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文章 > 励志读书的文章

励志读书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励志读书的文章

  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努力读书,我们相信励志奋斗总会换来我们想要的东西。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励志读书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读书的文章一:学习改变命运

  文/车延斌

  如果将人看作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有多强的学习力。这是哈佛大学校长讲的树根理论。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这些话语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学习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真的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学习也确实可以致富。

  最近流行一本书叫《站着上北大》,讲的是一名保安考上北大的故事。作者叫甘相伟,出生于山区的农民家庭。虽然由于家庭贫困,高考过后,无法继续学业,但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小喜爱文字的他,一直向往着美丽的未名湖畔,所以在毕业之后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眷恋依旧的未名湖畔。为了能实现自己考上北大的梦想,他先是在北大当上了保安,虽然他只是个小人物,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最后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小人物的励志典型,从甘相伟身上,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学习改变命运的故事就是清华厨师张立勇。张立勇在清华大学第十五食堂从事厨师工作,在做厨师期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自学英语、法律、计算机等课程,先后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托福考试,考出了比在校清华学生还高的分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及广泛关注。1993年,张立勇辍学到广州打工挣钱为家里还债。1996年在叔叔的介绍下,他来到北京,并直接到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在清华,张立勇每天晚上都会去听一些大师和名人的演讲,有的时候下班比较晚,只能站在后面听一些结尾,在听这些大师和名人演讲的时候,也让张立勇迅速得到了成长。为了学好英语,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练习,同时还参加清华大学一些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活动。最后通过自己努力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630分,这个分数比很多清华在校学生考得还高。一时间,在清华大学获得了轰动,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张立勇的话题瞬间成为了热点,有人在BBS上留言:要说还是清华卧虎藏龙,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关于张立勇的故事一时间在各大高校的论坛飞一样地传开了,媒体开始关注张立勇,渐渐地,社会各界开始知道张立勇。2004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向张立勇颁发了“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他被誉为团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有影响的栏目和100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张立勇之后能有这样的成就,也归功于他的学习力。张立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到,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也倡导大家用学习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上两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和领会“学习改变命运“这句话,但是我们还要从故事的背后总结出适合我们以后运用的理论和法则。

  一、第三个八小时

  爱伊斯坦说过曾经说过:“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每天三个八小时,第一个八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八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是在第三个八小时创造出来的。 ”

  第三个八小时我们在干什么,就会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经常用第三个八小时去玩乐,我们的未来可能就会被命运玩弄;如果我们经常用第三个八小时去发呆,我们的未来可能就会成为呆子;如果我们经常用第三个八小时去学习成长,我们未来的命运可能就会发生改变。不管是张立勇还是甘相伟都是充分利用了第三个八小时去学习和成长,所以他们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

  二、学习的习惯

  学习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习惯,就一定会改变命运;学习不一定能成长,但是坚持不断地学习一定会成长;学习不一定会产生力量,但是专注地学习一定会产生力量。所以我们除了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习习惯,同时不断地学习,专注地学习,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有的人学习东西,学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有的人学习东西不专注,学学这个,学学那个,今天想学习英语,明天想学习日语,后天又想学习其他的。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法则叫做二八法则,就是做事情刚开始付出百分之八十,可能只会得到百分之二十的效果,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的坚持,最后的百分之八十效果,我们只需要付出百分之二就能获得。由于很多人不懂这个法则,刚开始就想获得很多,但是又得不到,所以就会放弃。

  有一个定律叫:一万小时定律,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写了一本书叫《异类》,其核心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按比例计算,如果每天坚持四个小时,一周坚持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就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所以只要我们能专注坚持学习一样东西,成为专家就是时间的问题。

  三、要觉悟

  除了要把第三个八小时利用好,除了要养成学习的习惯,除了要知道二八法则和一万小时定律,学习还有更重的事情就是要觉悟。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读了多少书,也不是参加了多少培训课程,也不是拿了多少证书和学位,而是要把学习的东西灵活运用,同时去悟,去反省自己,去改变,如果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不去反省自己,从不觉悟,从不改变,我们将永远都无法让自己真正的成长和蜕变。

  真正的学习就是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觉悟的过程,让自己不但成长而且蜕变,一次次蜕变的过程就是获得智慧的过程。也是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力量。

