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文章 >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

  工作上总是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阻碍,不用担心,只要励志总能解决问题,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工作励志哲理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太少

  文/丹尼尔先生

  现代社会,聪明的人很多,但靠谱的人太少。论聪明,其实大家的智商基本都差不多,一些人稍微略高一些,但都在差不多的区间,除了极个别智商比较高的人。是否聪明更多时候是从一个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处理能力上反应出来。

  无论中西方,在社会上,一个人的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是对一个人是否靠谱的基本判断。

  事实上,在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普遍比较聪明,因为社会关系复杂,人际关系也复杂。除了正常的学业以外,出了校园进入职场,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久而久之,在大染缸里久了,就自然变得更“聪明”了。

  从普遍现象来看,聪明的人能力都还不错,但不一定都靠谱,也就是人品不一定都有保证。靠谱的人也并非都不聪明,也有能力很不错的人。聪明和靠谱或者说能力和人品是一对翅膀,缺一只都飞不高、更飞不远。

  往往很多时候,大家喜欢聪明人,当属正常。在生活中也时常保持联系,但不见得都会愿意和聪明人做知心的朋友,反而会愿意和人品好,靠谱的人成为知心的朋友。聪明人隐藏的东西太多,变数太大,你不知道他/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便知道也不能/不会拆穿(大家智商其实相差不大,千万不要自以为聪明),而且有时还要防着点,确实很累。

  由于新创一个项目的原因,所以招人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我们前后招了两位不同类型的人A和C,从中作了充分的比较,事实证明还是人品居首位,能力可以慢慢培养。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但往往忘了很多时候,能做大事的都是从解决小事开始的,大公司也是从小公司慢慢做起来的,你也是从一个小婴孩慢慢长大成人的。没有什么事情就是直接现成的,除了自己具备那样的能力和实力,可以胜任一个你希望的职位,但这一切都是经过必要时间的锻炼。冰冻三尺也并非一日之寒。

  半年前,在面完A和B的时候(两位都是女生),我大概就花了10分钟时间做了决定要A。A原来在一家公司做会计,想换工作,对新媒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完全不懂,年纪30+,已结婚,育有一小孩,不会开车。B,大学刚毕业,年纪20+,未婚,对新鲜事物看似很擅长,会开车。

  我要A的原因很简单,虽然她年纪30+,已结婚,还有一个孩子,并非擅长新兴行业。看起来有点弱势,但这恰恰是女生在职场中能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她一定会相对更有责任心,因为她至少有家庭责任感。这些对一个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培养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后面招了一位90后女生,人也非常好,结果刚培养好,说回去要结婚了,完全理解,但很无奈)。

  A还能做公司会计,这项绝对加分,不会开车,就让她学车(技能都是可以学的)。新业务不熟,也可以学,事实证明她也是个聪明的人,两个月时间,全部学会上手,效率比我还高,做的效果比我还好。给她一个任务,不会让你操心,并且处理的妥妥的。

  我录用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她还有信仰(这并非录用人的标准,但一定大加分,也不是所有的公司有相同的看法)。这个因素在往后的工作过程中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有一次,在发工资的时候,多发了她一个数目,她马上留言说,是不是发错了,数额给多了。我说,就按这个数目来。还有一次,我安排她顺手协助朋友要发的文稿进行编辑和排版,朋友非常客气直接的发了个红包给她,她被吓到了,把红包发回去,但我朋友没有接。结果她和我说,“红包还是先放你那,然后你还给你朋友。”我说,“没关系,红包你收着,就当做奖励。应该的。”她回了一句,“很不好意思啊。”

  虽然这些数目都不大,但这一些小事就能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我相信如此诚实的品格是基于她坚定的信仰,在这些细节处理上,越发看到她的靠谱,后面慢慢的将其他的事情一点点交给她。她依旧能处理的很好能力就在一件件小事上锻炼出来了,当具备别人没有的能力的时候,自然就具备竞争力了。

  反观C,男生,90后,应届毕业生,没有相关行业背景(也是跨行业),虽愿意学习新东西,但心比较浮躁,属于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那一种。很多时候,交给他的任务都很快的处理好,但质量很不好。没有用心在他的工作任务上,就想快点了事,沉不住气,不够踏实,尽想一些高格调的事务和高逼格的生活方式(想想没什么错,但心思花错地方了)。

