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文章 > 工作励志小文章

工作励志小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工作励志小文章

  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磨难,我们都需要励志地面对。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作励志小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工作励志小文章:写给怕走弯路的你

  文/古典

  生涯规划,的确能帮助人们躲避风险,少走弯路。但是人生真的有直路吗?或者说,一条直线的人生,真的幸福吗?

  1993年夺得NBA总冠军后,已拥有3枚冠军戒指的乔丹开始觉得篮球生涯变得平淡,“没有什么可以挑战的了”。乔丹对于篮球的热情开始减退。

  1993年8月,乔丹的父亲詹姆斯开车前往一个朋友的葬礼。回来的路上,他把车停在一个小镇上休息。两个年轻的歹徒盯上这辆车,抢劫并枪杀了他。

  噩耗传来,乔丹陷入毁灭性的打击。

  乔丹和父亲的关系很独特。他们既像父子,又像兄弟,他们会一起打高尔夫,聊天泡吧,甚至偶尔一起去小赌一把。

  在父亲去世前一年,他们曾经讨论过关于打棒球的事情。他父亲对他说:“别再打篮球了,为什么不试试看,给棒球一个机会呢?”那正是他父亲教他的第一项运动。

  父亲的离开推动了乔丹想要做些什么的念头。他的选择是在一片唏嘘中退役,半年后,他开始了棒球手的职业生涯。

  乔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把对待篮球的认真和努力加倍带到了棒球场:他是棒球场上最努力的人。

  “每天,他是第一个到达赛场,又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的教练说。乔丹会每天早上6点到达运动场,自己练习,在队友来之前做一些训练。然后练习击球前向后引34盎司(0.96公斤)重的球棒300至400次。在一天的训练结束后,乔丹还会对他的击球教练说:“我们可以再练一会儿吗?我觉得我已经有点上手了。”

  这样努力的乔丹,是不是如某些大师所说,人生无极限,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很可惜,真的不是。1994年4月8日,乔丹首次参加职业棒球比赛。但一个赛季下来,他在参加的127场比赛中,击打成功率仅有20.2%;30次盗垒,114次被三振出局。在436次击球中只打出3个本垒打,50个有效击球。成绩徘徊在棒球运动传说中的挫败底线“门多托线”附近。

  人们对此恶评如潮,有运动周刊用他来做封面:“乔丹让棒球难堪了。”另外一部分人则说:“至少他在尝试。”对于这些声音,乔丹,那个曾经为了胜利不顾一切的乔丹,他自己怎么看?

  教练有点担心乔丹,他问:“你的感觉如何?”乔丹说:“我每天早上起床,给自己做份早餐,然后开上车,去球场开始晨训。当时路上一个人都没有,我看看旁边的位置,我看到父亲。我会对他说话,说:‘爸爸,我们可是在一起打棒球哦。’”乔丹内心深深地享受这份宁静,他的棒球生涯是献给父亲的,并不精彩,但很温暖。

  在父亲离开的头两年,他重新触到了自己在篮球场上无法触及的生命的温度。乔丹的生涯走出一个巨大的曲线,父亲的离开让他直面生命的其他维度,他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为自己和父亲打两年球。谁又能说,那两年的乔丹,那个在篮球场上宛若上帝亲临,却在棒球场内四处碰壁、灰头土脸的乔丹,他的手指上,没有戴着自己心中的冠军戒指?

  生涯无直线,当你看到一个人在高度、深度上都没有什么发展时,也许他并不是在堕落,他只是在填充自己的内在维度,找回自己的平衡。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提升,也没有变得更加专业,那就一定是在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其实也许那个人正在你看不到的维度努力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力。

  乔丹几乎集中了所有人觉得可以成功的理由:为父亲出征的意志,对于胜利的渴望,无人怀疑的强大自制力,比别人都努力的投入,以及优秀的运动员天赋。但是这样也无法让他超越个人极限,成为棒球好手。一个人一辈子,也许只能在一个领域成为绝顶高手。

  乔丹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乔丹的收获有三。第一个是父亲的心愿已了,他可以安心地打篮球了。第二是他在棒球场上深刻地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篮球天赋。第三,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正如公牛队的主教练杰克逊所说:“我想打棒球的经验是让他重新回到篮球场上的原因,他理解他被赋予的天分,在(篮球)这项运动中,他如此与众不同。”你敢说,这不是一次伟大的成功?

