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哲理文章>

积极励志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人总是需要积极励志地活着,那样才能是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积极励志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励志的文章:机会在前面,不完美,也要上路

  文/李多钰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是,机会并不等待准备过于充分的人。

  也就是说,假如你想等到都准备好了再开始做一件事,那一切已经晚了,机会已经转移给了那些并没有准备好就先下手为强的人了。

  这是一个草稿流行的时代。如果你想卖炊饼,你不必真的会做炊饼,也不必先把炊饼做出来,你只需要先想象一个炊饼,把想象中的炊饼画个大概,告诉那些有钱人,它是多么香、多么纯正,拥有多么颠扑不破的商业价值与盈利模式,就可能获得第一笔投资。你用第一笔投资找到愿意帮你做炊饼的人,先做出一个并不那么优秀的炊饼,命名为炊饼1.0,再用这个并不完美的炊饼,去说服第二位投资者,你很快就能做出更像样的炊饼。你用第二笔投资找到更专业的烹调人才,再做出炊饼2.0……这样不断升级换代的结果也许是,你做成了一个宋代美食的主题公园,而人们已经忘了那些并不完美的炊饼。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似乎也已经习惯了生活从一个草稿开始,然后期待这个草稿变现,从1.0升级到2.0甚至3.0……所有经久耐用的思维方式都在崩溃。首先,你的服饰要跟上时代的风貌,你的饮食习惯也要放弃慢工炮制的兴味,你不要指望一出手就买一套终生享用的居所,你的代步工具也要随着身份日新月异。即使你的衣食住行标准都已经稳定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手里还拿着一个不安分的手机,不管你愿不愿意,手机总是在默默地进行硬件到系统的更新,并且顽固地提醒你跟上它的节奏,用一种不完善代替另一种不完善,好让你了解,原来,缺陷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完美。

  对于起步要求过高的人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时代。曾经,作家一起手就想奔着诺贝尔文学奖去,导演一起手就想奔着戛纳金棕榈奖去,他们聚在一起,经常讨论一些宏大而不切实际的命题,并为这些命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互相暗暗瞄着,时刻留意着对手们都获得了什么新的荣誉。现在,人们的起步要求变得很低,先能养活自己,先运转起来,先拉到钱……如果说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个梦,那么,现在这个时代的梦想一定像挂满了金钱水滴的积雨云,变得很低很低,随时打算坠落到地面去。

  完美主义者注定要更快地消耗生命,因为机会愿意留给完美的时间越来越稀薄。今天,我拿着越来越易碎、越来越趋于不完美的iphone手机,想着抽屉里乔布斯留下的那部经典的iphone4,以及诺基亚时代留下来的那些久经考验的古董手机,哀悼着我被电子幽灵以升级为名消耗掉的生命。然而,哀悼又有什么用呢?生命总要被各种各样吊诡的系统消耗掉,以升级为名总好过以威权为名。

  所以,我试着接受各种不完美、各种升级以及等待升级的过程,还有各种明升暗降的权力褫夺游戏。道路总是越升级越拥堵,天空总是越升级越阴霾,你不能因此拒绝走路,拒绝呼吸。

  机会在前面,不完美,也要上路。

  积极励志的文章:逆着风,飞翔

  文/莫凭栏

  没有人知道他那段时间过得有多艰难,过早进入社会的他习惯了很多事情独自承受,习惯了坚持隐忍。什么时候见他都能让人感到开心,他总是很乐观,心怀目标。当我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每天按自己的喜好吃饭睡觉上课,漫无目的地混日子时,从没有过多地考虑过他是怎么样生活的,只知道这哥们挣钱了有工作了,有时候周末有时间还会带我出去吃好的。

  我上大二时,他好一段时间没有联系我,我偶然想起来了,才给他打了个电话,却一直没人接。我想着他能有什么事,估计又加班了,闲了就会找我的。后来才知道,他出了点意外,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

  2009年刚过完春节,经过年前长时间的对比,他终于选好一所培训机构准备报名,学费是7000元。虽说已经工作3年,他仍然没什么积蓄。朋友的倾力相助,再加上姐姐也一直不希望他就这么干下去,使得筹学费的事省了不少心。在我,是从来没听过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的,开始上课前他只筹到一部分,剩下的基本是每个月一发工资,去上课时就交一部分,留下一些生活的基本费用。有时候遇上个什么事,缺钱就得死扛。

  “那都没什么,我当时就觉得只要我努力,我坚持下来,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2009年3月15日,他开始了一边上班一边上学的日子。因为还要工作,他报的晚班,晚上19点到20点30是老师上课,8点30到10点是自习时间。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开始辗转于工地和学校。

  改变很难,从头开始更难。那时候上晚班有十几个同学,干什么的都有,包括大学生高中生社会青年。他每天一下班,赶紧换身衣服就往培训学校赶,一去就赶紧先自己学。最头疼的是有很多设计软件是英文版的,他那初中水平根本应付不了,那段时间还老用短信发个单词问我,有的我也不认识,还以为他故意刁难我,就觉得生气,现在想想真是惭愧。