  虽然社会的节奏很快,但做事要踏实,把事做好是前提,快并不是目标。刚开始慢一点没关系,后面熟练了自然会快了,熟能生巧就是这么来的。很多次出现这个情况后,我找他也深度谈了多次。

  最后一次也向他说了,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去其他地方看看(因为我们工作的氛围很轻松,看过我们招聘广告的人都知道),如果对方不要你,或者你也不适应新公司,可以重新回来。因为我们试图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来矫正他们新入职场的一些错误态度和价值观。都是过来人,希望新人在职业道路上也都能顺利,至少和自己的人生规划能做好良好的衔接。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心太急了,如今社会的主导地位,基本还掌握在50、60、70后的长辈们手中,包括各种资源关系等等。他们是我们的叔叔、伯伯们。试想当你自己成为了别人的叔叔、伯伯的时候,再笨的人,到了那个岁数,自然也同样会拥有相应的社会资源和关系。

  年轻人应当要先把当前该做的事情做好了,而且尽量要做漂亮了,至少有一两个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案例可讲。我有一个好友,没有正经读过大学,但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坚持,有机会和别人一起编写了一本行业书籍(内刊),就凭着这个就进入了国际知名公关公司,随后很快做到中高层,之后就做自己的事情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

  职场和校园不同,是需要产生效益的,校园中学到的知识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所以不能一开始就带着高傲的姿态,对进入职场没有任何好处。你的PAY 和你的产生的效益不对等,或者你的竞争力不够的时候,就要有危机意识。

  如何提高你的职业技能是新人最要紧的事情,而不是一心想着多涨工资。你的能力到位了,自然薪水也会上来,你为公司创造业绩,没有哪位BOSS不喜欢,除非BOSS没有眼光或不厚道。如果出现那种情况,你可以大胆和BOSS开诚布公,在没有得到合适的待遇时,可以选择另谋高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BOSS都讲人性化)。

  惟愿年轻的朋友们,知道踏实做事,靠谱做人的真实积极意义。要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内心所散发的踏实靠谱感,岁月和伯乐都不会亏待你们。

  在平常的生活中,情感的世界里,

  同样聪明的人多,靠谱的人太少。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最近有刚毕业的小孩子问我,说令姐你能不能告诉我,刚进职场的时候,遇上工作上的难处了怎么办?还有就是从校园过渡到职业,人的心态该怎么调整?另外就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收入不高,该怎么解决生存的问题?

  这一刻,我看见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条状态,说十年后你回头看今天这一刻,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那都不叫事,真的。

  然后我给他回复说,哪里需要十年?一年的光景,就足够让你感觉千山万水物是人非了。

  最近跟一些老同学聊天,说起刚进职场第一年的感觉,想着那个时候自己去餐厅吃饭也得先看看菜单的价位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有个男生说自己那一年连续一个月都在楼下的快餐店点一份麻婆豆腐,这样可以既下饭又省钱。

  或许你以为我要说的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可是我要说的这个状态是,这个男生如今依旧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他已经积攒了几年的工作经验跟人脉,如今遇上了很好的投资人开始自己创业了,只是如今的他每次请我们吃饭的时候,已经不是需要像当年那样斤斤计较菜价的那男孩了,也就是说,他心里不慌了。

  回到前面那个刚毕业的小孩问我的问题,我本来一开始的回答是想告诉他,说你得熬,熬过去就好了,用我闺蜜的话来说,只要你没死掉,那就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我还想用尼采那一句“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来安慰这个小孩。

  但是想了一会,我就删掉了这刚打出来的一排字,然后我敲出了另外几个字回复他: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很多年前我看《艺术人生》里有一期采访了我最喜欢的奶茶刘若英,朱军问她,为什么你总能给人一种温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觉,难道你生活中遇上难题的时候,你不会很气急败坏吗?刘若英的回答就是,那是因为我知道,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很多人都知道,刘若英在出道前曾经是她师父,就是着名音乐人陈升的助理。刘若英在唱片公司里几乎什么都要做,甚至要洗厕所,她跟另外一个助理两人一周洗厕所的分工是一三五和二四六,这另一个助理的名字叫金城武。

