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教师教育学生随笔

教师教育学生随笔

时间: 宇锋894 分享

教师教育学生随笔

  教师是怎样写教育学生随笔的文章的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师教育学生随笔,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学生随笔篇一

  我们想成为我们的偶像。一个人的偶像列表很可能决定他将来的发展空间。

  四十岁以上的人,成长过程中,想成为文学家或官员的特别多,原因在于教育中有太多的文学偶像,学而优则仕,也是文人的传统出路。文学家有本事把自己无聊琐碎的生活诗化,发酒疯也罢,泡小三也罢,看起来都很美,这使很多没有文学才能的追随者误以为只要生活错乱,就是文学家,结果毁了一生。

  中国这个传统的文青国度,文学家之外的偶像,显得相当有价值。

  中国当下最有价值的偶像是谁?这个问题突然跳出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

  姚明。

  这个八零后,很有可能在明年进入nba名人堂。

  nba可能更感谢他开拓了中国市场。在我看来,他最大的价值在于改变了许多中国人轻视身体的潜意识。看姚明打球的孩子,以他为偶像的孩子,自然而然地知道,磨练自己的运动天赋,在自由的竞技市场,有名利双收的机会,你能在三十岁之前挣足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

  在我年少时,家长及老师的主流观念是:四肢发达即头脑简单。学习好的孩子应该像陈景润,痴痴迷迷,弱不禁风。受这种观念局限,体育天才被扼杀的可能性大增,他们可能有姚明的身体,却无法用这身体挣到钱。

  我知道有人看到这,会生气地反驳,人生难道就是为了挣一点钱吗?

  那当然不是,人生是为了挣很多钱。

  今天的文章除了赞美姚明,更主要是推荐美国历史频道的一套记录片:《造就美国的人》(men who built america),介绍了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耐基、j.p.摩根与福特等商业精英。他们最强烈的动机是:人生要挣很多钱,要成为世上最阔的人。

  就是这么“俗气”的动机,让这些商业奇才绞尽脑汁创新,因为只有人人购买你的产品与服务,你才可能挣大钱:

  看到石油提炼出了煤油,洛克菲勒意识到它将照亮人类的夜晚,迅速从穷小子变成美国首富。

  卡耐基接受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恩师斯科特建造横跨密西西比河的铁路大桥。他将钢铁引入桥梁建设,进而用于建筑,摩天大楼出现,这位机灵的前童工成为钢铁大王。

  j.p.摩根倒是出身于上流的银行家家庭,从小学习做账,不过始终活于父亲的阴影之下,到了四十岁才开始自己做决定,并决心寻找“改变世界的产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冒险投资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并成功推广。

  这部纪录片也展示了这些商业偶像的阴暗一面:偏见、仇恨、为摧毁对手不择手段。

  卡耐基认为洛克菲勒是摧毁恩师斯科特的罪人,其追求财富的极大动力是超越洛克菲勒,这两人在现实中也彼此嘲弄,让对方不痛快。

  洛克菲勒为了不让电灯抢走煤油灯的市场,故意夸大的电的危险。

  身为科学家的爱迪生(伙同投资人摩根)也不光彩,为了保住直流电的地位,他们肆意歪曲交流电。

  有意思的是,这些奇才们的痛苦、争斗,甚至是危机和破产,却为他们的消费者带来了福音,一个现代化的美国也因此建立:铁路联网、高楼林立、灯火通明。因为他们最核心的诉求永远无法改变:取悦消费者,让消费者活得更好、更方便、更舒服,才能带来财富。

  这部纪录片只有8集,不长。难得的是,央视纪录片频道播放过,可惜名字改成《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失了原意。视频很容易找到,建议你带孩子看看,因为商人原本不在中国人的偶像列表上,贬低、歧视商业与商人,才是中国人爱干的。

  如果你的孩子说,我以后要挣大钱,我要成为中国最富的人。你要开心,这理想一点不俗气,真能实现的人,必然改变了世界。

  有这样理想的人越多,做为消费者的我们,越能受益。

  如果拍一部《造就中国的人》,当下,有谁能入选呢?谁在竞争的市场上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

  教师教育学生随笔篇二

  因工作关系,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需要与土豪们交流,为了缓解工作的严肃气氛,大家偶尔会在茶歇时随意闲聊几句,如小孩的教育问题。

  有次采访无锡一位做贸易的老板,他本人带个黑边眼镜,穿着色彩鲜艳的运动服,人白白胖胖的,看起来像个很nice的“大白”,他与太太都笑容可掬,给人的感觉十分明朗。与大部分土豪都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不同,他的教育理念很独特:我想要我的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希望他有普通人的快乐,过平静的生活,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遵循这个理念,他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普通的学校,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注重培养孩子“人好”,即与人为善,懂礼貌,尊老爱幼。一切看似完美!

