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校园文章 > 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

  教学叙事是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初中语文教学随笔和叙事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初中语文教学叙事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汇江河

  摘抄可以抄写新鲜的好词,精彩的句子,优美的段落,使自己语言更丰富,句式变得灵活多样。

  .摘抄可以抄哲理性句子、好詩、名言警句,学会思考、明白有益的道理。

  .摘抄可以记下有趣的故事和知识性的东西,积累议论的材料。

  .摘抄可以记下一些触发性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语言积累。而摘抄,就是一种丰富语言积累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部分教师都重视给学生布置摘抄的作业,从摘抄格式,摘抄内容详尽的辅导,到摘抄作业的批改甚至成果展示,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可调查发现,众多学生却仍然存在“泛泛而读,泛泛而摘;为摘而摘,摘后就忘”的现象,更谈不上在写作中的灵活运用,使摘抄效果大打折扣。

  为提高读书摘抄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用心读,精心摘;摘中学,摘后用”,我以名篇美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四和”摘抄:

  一、“看”和“想”。

  孩子是“天然的探索者”,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想去发现。对于阅读摘抄,我们就可从这天然之本性出发,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看题目,猜一猜”。拿到一篇文章,先由题目猜一猜:你觉得作者会写什么(内容)?怎样写(写法)?

  2、“猜完后,想一想”。如果是我,就这个题目,我会写什么?怎样写?

  通过“看”、“猜”、“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想看、我要看、的种子在心底悄然萌芽,想读,是读好的前提。

  二、“读”和“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阅读文章,此时,既要让学生尝试在文中探索发现、寻找自己的答案,也要指导学生牢牢记着徐特立老先生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在文章上留下自己的想法。

  1、读中想。阅读的时候,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怎么写的?什么懂了什么没明白?什么地方特别有趣特别吸引你?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2、读中注。把最吸引、打动自己的地方,如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新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表达方式、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用“?”“﹏”“☆”等不同符号划出。

  三、“品”和“写”

  迷人的风景已经出现,接下去当然就需要细细欣赏并好好珍藏了。

  1、“品味”。把自己标注的好词佳句妙段好好地玩味一番:这个词为什么用得特别好?能换吗?这个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意境?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写?……让自己的体验和语言在反复斟酌中得以不断提升。

  2、“抄写”。边品味边把文中自己标注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可进行分类,如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另外可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给摘抄内容配上简洁大方的图画,各式各样的边框等,做到图文并茂。

  四、“翻”和“记”

  如果一本摘抄本在摘录后就束之高阁,自然就只具备了“收藏备忘”功能,而丧失了其应有的“借鉴内化”功能,优美语言只停留在当时的纸面上,而没有完全进入学生个人的语言储备里。因此,摘抄本也需“常新常看,常看常新”。

  1、“常翻”:首先,定期设立阅读欣赏课,让学生先就自己的摘抄内容静静地自悟、欣赏一番,然后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句段与同学交流;其次,可在班内搞几次“漂流”活动,让自己与他人的摘抄本在更多人的手中传阅、交流。

  2、“常记”: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段,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因此,可利用早自修、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背成语,背古诗,朗诵比赛……对竞赛活动中获胜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样,让学生把摘抄的知识派上用途,成果得到展示,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大量的精彩词汇、句式、段篇得以积累储存。

  “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汇江河”,通过持之以恒的“四和”摘抄,既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及经验得到丰富,也使学生语言仓库得以夯实,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更为他们的一生留下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与赏识,从而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信心,从而创造更大的奇迹。

  
看过“中学语文教学叙事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2.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叙事

3.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文章3篇

4.初中生的作文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5.九年级语文教学教育叙事

108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