  往事回忆的意义在于,总是会让人记住的是美好那一部分,至于其中的艰难,也总会被岁月所弱化。这也是我跟很多长辈请教他们过去经历的时候,他们对于那些过往的苦与难,大多时候都是一笑而过,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了。

  所以回到如今现实中的问题,作为一个非职场新鲜人,我能想起来的这三四年的工作感受也是美好多于不快乐的部分。但是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感悟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以前总以为熬过这一段时光就会好起来了,这种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

  一是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所谓好起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个熬过去的日子里,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当下觉得困难重重,殊不知其实你所经历的,也正是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一切,当然那些极端个别的案例,我不想拿来论证这个事情。

  刚进职场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基本的职场规则,要尽快熟悉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必要技能。我敢说我们大学里学的那些东西,基本上到了工作环境的时候,九成是用不上的。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跟领悟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当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我们心态上的调节。这件事情小到我该不该跟隔壁的同事打一声招呼,大到比如直系领导给我安排的事情跟公司的流程规则有冲突,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你就像一个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孩子,没有家人,没有老师,没有师兄师姐可以问。周围一群陌生人漫无表情地穿梭于办公室里的走廊过道上,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你身后的景象千变万化飞速流转,你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停留在原地。

  我自己本身是个慢热的人,加上性格内向,所以职场第一年里,我的状态就是很恍惚的。这种状态就是,我自己会经常在座位上边干活边发呆,这时候,周围的同事或者领导喊我的时候,我总是会很久才反应过来,然后“哦”一声。这个时候,领导已经走远了,我赶紧向身边的同事求助,问刚领导说了个什么事情,接下来赶紧各种处理。但是因为同事很多时候传达得不够准确,很多细节问题没有交代清楚,我不能去问领导,因为我刚刚回答的态度是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这件事情了,于是我就懵里懵懂地把事情做完,结果想也知道,肯定是各种退回来反复修改的。

  也是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差点得了抑郁症。因为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方案交上去,领导没有回话,PPT演示完了,同事们的表情就是没有表情,做分享会的时候想把气氛弄得活泼一点,但是不知道怎么把握一个度……就是这种没有人给你反馈的状态,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冷落了。

  几年后,我自己才慢慢摸索明白一点,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别人都是在静悄悄中观察你的所作所为的。你没有多少经验谈资,所以他们看到的只是你的个性表现跟基本的职业态度。而你表现出彩的那部分,即使他们欣赏你,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极其热情欢喜的样子。他们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恩师,他们没有必要鼓励你。当然从另一面来说,他们也不会因为你做的不对而用力批评你。这种不悲不喜的状态,或者就是所谓的职业成熟人吧。

  所以,就是因为这种看似不被认可的状态,你会感觉自己一直做得不好,而且也不知道怎么才是对的。还有就是,要只是坐在座位上干活也就算了,很多时候你是需要跟各种同事打交道的,他们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只有跟你的磁场合与不合的感知。于是,你觉得有时候很小的事情沟通起来很是吃力,哪怕就是申请个印章,哪怕就是填一个流程审批表,一步步关卡让你觉得就像冒险游戏一样。只是这一场游戏里,没有刺激好玩的那一部分,只剩下闯关的寸步难行了。

  也是几年后我才明白这一点,那些你看上去吃力的部分,其实恰好就是维持职场有序进行的准则所在。正是这些你当年看起来死板麻烦、密密麻麻的种种规章制度,才是一个新鲜职业人学习到东西最快的教材。因为这些准则都是一年年完善补充过来的,你熟悉得越多,适应得越快,你的焦虑感就更减少得多一些。

  很久以前,我一直也都告诉自己,说熬过了这一段时间就好了。但是我慢慢发现,“熬”这个字已经不能带给我力量了。我渐渐意识到,当我职业上开始有积累,我期待自己可以管理一个团队、接一个好的项目,这个过程中,必然就涉及到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部分,比如如何架构团队任务,比如说如何跟其他部门的同事打交道,比如说要预估项目能否按时完成的风险。这些种种比起以前那些刚进职场的小委屈,不知道要复杂多少。

