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

时间: 宇锋894 分享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

  坚持人的信念,是创造最好人生的方式。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欢迎阅读!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篇一

  笔,写着,写着,墨用完了;

  人生,过着,过着,寿命用完了。

  笔中的墨,能写出篇篇华章;

  人生中的生活,亦能过得神采飞扬。

  笔有好,有坏;

  人亦有好,有坏。

  刚买来的笔,笔画粗糙,断断续续;

  刚获得的生命,经历奇缺,啥也不懂。

  只有多写,笔画才会精细,连贯;

  只有多炼,经历才会充实,完善。

  笔的一笔笔笔画,勾勒着一个个优美的字体;

  人的一次次经历,充实着一个个美妙的回忆。

  笔的一次次摔损,会使它黯然一分;

  人的一次次挫折,会使他成熟一分。

  笔,为我所用,写出篇篇佳作;

  人,为国效力,做出骄傲业绩。

  笔有红、蓝、黑;

  人有少、壮、老。

  红笔,调皮,在作业上跑来跑去,却没人敢拦;

  少年,淘气,在草原上蹦蹦跳跳,似无人管束。

  蓝笔,深邃,在卷子上锋芒毕露;

  壯年,严谨,在人生中四处奔波。

  黑笔,沦桑,在宣纸上泼墨山水;

  老年,睿智,在回眸中笑看人生。

  笔的信念,是写出最好的文字。

  人的信念,是创造最好的人生。

  然而,笔与人也有不同——

  笔芯,可以更换;

  人生,不可再来。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篇二

  当脑子闲暇的时候,或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思绪不禁飞到了以前,以前的我又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对此,我总想对自己有一点什么评价,想来想去,我发现自己有一点对人生的模模糊糊的看法,有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我认为这种目标的确立是因为我对生命意义有了渐渐清晰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死是多么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心希望自己只要能活得长久就足矣了,我认为小孩子应当比大人比老人活得更长久,日子一天天过去,而在我眼中,老人大人们没有变化,于是我觉得生命好漫长,自然无忧无虑。外祖母死了,我并未对此进行思考,因为我认为外祖母年纪大了,死是正常的,只是听奶奶讲,“她这一生繁衍了这么一大家人,值了。”可有一件事使我感到恐怖,村上有一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孩子因为一种病死了,这违反了我的观点,我问父母:“这孩子很年轻,为何要死呢?”父母的回答也不甚明了,使我对死亡更感到神秘和茫然。由此,我开始对生死进行思考。

  又过了些年,在那次惨不忍睹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亲自目睹了好多死人,有大人和老人,有比我大的,有比我小的,甚至小很多的,死来得如此突然。我想,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一刻祸患会降临到他们身上,对于这样的惨景,又使我开始思考,我不禁反问:“死生真的无常吗?人难道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自己的生死也办不到吗?那么,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对于这些事情的思考,虽然还是茫然,但我却渐渐明白,面对灾难,没有人能够知道下一刻祸患会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没有人能确定自己下一刻是否存在,这话虽然恐怖却也实在,似乎追求生命的长久是不太正确的想法,这也不是生命意义的所在。

  到了高中以后,很多语文课上的学习启发了我的思考。在《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恩格思认为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是他对科学理论有独到的、惊人的发现,总之是对人类有贡献。在《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因为巴尔扎克留下一部了不起的书,被题作“人间喜剧”的文学系列著作,他对人类也有贡献。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掉会又说:“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臧克家也说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伟人事迹哲人睿语,让我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乎自己有所作为,在乎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国家有作用,而并非在于长寿。

  出于这种对生命的思考,我渐渐的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最终的人生目标是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就是要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作为。不需要有像邓小平一样使全国人民走上改革致富之路的伟业,不需要有像袁隆平一样让数亿计的人免除挨饿的功绩,像时传祥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做出成绩,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

  现在,社会上的职位数不胜数,至于选择哪种事业来实现我人生目标,我确实没想好,因为这是终身大事,再者我对社会现实了解甚少,不敢妄下定论,但我清楚知道,目前,我应该不轻浮不急躁,安心静气的提高成绩,完善能力。至于选择职业,需到大学时,更多关心社会,立足现实,加以选择。