  励志读书的文章二: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这一段时间,我学习了学校推荐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教师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与教育有关的100个方面的内容。细细读来,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发现阅读是支撑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育基本观点的核心概念,阅读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书中的很多章节,他都阐述了阅读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加明白阅读对于自身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因此,我对《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一节中作者的观点非常赞同:“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一直以来,自己还是蛮喜欢语文教学的,也一直想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曾拜读窦桂梅、薛瑞萍、孙双金等名师的随笔佳作,发现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之人。试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学生何来侃侃而谈的底气?又如何能引领学生畅游书海?道理都明白,但是,我是否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我是否做到了博览群书?扪心自问,显然没有,我惭愧至极。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今好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及终身发展都有好处,但是在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的同时,我们的老师读了多少书?我们的家长读了多少书?是啊,我的确该拿这样的问题问问自己。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怎么就不要求自己呢?作为语文教师,我问自己:我读了多少书?虽说有时也看看,专业的,人文的,休闲的,都会涉猎一点点。但细想想,却很少有过读书计划,全凭自己的喜好,想看时就翻翻,有时间就看了,没时间就作罢,也不成系统,更不能坚持,如此这般,总觉得没什么收获。在学校,我经常向学生和家长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力争在小学阶段完成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的要求。对于我的要求,学生们都完成得不错。毕业前夕的家长会上,我的学生们向家长展示了自己两年来的读书成果: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我不确定他们两年间读了多少书,但摆在面前的一摞摞厚厚的读书笔记让我深思;我的班上有62名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我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呢?算算这个阅读量应该是惊人的。

  作为教师,撰写教育随笔及论文也是我们常做的功课。这更离不开大量的,高品质的阅读。我们读大师的教育随笔,总会被他们厚实的语言功底所折服,为他们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悠然自得而倾倒,他们渊博的知识、深沉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深厚的积淀。由此可见,阅读是我们获得思想资源最为重要的途径,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要能够写好文章,广泛阅读是必须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

  读书不但是我们职业的需要,更是我们内心丰润的源泉。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读书能让人穿越时空,突破有限,走更多的路,认识更多的人,感受更多的生活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是人类一切成长的基础。面对忙碌与浮躁的生活,读书,能让我们的心性多浸染一些诗性的气质。因此,除了专业书籍,我们还需要常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很多时候,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会渐归平静。

  “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洁之士的写照。无论是出于教师职业的需要,还是内心的精神需求,我们都应该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是我们必须的生活。我非常欣赏北师大教授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阅读,亦当如此。当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境沉浸于文字之间,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以从容淡定的心境沉浸于文字之间,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励志读书的文章三:我的读书生涯

  看到现在有这么好的读书条件:图书馆、书店里有琳琅满目的书可以任人选读,一般家庭都有书房、藏书,坐在电脑前足不出户,也可以自由浏览各种各样书籍,更主要的是,人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充分利用,我真是羡慕。

  我青年时代读书的困境,是现代人无法想像的。到处是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无昼夜的“大战苦干”,想静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读书,那是非常困难的。尤其““””以后好常时间,更是无书可读。即使这样,我仍然偷偷摸摸、千方百计地向同学、亲友借来一切可读之书,像饿狼扑食、饿汉充饥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书,现在回想起来,苦涩又可悲。

  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参加工作以后,为了尽多读书,我采取的方法是:小空小用,大空大用,整段的时间整段用。什么叫“小空小用”?像所有的工薪阶层一样,我也有一个随身携带的钱夹子,塑料轧制的,虽然装的钱很少,但主要是为了存一个自己订的小本本。小本本从正面翻是成语、单词摘抄。

  每隔一日,我都会从《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摘抄十个左右成语,从“一”开始:一刀两断、一木难支、一日三秋------再抄几个正在读书中学到的新词汇:茫茫人海,阡陌红尘、桃色秀面,楚楚动人------这个小本是专门用在早晨,走在上班去的路上,头脑既清醒,精力又充沛,我不愿意浪费这宝贵的时光,一边走路一边背诵,每天半个小时路程,使我收获颇丰。

  这是小空小用。那个时候“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仅仅是口号,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群众运动,充斥占满了所有的工休时间。“听大报告”是日常最多的活动,我把这种时间认定为“大空大用”的机会。为何?一场报告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领导在台上喋喋不休的做大报告,我坐在下面不是读书学习的好机会吗?

  每每这时,我手里总会握一本杂志,记得那时读的最多的是《萌芽》、《文艺学习》,有点空闲时间,就翻开读一段。还有随身携带的那个小本本,它的反面是我摘抄的古诗词、古文片断。读初中时代虽然也学过一点点,因为那时一心想考学,所以从同学那里借来全套的“高中语文”课本。

  我发现世界上最基础、最精典、最值得认真反复学习的东西,还是在学生课本中。从第一册开始,把其中的古诗文一首首、一段段地抄下来,像《曹刿论战》、《阿房宫赋》,像“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都是那个时候在听“大报告”时学会背的。