  而我也开始知道,那个坐在我对面办公室里的领导,他每天需要考虑整个部门的协调状况。那个每天早出晚归的CEO,他需要跟投资人说服各种前景跟趋势,他还需要面对各种错综的媒体关系外加各种其他跟我国有关部门的打交道。

  我身边最近多了很多出来创业的朋友,以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牛的事情,但是时间长了,我也开始辩证地看待这些事情。那些有想法有思路有策略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慢慢完善,而另一部分人,纯粹就是为了那一句所谓的“再也不在公司里干得比狗还累了”就跑出来了,结果自己组建团队的时候发现,不是几百个难处,而是没有终点的难处。因为你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已经不光是要养活你自己,而且还有你手下的一批人。

  于是,那些他们以为自己曾经向往的“自己当老板多自由”的想法,瞬间就没有了。这个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不过是脚上戴着拷链跳舞的表演者罢了。

  我在一个创业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北京的创业者,他的朋友圈状态每天都是一边给自己打鸡血一边想执行方案。有一天夜里,我看见他还在加班,于是我问他一句,你这么辛苦,值得吗?他的回答是,我一开始就知道,作为一个创业者,你既要有叱咤风云高瞻远瞩的格局跟视野,你也得有一个能弯下腰当搬运工装修办公桌椅,以及种种类似清扫垃圾的农民工心态,否则你就不要来谈创业了。

  他还告诉我,无论你是一个创业者还是职业人,你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难题,每个角色都会有对应的难题。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打工的,就让你的苦多一些,也不会等你成为一个老板的时候,你的牛气就会多一些。那些纳斯达克敲钟背后的重重苦,是媒体包装出来的幻象里永远不会写出来的。

  嗯,在我的判断原则里,他就属于那一类理智型的创业者。这种人即使在创业路上走不下去了,角色换成一个职业人,他也不会是糟糕到哪里去的人。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跟我的闺蜜去美容店做按摩,每次到了那样的场合,其实我有很多的不适应,因为我发现有些顾客总是对服务员呵斥来呵斥去的,我觉得很是不解。闺蜜跟我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上各种受气,很多压力,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放松的,觉得自己在这里就是大爷了,于是对服务员稍稍不满意就各种大声叫嚣了。

  说起来,我是个很怂的人,每次去按摩的时候,那些看上去比我年纪还小的姑娘每每问我力度够不够,我基本上都会说可以了。当她们小心翼翼地试探能不能跟我聊上天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想办法打开话匣子,不让她们尴尬,无非就是聊聊新闻聊聊老家那些事,这些也都是我愿意说说的。

  我跟我的闺蜜说,我们不能像那些顾客一样态度这么恶劣,我们就是从职场新人过来的,我们知道每一份工作的难处与不容易,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上菜慢了一些,催一催也就算了,没必要小题大做。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自己身上把持好基本的礼仪这一关就好。

  有一次,一个按摩的姑娘告诉我,说下个月就要回老家不做了,我于是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弟弟去年刚考上大学,需要帮交学费,自己没什么学历,只能出来做这一份工作,现在老家的经济好一点了,所以就不想在这里上夜班这么辛苦了。

  后来我渐渐发现,每隔一段时间我去到这一家美容店,按摩的姑娘们都会换一批新的面孔。于是我开始明白,她们跟我一样,也是慢慢从新人过渡到成熟人,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再去寻找更好的出路。于是又一批新人进来,如此循环。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上从来就不会有极度逆袭的事情,那些我们所听到的从屌丝一个翻身变土豪的事情,大部分是因为媒体的夸大化了。在我所认识的人里,那个当年请我们吃饭也要看看菜单价钱的男同学,即使如今已经开始创业了,他也依旧是张弛有度地用好每一分钱;那个我在旅行路上认识的,手上已经十几个项目的投资人大叔,他也需要谦逊耐心地在自己的那个圈子里运营更大的一盘棋局。

  没有谁比谁轻松如意,不过是用着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当下这一个难题干掉,不过是在错误中积攒经验,让自己下一次的决定多一点胜算罢了。