  更让他难堪的是有时候工作太忙遇上加班,都没时间换衣服,只能直接穿着工作服赶过去,浑身脏兮兮的都不好意思进去,就一直站在外面等,快上课才悄悄坐后面。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坐那听课,听着听着睡着了自己都不知道,只能下课走的时候找老师把课件拷了,回去再看。每天上完课回去自己随便下点面,吃了稍微收拾一下就又开始接着学习。

  “那会儿还搞笑的是,我下载一些英语单词放到MP4里,边骑车边听单词,晚上没有注意到红灯,快11点了跟一辆右拐的车撞了,把自行车都撞变形了,本来也是我的错,大晚上司机不愿意惹事就直接走了。当时我还有意识,想到不远就有医院,就自己过去了,不过钱没带够,缝针要400,兜里就100来块钱,又灰溜溜地出来了,到对面一个社区医院上了点药。大半夜想打车都打不上,司机一看我满脸是血,都以为我是打架的,根本没人敢拉。”事情过了好久,他才这么跟我说,依旧是乐呵呵的,就跟在说别人的事一样。听得我后背一阵一阵发凉。那时他还惦记着第二天上班上课的事,赶紧和一位关系好的同学商量,直到那位同学答应礼拜天帮他辅导课程才安心。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刮胡子吗?上次磕碰到嘴唇上面了,一直有个疤,从那以后就不爱刮胡子了,久而久之就不习惯刮胡子了。”听这话的时候,我怎么也想像不出那副落寞的表情会出现在这张过早成熟的脸上。

  他是高中读了一年之后,从学校出来去征兵没选上,就经人介绍走向了工厂流水线。事后他总是不在乎地跟我说:“在厂里,刚开始学的时候也不是特别苦,先去当搬运工,送货,锻炼力气。出去送货,有时候运气不好,碰到没有电梯的,干活用的预制板就得一块一块往上背,夏天还好,冬天送一趟货下来全身都湿了。干完活,身上全是灰,先找个没人的地方把衣服脱下来,抖抖灰尘。不是为干净,是为了能上公交车,谁让我全身是土呢?别人看我的眼神都不对。”

  有的客户很挑剔,不小心蹭一点都不行,不管你有多累,磕坏了就骂骂咧咧的,他也只能尽量把活干得漂亮,就算没有一句谢谢,没有一瓶水。不过他还是很乐呵地跟我说:“也有的开着好车送我们回来,请我们吃饭的,还有骑自行车带我们,给我们送水的……”

  有次干活,他一只手按着板子,一只手拿刀子划,一不小心就划到左手上了,食指几乎半个指甲盖都没有了,还不敢跟老板请假,一是怕扣工资,二是怕老板,觉得你这人怎么啥都干不了。最后只能自己先拿卫生纸包着,下班都晚上11点了,才赶紧回租住屋附近村里的卫生站包扎。第二天伤口都肿了,去请假,领导来了句轻伤不下火线。没办法,不想丢工作就还得坚持。

  “可我还年轻,我不会一辈子都干这个,第一份工作确实给我上了不少课,这是哪所学校都学不到的,教会我干什么都应该做到:不傲气,不挑拣,咬紧牙关,没有过不去的坎。”

  从培训学校正式结业后,他辞掉原来的工作,顺利找到新工作。他坚持“不挑剔不傲气”,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如今在一家大的电力公司负责市场宣传和杂志设计,每天西装革履代替了一身灰尘的工作服,也在写字楼里拥有了自己的小隔间。

  没有人可以选择出身,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人生。

  积极励志的文章:人到三十,必须换个活法

  读书考学是人生的登天之梯,这个观念打小就在我心里根深蒂固了。我父母特别有先见之明,大概在我三四岁刚记事的时候,他们就天天在我耳朵边念叨,你得先考取个本地最好的中学,这算是中了秀才;然后得考取个大学,这算中了举人;接下来还有进士,现在叫研究生,那时才算踏上整个社会的登天之梯,也就是到了金字塔顶端的小房间。

  但是,你不要以为到这个小房间就完事了,小房间里面还有一个保险箱,它的名字叫博士,打开这个保险箱才算是人上人。可是这个保险箱里面还有一个小珠宝盒子,打开它才叫珠光宝气,它叫博士后。

  前半生,我基本上就是按照父母告诉我的这条路,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这代人想脱离原来生活的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这一条登天之梯,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我一直到前年(2011年)才拿到博士文凭。记得那天给我老爹打电话,说我拿到博士文凭了。老爹说:“赶紧送来让我看看!”我给他送去后,老爹拿着那个文凭,老泪纵横地说道:“终于把儿子培养成才了!”