  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地小学毕业,上初中,上高中了。渐渐地,“大白”发现了一个很严重问题:这个孩子没有理想!他太“淡泊”了!

  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什么有兴趣,他说不清楚。孩子对钱没有感觉,对权力,对地位,对身份,对荣耀... ...统统没有感觉!如考大学,他不认为考上清华北大有什么用;出门买东西,无论买贵重物品还是便宜商品,他都表现得无所谓;对赚钱?那就更没兴趣了,他家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呐!

  “我也说不好,就是感觉他懦懦的,绵绵的,没有活力,像只绵羊。”大白叹了口气。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追逐个性的年代。当精英们希望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都像曹操一样企盼“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教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些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的父母,或许是在地球绝大部分森林已经消失多年后全都忘记了丛林竞争法则,认为这世界上没有洪水,没有恶兽,钱就像阳光,可以让孩子永远做一只在太阳底下的小兔兔,萌萌哒就好。

  殊不知,丛林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没有了树木,只要有人,一个虚拟的丛林便悄然建立。

  孩子在学校,学校就是丛林。在这个丛林中,孩子们不仅在激烈比拼学习成绩,还在比性格,比人缘,比谁更能适应并熟练运用这个丛林的规则。有些家长说不喜欢中国的教育环境,太黑暗,太残酷,有钱把孩子送国外阳光的净土... ...

  当然,你完全可以这么做,但前提是,有没有告诉过孩子无论你在太阳温暖的照耀中还是月下凄冷的风雨中,都要努力适应环境,并具备勇于竞争的意识?

  当孩子走向社会,社会更是丛林。商界、政界、文艺界... ...哪个不是明规则潜规则暗流涌动?稍不小心就马失前蹄。恶兽不在人群中,而在人心里。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读书时已然不会争强好胜,当他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面对更加冷漠的人际,他将如何打拼?又将如何自处?别说在竞争中捕捉先机了,也许连被淘汰的机会都没有。

  一直相信,无论时代价值观如何更迭,有一点要毫不犹疑地坚持下去,那就是教育孩子——“追求卓越”!人类要发展进步,家族要传承革新,我们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下一代变成更优秀的人,让他们更强壮,更聪慧,更有力!

  父母不能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能让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学识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智商的启蒙、情商的培育,还要帮助他树立理想、激发兴趣、制定规则,保持活力... ...一切都需要平衡。

  有次在上海听台大吕世浩教授的课,恰好讲到清代皇子们的教育问题。他说清代皇子们的教育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即使嘉庆中衰,清末覆国,但该朝从未出现过汉灵帝、唐武宗、明万历等不学无术的荒.唐皇帝。清代国运衰退不可避免,但清皇帝个个“勤政”,与皇子教育完善不无关系,清无论设立“上书房”,还是继位制度的“立贤不以嫡长”,都严格在皇子们中间建立了一套培养及选拔制度。

  清代皇子们的教育怎一个“苦”字了得?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能想象吗?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大臣都没来上朝,小太监们都倚在柱子上假睡呢,小皇子们就已经起床去上书房学习了。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学习内容不仅有满汉蒙三种语言,更有文史典籍,骑射武艺等等,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没有午休,全年只放五天假!

  康熙皇帝自己回忆说,他五岁开始读书从不间断,累得咳血,仍然坚持。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诵一段新的内容,直至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背下来。一世盛名,岂是轻易能够获得?