  这三四年的时光下来,我依旧挣扎在职场中,依旧挣扎在生存线上。我不会告诉自己“过了这一段就好了”,如今我会告诉自己的就是,若人生真需要有这一段路要走,我宁可这些委屈分摊到每一个日日夜夜。这样哪怕有一天我真的取得了那么一点点成功,也不至于喜出望外得意忘形。因为我知道,这本来就是长时间一段努力顺其自然而来的结果罢了。

  当然,如果这条路上有人与你同心,那么这份委屈可能会变得少一些淡一些,就像我喜欢的一个大叔昨晚朋友圈里说的那一句,和高人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什么秘诀,而是知道哪些弯路可以避开。

  同样的道理,这些过来人,以及或许我有一丁点资格作为另外一波过来人,我所能告诉你们的就是,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对所谓“会好起来的”期盼不再是一种极致追求、需要马上呈现物化的东西,或许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进步跟慢慢变好。

  毕竟,无论在什么样的岁数里,成长这件事情,都是我们灵魂里一辈子的课题。

  工作励志哲理文章:要么“惊艳”,要么经验

  文/陈果

  我收到过很多封邮件,都是说自己与学历有关的痛苦。比如,A小姐,因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临极大的困难;B先生,因为没有读过大学,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感慨何时是个头。每次遇到这样的邮件,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无论我怎样回答,都没办法解决他们没有学历亦没有贵人相助,而被划在标准线之外的事实。

  我没办法跟他们说,有一个保安,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也没办法跟他们说,有一个保姆阿姨,在给东家煮饭的同时潜心研究菜谱,考上了特级厨师,而东家感动于她的认真,给她投资开了家饭店,最终她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了连锁店老板;更没办法跟他们讲,连比尔·盖茨都是没有大学文凭的……

  这些都是励志书上的故事。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第二天热情降温,又继续陷入生活的愁苦中。

  无论我跟他们说什么,都没办法立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没有学历是一个既成事实,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只上了一年就因为各种原因退学了。之后,他一直在四线城市晃荡,做过业务员,开过影碟店,因为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广告人写的文章,就下定决心要去做广告。可是他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一个广告人,怎么办呢?好在他会上网。他花了很长时间收集了一二线城市知名广告人的个人资料和邮箱地址;又花了很长时间收集了许多知名广告公司的资料和作品集,还去琢磨已经出街的广告;最后,又下载了无数个广告人的简历去研究……最终,他花了很长时间,动手制作了一份非常牛的简历,投给了北京几家知名的广告公司。

  这么多的“很长时间”加起来,距离他决定做广告人的时间仅仅4个月。因为简历做得好,他同时被好几家广告公司邀请面试,最终他选定了一家自己最喜欢的公司做文案。

  4个月的时间,他成功转行,并进入了行业内赫赫有名的广告公司,而他能拿得出手的文凭只有高中学历。这说明,其实很多时候,公司用人,学历并不是第一参考因素,如果你“够惊艳”,公司也会破格录取。

  “惊艳”这种事情需要用心,除了广告这种需要创意的行业外,大多数的行业并不需要员工太过“惊艳”,只要有足够的经验就行了。相对一般的工作来说,经验远远比学历重要。

  经验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而这个“大量”是多久呢?有个朋友曾发起了一个名为“一万小时”的活动。意思是,任何事情,你用一万个小时来做,虽然未必能成为专家,但一定会成为熟手。

  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想求一份能保障温饱的工作。那么,我们并不需要令人惊艳的才华,小才华就足够了,而小才华是能后天培养的。无他,唯手熟耳。

  很多时候,我们的艰难不在于没有学历,而在于能否在一个行当里开个头。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更难的是逼迫自己沉下心去学习和做事情。生命是漫长的,一味嗟叹自己什么都没有,只会让时光蹉跎。正确的态度是正视自己的个人条件,看自己的能力是否与想做的事情匹配:如果能力足够,学历只是锦上添花;如果能力也不行,那就努力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

 
看过“工作励志哲理文章”的人还看了:

1.励志工作的美文精选

2.工作励志篇文章精选

3.经典的励志哲理文章

4.经典励志文章大全

5.励志工作的美文

111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