  所以回到文章的开头,我想现在的你也如我一样,能够很坚定地回答那个问题:如果乔丹没有去打两年棒球,那么他一辈子也许只能拿3个冠军戒指。

  人生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直路,因为弯路上有我们必做之事。

  工作励志小文章:你要为自己的任性买单

  文/老丑

  这两天,因我的一篇《人总有认怂的时候》,大伙儿发生了一些争论。

  人到底该不该认怂?

  支持者是多数,觉得社会上妥协无处不在;岁月更迭,每个人当初锐利的棱角,早已被磨得平滑光润。

  但也有些人会说,这种认怂的态度不对,毕竟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对别人低三下四;活得像是下水道里的老鼠一样,见猫躲,见人逃,永远都藏在潮湿的角落里,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是啊,敢说就说,敢为即为,这样的人生态度多么销魂。

  愿意上班就上班,不愿意上班,写一封任性的辞职信就滚蛋,多酸爽。

  我也曾有过大胆任性的时候。

  你要为自己的任性买单

  第一份工作,主要负责集团的新媒体运营,考核微博的粉丝量和转发数。

  我是最早玩微博的一批,对微博运营自然是信心满满。但当时除了扫地大妈,我算是公司里最底层的员工了吧,所以中途的一些事情,却不得不令人低头。

  比如今天这个老总打电话过来,让我在微博上发一条广告;明天那个分公司经理在群里找我,想要一个推广位。

  可发硬广掉粉的道理,谁都清楚,这样一来集团的微博毁了,我的KPI拼死也完不成。

  于是不假思索,我直接越级找我们总监谈话,直截了当跟她说:如果想做好微博,就必须给我自主运营的权限,不管层级怎样,这个地方我做主。是的,我并没有考虑层级关系,也懒得讨好逢迎,只想单纯地把事情做好。

  总监仿佛被我的气势汹汹吓住了,想了半分钟才缓过神问我,假设给我特权,能做到什么样。

  我信誓旦旦,保证一定比原来定的标高。

  高多少,他问。

  一倍,我赌气回应。

  话音刚落,总监就爽快拍了下桌子,事后又郑重地发邮件,抄送给各区域、各领导,声明我在微博管理上的自主权。

  邮件一出,压力瞬间扑面而来,仿佛整个集团的领导都在盯着微博看,有时微博上的某些错别字,也会被人揪出来放在群里公示,拐着弯向我讽刺。

  那段日子,我像是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被无数人踩在脚下。

  那段日子,促我生长的不是温暖的太阳,而是冰冷的目光。

  幸好,一个季度下来,保证的绩效虽然没有完成,却比原有的绩效高出不少,总算是对上有了交待,于己也有了证明。

  然而即便这样,今后的日子也并没有多好过。

  成见在,怨恨在,我必须不断地用能力去抵挡非议,去争取更多工作上的自由。

  当时年纪小,只顾把手里的事情做好,但当你发现,周围的人或阿谀奉迎、或委曲求全的时候,你这种骄傲的姿态,在他们眼中如同毒刺一般,人人都想拔除。

  是啊,你想任性地去做事,不受人指使,不被人管制,就必须要有任性的资本,否则就得付出任性的代价。

  没背景没后台,我也没有混到相应的层级,所以想要自由做事,自然就得亮出自己的本事,承受更多的孤独和忍耐。

  当然人们崇尚英雄,更愿意听到有关英雄的传说,讲述他们不妥协的故事。

  但其一,许多英雄形象都是被塑造出来的;其二,这种英雄情结,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