  我站在旁边,觉得他那时候的表情很荒诞,心想:“这东西有这么重要吗?博士现在都快车载斗量了,你干吗还这么重视?”我其他的荣誉、成就,在他眼里好像都不算什么,挣一万块钱也不过是一万块钱,博士文凭才是真才实学的标志。

  其实,不只是老一代人,即使年轻一代也有这样的情结,虽然自己不愿意去读博士,认为太苦。但是如果对方递过来的名片上面印着“Doctor”,不是大夫而是博士,自己还是会肃然起敬。

  博士们的生存现状分析

  现在我们来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情,帮大家还原一下如今真实的博士生活,了解一下读书人的旧活法是什么样的。

  先说理工科,理工科博士相对来说处境比较好,但是他们基本的生活状态就是给导师打工——导师接项目,挣银子,几乎把他们当作免费的工人来用,最后给他们仨瓜俩枣。因为毕业证在人家手里掌握着,所以拿到的津贴也相对较少。

  这部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之后,如果是学IT、电信的,华为、腾讯这种大公司可能会要,收入也还不错。但是理工科专业林林总总、多如牛毛,绝大部分博士生毕业后的收入是不尽如人意的。

  普通人对于理工科博士生活的想象,都是穿着白大褂,陪着留白胡子的科学家老爷爷攀登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峰。可现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学化学的,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会占据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

  再来看文科,真的是比较惨。《罗辑思维》栏目有一个知识策划叫李源,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读硕士。我曾经问他:“你们那儿的博士混得怎么样?”

  “哎哟,好惨,有几个数字可以证明。如果你在我们人民大学读博士,国家每个月给你的补贴,也就是所谓的工资,是800大洋;当然这不算完,如果跟导师做项目,每个月还能拿到800大洋的补助。这1600块钱,就是一个博士能够在人民大学拿到的全部收入。”

  “如果你是博士后呢?会不会好一点儿?因为你岁数也大一点儿嘛,应该挣得多一点儿。”

  “没错,如果你在人民大学读博士后的话,每年要交10000块,学校会返给你30000块,也就是说你每年净得20000块,平均下来每个月的收入不足2000块钱。”

  也有相对来说好一些的,比如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也就是林毅夫教授所在的那个学院。那个地方的博士后收入优厚,每个月的收入居然达到了5000大洋!扣掉住宿费1500块,还剩3500块钱。这就是目前博士后最好的生存状态了。但是要知道,如果按部就班地读完全部课程的话,博士后大概都已经32岁了。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里有一段分析,说一个男性如果到32岁的时候,还没有为家庭、社会尽到过任何责任,还在拿着微薄的收入,这种人还有什么用?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起任何责任,还抱着一种我要先学习、然后磨刀,磨完刀再去砍柴的心态,恐怕真的是有点儿迟了。

  博士毕业以后怎么活

  可能有读者会说,中国古人不是有两句话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许等博士或博士后毕业后就好了。

  其实未必,就拿文科生来说,如果你想到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当记者,就需要先问问总编和社长,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人?人家才不管你是博士还是博士后呢,就看你能不能写稿子。能写稿子就要,不能写稿子就不要,你的工资收入跟一个硕士甚至本科生都没有太大区别。可是要知道,你的生命在求学的过程中,已经又过去三到四年了,你的投入划算吗?

  也有读者可能会说:“你这个算法太市侩了,总有些人一心向学,就愿意去做一个苦寒的读书人,可不可以?”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人愿意过苦日子,当然可以。但是,我们来看看那种一心想留校、终身都在做学问的人,是不是可以迈上登天之梯呢?

  我问过李源:“你将来考博士吗?”

  “不考不考不考。”

  “为什么不考呢?”

  “不划算嘛。”

  “你是一开始就知道不划算吗?”

  “那倒不是,一开始我真打算这辈子就不挣钱算了,看你们吃香喝辣的,哥们儿就玩学问。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原来好好学习读完博士可以留校当教师,行,哥们儿就走这条路;大学二年级发现,博士留不了校,博士后才能留校;大学三年级发现,博士后也留不了,需要排队,需要撞机会。”

  你知道李源给我算的账是什么?就是如果你是985、211这种名牌院校的,读完博士后,基本上能够找到的比较好的工作,就是在一个外地的二本高校当教师,留在好学校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之小。

  《罗辑思维》节目在北京的一个录像地点是建外SOHO,楼下有家小餐馆在招服务生,每月底薪3000元,加上奖金、全勤奖、提成等,干得好的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请注意,这4000元可是包吃包住的,也就是说,一个在餐馆里端盘子的服务员——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收入,和博士生刚开始能够期望的收入是差不多的。

  三个当代人的新活法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有媒体采访当年明月:“你这么小的年纪,20多岁就写出皇皇七大本明史着作,虽然是通俗版的,你不觉得太容易了吗?很多教授说,有些学问是要穷30年的精力才能开始做的。”

  当年明月就说这么点儿东西还用得着30年?能有多少资料啊?花30年才做完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太笨;第二,他在骗你们呢。

  我不敢说当年明月说得对不对,我也不敢否定所有明史教授的努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当年明月、于丹、易中天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并没亏待读书人。如果你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利润。

  据说于丹出的第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的利润,是中华书局自新中国成立后挣的所有钱的总和,于丹当然也挣了很多钱。至于当年明月,据他原来的一个同事讲,到现在为止,他因《明朝那些事儿》拿到了上千万的版税。

  所以,你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

  
看过“积极励志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积极向上励志的文章精挑

2.励志积极向上的文章

3.积极向上励志的文章

4.励志积极向上文章精选

5.励志积极向上的文章内容

11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