  吕教授总结了一句清皇族教育理念——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这并非真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凶狠残暴的人,而是希望后辈能有魄力手挽狂澜,超越前人,安邦定国。

  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最真挚的愿望。

  教师教育学生随笔篇三

  哄骗式教育

  很多家长有时候喜欢哄骗孩子。比如,家里规定,孩子一天只能吃两颗糖,配额用完了,孩子继续要,家长狠不下心拒绝,就把糖果藏到柜子里,说:“吃完了,没了。”说好了要带孩子去公园,临时因为累或天气的原因要取消,就哄孩子说:“已经关门了,去不成了。”

  孩子们都精着呢,踩把椅子就能从柜子里把糖找出来,你怎么自圆其说?就算孩子一时被骗了,以后呢?哄骗孩子,其实是对自己的执行力无法贯彻而表现出的搪塞和欺骗。

  为什么不诚实地向孩子说明不能吃糖果的原因,以及对规矩要遵守的态度。同样地,要取消一个外出活动,请告诉他真实的原因。若是因为天气,就让孩子懂得对自然妥协;若是因为疲惫,就教孩子学会对家人体谅。

  大让小教育

  很多时候,家长特别喜欢不问缘由,让大的孩子让着小的孩子。“让妹妹嘛,你是哥哥要懂事。”“先让弟弟,他小。”

  这些耳熟能详的裁决,根本没有仔细去询问孩子们争执的具体原因。看似是教导长幼尊卑,其实是乱和稀泥。如果是因为哥哥姐姐身强力壮,没轻重,要耐心地讲解注意力道,不要伤了弟弟妹妹。针对争执的事情,大的孩子如果有理,一定要捍卫;小的如果无理取闹,倚小卖小,一样要批评。

  不管在幼儿园、学校还是社会,都没有年龄大的要让年龄小的这类准则。在家里如此操作,让孩子对解决问题处理纷争无法正确对待。这是对“公平公正”的漠视,会直接损害孩子的价值观。对大的孩子来说,会委屈和丧失安全感;对小的孩子来说,没有学会正常捍卫自己的权利,出了家门,举步维艰。

  恐吓式教育

  “你不听话,就带你去打针!”“你不睡觉,等会儿老鼠就钻你被窝里!”我还听过一个奶奶这样吓孙子的。6岁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奶奶为了他的健康,就讲了一个故事“鼓励”他吃菜。

  “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们一起回农村老家?天阴阴的,突然,一个很脏披头散发的姐姐,冲出来,把你手上的玩具抢了,还把你的手抓疼了。那个姐姐是个疯子,专门抓不吃青菜的孩子。你再不吃菜,奶奶就把你丢到老家的那条街上,不接你回来了,让那个疯姐姐管你。”

  孩子当时就吓哭了,虽然吃了蔬菜,可饭后就吐了。听孩子妈说,孩子连续几个晚上睡觉都会被吓醒,做梦也在喊“不要疯子姐姐抓我”。奶奶心疼了,马上改口:“奶奶瞎说的,疯子姐姐不会来。不吃菜就不吃吧,奶奶给你做最爱吃的红烧肉。”

  这样做,既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教育的方向又前后矛盾。孩子是有情绪记忆的,埋下一个恐惧的创伤,有时需要几十年恢复,千万不要这么恐吓孩子。

  告老师教育

  不要教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告老师,孩子要懂得什么该告知老师,什么该自己解决。

  老师、家长和领导都属于等级较高的人际关系,而人最需要的是同辈之间的认同和支持,能否和同辈良好相处,是我们界定身份、决定归属感、建立安全感并获得喜悦和创造力的根本。

  和同辈相处,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自己处理分歧的能力,尽量在平等的关系中相互缓冲和界定自我及彼此存在的空间。这种处事方式,越早培养越好。告诉老师,让代表高级别的权威来解决问题,不仅放弃了培养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更会丧失同辈的认同和尊重,被边缘化。

  责任外化教育

  孩子摔了碰了,我们除了忙不迭地把孩子扶起来,还有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举动:打地、打桌子板凳,“惩罚”这些“伤害”孩子的物体。孩子和宠物玩,被抓了,老人也会直接打猫打狗。

  这些举动外化了孩子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让他误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说小点儿,这忽略了让孩子了解今后如何防范摔碰及怎么跟宠物相处;说大点儿,这是逃避责任和暴力处事的行为。

  我见过一个外婆,就是这样对待外孙女,结果这小女孩儿在荷兰的幼儿园,摔倒了就狠狠地踩地打板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孤立她,老师也觉得这孩子有行为问题。

  爱孩子要爱得其法,孩子,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最本质的活力和喜悦,也给我们一个契机,重新审视生活,自省个人的言行。带孩子,是一条和孩子共同修行的路,我们不是领他们成长,而是和他们相伴,一起成长。

173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