  就是流星,也要在天际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篇三

  凝视时,凝视时,任思维的飞驰叩开艺术的雄伟殿堂。心头萦绕的是雕刻领域的瑰宝,被残缺灵魂附着的奇葩——断臂维纳斯。或许海浪注定要将它的双臂夺去,为后世留下无数难以作答的难题。冥冥之中也为我,为我感受残缺之美提供了不可忽视的裁体。为之倾倒,不是为了那曾经完整的艺术造型,而是在残缺后未知的可能性。你可以将时间从断臂中看去,在无限的遐想中获得自己的谜底,永远的赋予那美丽的奇迹。这也或许正是残缺的意义:在一切偶然中将必然蕴涵,留给世人最多不同的启迪。我恰恰独爱探索那种残缺,在历史与文化的洗礼中,翻翻那尘封久远的古老札记,倾听那渐行渐远的残缺跫音。

  残缺的人生未必失去壮美

  他注定了要为亚平宁半岛,要为世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始于旅游圣地比萨,结束于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而那最凄美的残缺却将他推向了罗马。他的人生就像家乡的标志比萨斜塔那样因长期蒙冤而倾斜。当伽利略以70高龄被送往罗马受审时,他的科学家大脑中又在思考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我们都试图用常人的思维模式帮他解决难题,就像布鲁若那样勇敢的接受熊熊的烈火,但伽利略没有,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人生信仰,向教会宣读了那份不属于自己的忏悔书。为之唾弃吗?不要!既然已经残缺,有何必再去纠缠名誉。时代给予伽利略的就只有无奈的缺失。当时教会就以对生命的最终威胁的方式培植了人们心中的恶,其中就有伽利略的亲人、朋友等等。他们开始围攻,开始侵吞,开始揭发告密,当他们意识到伽利略还有一息人格尚存的时候便一拥而上,致使那个尚存人格的人最终了放弃人格。伽利略开始意识到了残缺,也将本已对得起科学和道德的人生交给了残缺。在他看来,既然友情如此的虚假,他宁肯面对自己的敌人。这相当于用污泥涂脸,求得寂寞和安静,目的不是为了更好的在垂暮之年进行科学研究,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切底的败亡!难道这样残缺不比我们假设中的完美要更具有现实意义吗?习惯了英雄献身传奇的我们是否也能从伽利略的人生中获得更多?

  文学长廊中的未知将伟大继续

  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着最飘渺的希望,等待着曙光中的现实。不知戈多何时回来,明天?后天?还是又一个太阳升起的清晨。《等待戈多》没有最后的结局,最后的等待依然还是等待。在一次次的绝望中时不时的渗透着希望,又将一次次的希望毁灭于绝望。戈多真的存在吗?戈多真的回来吗?读者心中起伏着千百的疑问,无法解答的疑问,无奈的疑问,冗长的空白也许恰好成就了作品的伟大。作为戏剧而言,作品形式上无疑是残缺的,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这残缺而构建出了作品的针砭荒谬,因这貌似残缺的荒谬形式而被激活。我们在不停的咀嚼文字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残缺的布局。文学作品中的残缺将人们引进了无限的思维空间,以未知的结构成成了文学最玄妙的境界。这种残缺在我看来远胜于一个温馨或悲惨的结局,能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未知,能够让每一位读者都成为作品结局的构建者。我以为这才是文学的真正目的。

  直面文化的残缺

  一声轰隆的巨响将睡着的人们惊醒,于是乎硕大的国家开始被包裹成了血色的幼稚。一群不在读书的人,一群不要老师的伪学生用着睡觉中还残存的轰逐一切的激动试图颠覆着文明的机制。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全国性的毁学狂潮竟然还被冠以“文化”的名义。难道就因为对某位领袖的崇拜会使的蒙昧就此战胜了智慧,激情从此强压过了理智?难道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改写就成了“”的真正目的吗?或许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一切政治矛盾最终激起了一次次反抗斗争是勿庸置疑的,但这一次却是文化人的以及其变态的方式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时间琅琅书声沉寂了,代之以官场的喧嚣,市井的嘈杂……一段历史的空白和文化的残缺就以如此突兀的方式横亘在世人的面前。而当后人开始怀着心中无比的悲凉渴望重新去填补这份残缺的时候,我们有是否还是以“”的方式来重新看待“”?在我看来,一次次暴力形式背后,总有着一种不屈的文化韧劲在以其自身的优越性维系着民族仅有的血脉。哪怕就算我们面对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文化残缺与遗失,我们仍能以中国人的敦厚和诚实,能用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基本伦理道德标准去接纳并吸收这份残缺,那么,这样的残缺才真正的被赋予了现实的价值,这样的空白才有了特有的厚实和美感。

  我眼中的残缺内涵似乎已开始清晰,就算突然间的黑夜也无法阻挡我用心灵沉淀残缺之美。而你呢?

写人生感悟的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1.人生感悟散文随笔

2.写人生事业感悟的散文

3.关于岁月感悟散文精选

4.有关人生感悟的随笔作文

5.关于人生散文的随笔

180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