  这个小本本因为小,拿在手里不易被人发现,领导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发表“阶级斗争新动向”、“大战苦干一百天”的时候,我在下面拿个小本,照样背诵:“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遇到不会的时候,偷偷看看小本本,再继续背:“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小时的报告听完了,我这一首古文也默默记入了心间。这些反常的、偷偷摸摸的行为不会背人发现吗?所以自己特别小心谨慎,万一被周围同事看到,一般随便敷衍一句就过去了。也有敷衍不过去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在单位大礼堂,听党委书记做什么报告,正巧和机关财务科的庄姐邻坐。我知她十五六岁就参加了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能歌善舞是部队宣传员,后来抗美援朝是文工团员,回国后到铁路院校学习,来到单位后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不巧的是,这次我拿出小本本偷看了一眼,被她发现了,她瞟我一眼,伸出一只手来放到我眼前,意思非常明了:不给看是不行了,只好偷偷递过去。她也是用手遮住偷偷翻看了老一会儿,完了递给我,轻轻地婉儿一笑,伸出大姆指晃了晃。

  此后多年,庄姐见到我都很客气,又因为我经常在企业和地方报刊发点小文章,她偶尔见到我,也会直言不讳地谈点看法,哪篇文章写的好,哪篇文章太浮浅,应该向那个方向开拓------她不仅目光犀利,而且引经据典、三言五语就说到点子上,令我收益匪浅又受宠若惊。感动之余就想:我什么时候能像庄姐那样,读许许多多的书,有她那个思想认识水平,写出的作品水平肯定也能更上一层楼。

  实际上我并不懂,庄姐随军南征北战的阅历,是我永远学不来的。我对庄姐十分崇敬,以后多年成了挚友。至于“整段时间整段用”,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夜深人静,灯下读书,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可以一本一本地啃下去。记得读过《子夜》、《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几十部。可惜那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多是找到什么读什么,因而很杂很滥,没有系统。

  二

  每读完一本好书、好作品,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写下“读书笔记”。我只记得那时的读书笔记记得特别细。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我首先把整个作品的梗概写出来。

  第一段,写故乡鲁镇新年除夕的气氛,这中间表达出了作者不悦的感情;遇到祥林嫂的情景和与之对话;听到祥林嫂的突然死亡的消息。第二段,叙述祥林嫂初来鲁四老爷家的情景,她年轻又能干,能受到主人家的认可,可是,而后被婆家人劫持而去。第三段,祥林嫂被抡回婆家后,又强行嫁给山里的贺老六,婆家赚了一笔小财,祥林嫂生了可爱的儿子,似乎圆满了。第四段,也是全文的主要篇幅。本来圆满幸福的祥林嫂,男人突然死了,儿子被山里的狼吃了,房子也被大伯收回了,毫无生计的祥林嫂只好又回到鲁镇四老爷家中;可是几年来生活的折磨,祥林嫂变得愚笨木纳、不再受主人家欢迎了。渐渐的,她丧夫折子成了人们取笑她的话柄,祥林嫂成了乞丐。第五段,结尾。联绵不断的爆竹声、团团飞舞的雪花,鲁镇迎来又一年的除夕。

  我的“读书笔记”为什么要详尽的叙述整个故事?这有几个好处:一,能重温并熟记小说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二,能清晰地看出构成故事的情节如何紧密相扣,作者把故事情节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出来的?是直叙?哪儿是插叙、倒叙?三,整个故事哪儿是平叙?哪儿是铺垫?哪儿是高潮?作者如何安排“文贵曲直”,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铁律。另外,我还要摘抄几段这篇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如形像的描写,精辟的论述,文中有无引经据典?有无生辟字词?------这些都是读每一本书(一篇文)应该掌握的。还是以《祝福》为例,记得我抄了祥林嫂三次出现的不同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夹却还是红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己经全白了,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己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我还抄下一段“闲话”,看似老关紧要,但着实非常精彩,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吧,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己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我的“读书笔记”因为没见过先例,没人指教,所以也没有固定章法。大凡就是故事内容梗概、人物形象分折、理解认识、词句摘抄------。凡自己认真读过的书,感动过我的,比较优秀的散文、短篇小说,都应该进入我的笔记之中。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我深感“读书笔记”对于我认识和理解文学,能够踏上文学殿堂的门槛帮助是巨大的。

  也并非所有我读过的书都入“笔记”,对那些无需精读,只可泛泛而读的作品,就勿须“笔记”。说实在话,对于长篇小说自认没有驾驭的能力,所以就没费过多精力和笔墨。

  三

  说起那时候的读书生活,不能不说林姑娘,不能不说我和林姑娘的故事。市里有个“工人文化宫”,文化宫三楼有个图书馆,外间是报刊阅览,里间是图书借阅。

  图书室有一老一小两个管理员,这位小者就是林姑娘。她皮肤白晰,娴静端庄,戴一付近视眼镜,扎两条细长的小辫子,看她那个样儿,就像一个在读的高中生,给人以安详、清纯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让人容易接近。图书阅览室总是十分安静,也许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她说话从来都是慢声细语十分温柔。我因为常去借书,每周至少一次,所以见她的机会、听她说话并与之对话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一来二去久了,渐渐地互相认识了,来了什么新书,她也会主动推荐给我,有时读后也会交换一点看法。