  就好像许多人都希望团队里有一个起义者,不低头不认怂的榜样,每当有事情的时候,他都可以出面代表民意,为民伸冤,奋起反抗。

  可不妥协的是英雄,最先倒下的也是英雄。

  一旦英雄倒下,众人皆走,无人问津。

  老实讲,我现在的做事风格,早已不是当年英雄的模样——尖锐、锋利、盲目逞强。

  即便该有的原则仍和初入职场的时候差不多,但经历这些年的历练,我开始能够理解那些圆滑,也逐渐体会了“力不从心”这四个字的无奈;我也知道,有时我有能力为我的不妥协撑腰,但有时候,也不能。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前一家公司两大领导闹纷争的时候,众员工各自选择靠山,站队表态。

  有几人很抵触这件事,不想妥协,于是拎包走人。

  当时我问大柱,你想走么?

  大柱使劲儿摇了摇头,冲着我一顿吐槽:卧槽,你学他们干嘛,人家走的都是提前把工作找好了,你不投简历不面试,跟他们学干嘛?

  所以要不要认怂这件事,单从言论的层面而言,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表看法,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现实中的你是否有资本有能力,去为你的不妥协善后;即使放手一搏,你也是否准备好为自己的蛮横付出代价。

  “你要学着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是当年给我特权的老总监,在我离职的时候送给我的话。

  “现在的人坏着呢,那些看似嚣张的人,经历的妥协比谁都多。”这句话,也是她跟我讲的。

  工作励志小文章:提着现实追梦

  文/刘亚华

  表弟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每次都是做不到一个星期就离了职,半年后,他干脆做了宅男,每天鼓捣电脑,从此不问工作的事,专心啃老。如有好心人介绍工作给他,他便拒绝道:我有个软件工程师的梦,我想专心考这个证,上班,会影响我的计划!

  一边上班一边备考也没有问题呀,提着现实追梦,也是可行的方案。再说,找个对口的工作还能促进学习呢。可无论怎么劝,表弟都听不进去。结果,这一宅就是三年。由于基础不扎实,不仅软件工程师证没有拿到,而且陆续交往的几个女友,都觉得他好吃懒做与他分了手。更让人难过的是,舅舅积劳成疾,得了很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再也干不动重活了,表弟不得不去上班,这才发现自己与社会脱节了,与人相处都成了问题。看到原先和他一起共过事的同事,提着现实追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虽然累点苦点,但他们现在都过得不错,而且大部分也都实现了梦想,后悔莫及的表弟现在总是感慨,说他不该为了所谓的梦想把现实抛一边,给自己也给家庭造成了伤害。

  想起不久前看到一个电视短片,说的是一个烤红薯的农村妇女的故事。四十多岁的她有个作家梦,虽然初中都没毕业,但她一边烤红薯一边看书写作,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就在去年底,她终于出版了自己的小说。有人问她,这下成名了,你不会全职写作吧?她却笑着回答,我的条件不允许全职去追梦,以后不管怎么样,我都还会卖烤红薯。我只有将烤红薯卖好了,维持好家庭生活,才能去追求我的梦想。这个烤红薯摊边上的梦想因为最接近地气,激励了很多人。我看了也深受感动。

  仔细想想,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提着现实追梦?很多成功的商家都是从最小的市场做起,很多着名演员都是从跑龙套开始,马云最初和朋友们创办的海博翻译社没有生意,他背着麻袋去义乌小市场批发鲜花、袜子、工艺品,挨家挨户上门推销;梁家辉在事业低谷摆过地摊;没戏拍,刘恺威做起股票交易员;出不了唱片,徐怀钰就先给别人当助理……许许多多成功的人,都是提着现实追梦的。赖以生存的工作和梦想中的工作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能维持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好高骛远不可取,啃老更不可取,一手提着现实,一手提着梦想,这才是热爱生活的完美表现。

  
看过“工作励志小文章”的人还看了:

1.经典励志文章大全

2.工作励志篇文章精选

3.工作中励志的短文精选

4.工作励志文章大全

5.鼓励工作励志文章

11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