了应有的尊重,对同学也有了宽容友爱,言行举止不再放诞不羁。家长们反应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我感觉班级管理也比以前轻松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孩子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就尝试用经典故事来代替讲道理,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时我时常会引用几句诗文名句,每次同学们都会投来敬佩的目光。而在听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时,同学们也会听得特别认真。这种引用总好过引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网络用语吧。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我试图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文化的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点皮毛,但是我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会源源不断的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营养。传统并不是封建,传统不代表落后。当你真正去接触去了解她时,你一定会为她折服。只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不断地浸润,不断地滋养,不断的濡染,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少年。弘扬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教师都应该为民族复兴大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

传统文化随笔相关文章:

1.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随笔

2.弘扬中华美德随笔

3.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散文

4.关于历史文化的散文

5.600字美文随笔

139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