  她常常提及莫泊桑、契诃夫、老舍、巴金------对他们的作品信手拈来,与之比较,评长论短。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她的高谈常常令我暗暗佩服,惊叹她这棵不大的头颅里能装这么多的知识。我笑着戏谑她:“你身在这么大一个宝库,好吃好喝的取之不尽,肚子里自然丰富------”她也不气,只是婉儿笑笑。有一次我去借书,敢巧就她一人正伏在桌上看书,见我进来,她起身打开书柜旁的小门说:“进来吧,才到一批新书,可以挑挑。”虽然这里多年常来常往,但是能走进书库自由翻阅,不是一般读者能够享受的待遇,我真的受宠若惊。

  第一次站在这个环境里,四面都是高大的书柜,里面装满了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身在文化知识的大海里,呼吸着书籍散发出的香气,周围是我崇敬的鲁迅、茅盾、巴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全是这些名人们的名著佳作,这些都是历史的巨人,他们的作品在世界文坛都是至高无上、芳流千古的,想到这里,我心里突然间有些激动,站在这一个个文坛巨匠面前,感到自己多么渺小,我真的幻想能把他们的作品一口气统统吞到自己肚里,或者是我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永不停息地一本一本地把这些书统统读个遍,那该多好,多么幸福啊!------林姑娘看我呆呆地发愣,问我“想些什么?”我把这些想法告诉她,她抿着嘴笑的那么开心,直笑得我不好意思。

  她对我说:“谁也不可能把天下的书读遍,读书要有计划。面对这么大一个书库,没有计划无目的地乱翻乱读,只能事倍功半------”我问她:“怎么个计划呵?”她说:“我建议你先读《中国文学史》,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有个大概的认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列一个书单,这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选书,才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读书方法------”想了一会她又说:“看你这二年经常借阅的书,知道你比较喜欢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可以订个计划,第一,现、当代名家的短篇小说、散文集,比如鲁迅、茅盾、巴金、冰心,还有外国一些大家,比如莫泊桑、契可夫------第二,‘明清’白话短篇,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不可不读;第三,《古文观止》收录了我国历代的优秀散文,也不可不读------。

  订个三年计划,用三年或更多的时间把这些书重点涉猎一遍,你将会向前一大步------”我听了只有连连点头的份儿,真心的佩服她的知识渊博和头脑清晰,适才体会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放在此时此地再贴切不过了。可能说累了,她用右手端起桌上的口杯,呷了一口,稍一犹豫,对我说:“你来一口吧!不过,你只能用左手端杯。”我心领神会,用左手端杯,“咕咚”喝了一口。瞬间想和她开个玩笑,把杯子交换到右手,举到唇边,刚要接触,又放了下来。她看在眼里,装着嗔怒,然后会意一笑:“你真坏!”不久,““””开始了。这天晚上,我照旧去文化宫图书室去换书。还没走近大门,就听到院里乱哄哄的人声嘈杂,扩音喇叭不断传出刺耳的口号声,一帮一帮戴着红袖章的年轻人,怀里包的、肩上扛的都是一捆一捆的全是书。红卫兵“破四旧”来了,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哪有什么“四旧”?全是建国后十七年间出的新书,可是““””全盘否定了这十七年,一切全成了“牛鬼蛇神”、“四旧”。这伙人发疯一样,把一摞一摞的书堆到兰球场上,点上火后,倾刻之间熊熊大火腾空而起------面对这种局面我真的又是可惜又是愤慨,无法表达,只能远远地看着大火,在人群后面转来转去。

  这时候,在远处一排法桐树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视线,是她,林姑娘!只见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黑暗中,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下,我看到她的眼镜片下,两行泪珠在不断地往下淌。

  我知道,这千千万万本图书,每一本上都有她的手迹,她的心迹,眼睁睁地看着这一摞摞的宝贝无情地付之一炬,她能不心疼不愤恨嘛!慢慢走近她,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没有用,说什么话也表达不清我的感受,说什么话也没法安慰她,没法对这种法西斯式的暴行进行解释,我默默地递给她一个手帕,然后拽拽她的衣袖,离开了文化宫------。

  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在图书室楼下徘徊,还曾幻想继续实施林姑娘帮我制订的“三年计划”,可是,图书馆没有了,我无书可读!在通往文化宫的马路上,遥望这座灰色的黑洞洞的大楼,心里默默地想:这间不算太大的图书馆,给了我多少精神营养啊!她哺育了多少像我这样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啊!可是今天,可爱的图书馆没了!可敬的林姑娘没了!

  
看过“励志读书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读书励志文章精选两篇

2.励志散文文章名篇3篇

3.激励读书的句子

4.关于励志的文章精选阅读

5.关于励志的美文摘抄800字

1479689